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读书,还要学会“走路”

当下确确实实有一种错误的观点,那就是读书无用论。在一些人看来,古代十年寒窗之后,一举成名便意味着地位和财富,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幸福。但是,曾几何时,即便是天之骄子,也不免毕业即等于失业,而家长为了孩子教育付出的成本与其产出往往并不总成正比,于是便有了种种鄙薄知识分子,看轻知识的倾向。

其实,读书无用论也绝不是当代的新生事物,早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就提出过“以此言之,何学之有”的疑问;五代后汉时,大臣们曾吵过一架。一个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另一个说:“无毛锥则财赋何从可出?"而为毛笔辩护的人却一样瞧不起知识分子;黄巢入长安建立齐朝后,“有书尚书省门为诗以嘲贼者”。结果是"大索城中能为诗者,尽杀之。识字者执贱役。凡杀三千余人”;至于焚书坑儒的事情就更不必说了。新中国成立后,在“文革"时期,也由于有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论断,造成了全民普遍轻视教育,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奇怪现象。

这么多人都仇深读书,那么,读书真的没有用吗?人们往往拿一些初识文字的企业家来为不读书辩护,言必"某某老板大字不识,难道没你混得好?"这种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首先,时代造英雄,改革开放是一次黄金的机遇,一些人抓住了,并非因为他没有知识才能抓住机遇,而那个时代,人们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低,再则,这些企业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在不断加强学习,有人见过连申请都看不懂的老板吗?所以说,也许书本知识跟能力无直接关系,但起码,书本知识跟一个人的见识有关系。因为读过书,你的眼界才更加开阔,所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个人如果多读点书,提高素养,那么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等智力水平的人,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个人从事同样工作时,成绩一样,一旦工作变得有挑战性,读过书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读书依然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当然,这种力量的显露需要机会,有的人也许得不到这个机会,但不读书意味着机会来了,你都无力把握。

当然,一个人除了要读书,还要“走路”。表面看起来,读书与走路是不太相干的两件事情。但是,把二者放在一起,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充满辩证法。知识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没有人能胸怀所有知识,同样,万事万物之理也是随手可拾,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参透所有的真理。正如天下人走天下路,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能走完所有的路。想想看,造物主赠送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礼物都一样,是一张一次性的单程船票。握了这张票据,我们便踏上了几十上百年的人生之路。自古以来,在这条绵延的路上有人走得好,有人走得不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无论是谁,走出一步便少了一程。规则是残酷的。残酷的规则却在走得好的人那里游刃有余。陶渊明扶锄戴笠,耕读传家,步入了人生的至高境界。蒲松龄憎恶科举,寄情聊斋,以读书写书为乐,享誉后世。诗仙李白,浪迹江湖,吟出了书斋里抠不出来的千古佳句。徐霞客一生踯躅山野沟壑,走遍大江南北,他留下的就不仅仅是足迹,而是硕硕的丰功伟绩了。庄子有句名言:“吾生有涯而学无涯。”就因为恪守这句话,聘他为相都不为所动,全身心都用来做学问。于是,作为物质的人,庄子入土为安走了已经两千多年;作为精神的人,汪洋恣肆、宏旨玄妙的庄子却一直长留人间。这样的例子几乎排满了人类的社会发展史。所以说,既然人寿有限,生也有涯,我们就该满打满算,细打细算,尽可能去享受到生命的全部内容,把一生的路走稳走好。这样,读书便和走路紧紧牵扯在了一起。

在春秋时代,楚国的俞伯牙,跟随着名师成连学习弹琴。成连看他天分极高,便倾囊相授,经过了三年的苦学,伯牙的琴艺已经尽得了师父的真传了。可是弹起琴来,总觉得琴声中还缺少了点什么。伯牙为了这个瓶颈,感到非常的苦恼。他知道如果这一关冲得破,他便是一个杰出的妙手,否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乐“匠"而已呀。有一天成连跟他说道:“伯牙啊!你所少的只是那么一点儿神韵啊!但这是一种境界,是无法言传的。我的师父方子春,住在东海的蓬莱岛上,他可以帮你,我们一起去请教他吧!”

于是师徒两人来到了海上的蓬莱岛,这时成连因为要去别处接方子春回来,便命伯牙在岛上等着。伯牙一个人在孤岛上,开始时只能在海边踱来踱去,焦急地等待着师父回来。但是慢慢地,在每天的日升月沉、潮起潮落之中,他沉静下来了。有一天,他觉得有满怀的心事,要和大海谈一谈。于是便抱着琴来到了海边,缓缓地拨动着琴弦。只听见琴声随着海风,或缓或急,海浪也随着琴声,或高或低,在和整个大自然的互动应和中,不知不觉,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如天籁般的乐声,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地充满在整个天地间。一曲终了的时候,这时他领悟到:原来整个大自然的造化,是这样充满了智慧啊!怎么样才是最美的,最好的,他就是那样的呈现。在冥冥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手,在推动着这一切呢?

这时的他弹起琴来,只觉得天人合一,悠游自在,而在岛上酝酿多时的乐曲《水仙操》也谱成了,当他正忘我地弹奏着《水仙操》时,只听见背后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原来是师父成连回来了!成连笑吟吟地对他说:“伯牙啊!这伟大的自然,已经开启了你的无边智慧,何需要子春太师再来画蛇添足呢!”这时伯牙才知道,原来这里根本就没有“太师父”这个人哪!

世上的书分两种: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读万卷书”,说的是读有字的书;“行万里路”其实说的也是读书,但读的是无字的书。前者也可以理解为理论,后者当然就可以理解为实践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就像鲁迅说的,从天下万事万物而学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到了这个分上,就又比常人不知高明了多少倍。

世上所有的美好莫过于此:微风在后,阳光在前,好书在手,朋友在旁。学问就是路,脚下就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