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常止,终身不齿

在几年前的一个交流会上,华人首富李嘉诚这样对向他求教的年轻企业家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十年非常刻苦工作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很容易得以成功,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最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多数人更喜欢锐意进取,却忽略在适当的时候点一下刹车。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以接受”;知止是自己看到了某个程度,你"虽很想要,但还是拒绝了"。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弘一法师(李叔同)乃一代高僧,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出家前,他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知止"。他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知止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世间万物行止各有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知止"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蕴藏着很大的智慧。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得陇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能够“得陇”而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绝对做不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之所以既不容易"知足”,更难得“知止”,其缘由概因一个“利”字的**。所谓“身后有路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这两句话最为绝妙的地方独在一个“忘”字上。"忘"什么?忘了人生的要义,忘了"既得”的后果,忘了"足"的现状,忘了"止"的理智。人一旦利欲熏心,便会头脑发昏,忘乎所以,因而做出不知止、不知耻的事。像什么反目成仇,忘恩负义,落井下石,挥金如土,鼠目寸光,牢骚满腹,沐猴而冠,寡廉鲜耻,东食西宿,瞒天过海,尽人可夫,爱财如命,投鼠忌器,暗度陈仓,衣冠禽兽,见利忘义,弱肉强食……一个跟头栽进深渊里,再也爬不起来,万劫不复了。庄子说:“鹧鹅栖迟,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是再平常不过的道理。

想起两副著名的对联,一副是二百多年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另一副是国学大师黄永玉的对联“房屋三间,站也由我,坐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两副对联写得都极传神,但它们表意的境界却稍有差异:黄永玉传达的是一种“知足”的幽默惬意,而郑板桥表达的却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

"知止"不是难在不知道,而是难在不舍得,不愿意。知止,是从心灵出发的;心里这么想,付诸行动,才会成为“行为”。知止,不但是针对“欲壑”,懂得说,够了;也要对“痛苦、烦恼”,懂得说,行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快乐固然短暂,如果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其实也是不了解"知止"。知止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了,知止,不动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