要学会走出思维定式

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答:念“涞”。

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有这个字!

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一般情况下,认识“涞”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这就是思维定式的作用了。

三点水加一个“来”念成“涞”,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式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式"必须有其成因——形成这种定式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式的知识结构。

这是“惯性”造成的思维定式,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唯一可行的解除定式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哈佛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菲娜到一家公司应聘财务会计工作,面试时即遭到拒绝,因为她太年轻,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菲娜却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拗不过她,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

人事经理对菲娜颇有好感,因她的笔试成绩最好。不过,菲娜的话让经理有些失望,菲娜说自己没工作过,唯一的经验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他们不愿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做财务会计,人事经理只好敷衍道:“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

菲娜从座位上站起来,向人事经理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1美元双手递给人事经理:“不管是否录取,请都给我打个电话。”

人事经理从未见过这种情况,竟一下子呆住了。不过他很快回过神来,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

"您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人事经理对年轻的菲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如果你没被录用,我打电话,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我在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那1美元……"

没等人事经理说完,菲娜微笑着解释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你一定打。"

人事经理马上微笑着说:“请你把1美元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就这样,菲娜用1美元敲开了机遇大门。

求职时,被人拒之门外的事,时常发生。你是否做过像菲娜这样打破常规的事呢?答案大都是没有,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去做呢?不是因为我们相信自己一定会被录用,而是我们习惯了等别人电话,而不会要别人一定要给你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