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疑性格不可取

“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就曾如是说。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乱人心智,甚至有时使你辨不清敌与友的面孔,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使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遭受无端的损害和失败。

人家本来对你怀有好感,或曾经还是好友,你却以人家的某一句无意识的话、某一个无意识的动作或眼神,便怀疑别人在议论你、说你坏话,从而对他生出偏见或中断与他的交往,断绝与他的友谊。生活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没人愿意与一个好猜疑的人交往,故喜好猜疑者多为孤独者。那是处在得不到别人帮助的一种孤独,一种卑贱的孤独。它会令多疑者处处行路难,其生命的能量无法施展,智力和才华无法展现,当然事业也就很难有所成就。

那么,造成多疑性格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是造成多疑性格的一个重要原因。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他莫属了。可是,不久之后,他在山谷里找到了自己的斧头,此时再看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了。

在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多疑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意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产生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

其次,源于对环境、他人、自己缺乏信任。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越自信,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再者,源于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性格多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在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

在《小公务之死》中,作者契诃夫将一位敏感多疑的小公务员描绘得活灵活现。基层文官切尔维亚科夫,因为在看戏时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而唾沫星子可能溅到了坐在他前面的文职将军的身上。事情本来不大,当场道个歉也就过去了,但生性敏感的切尔维亚科夫不仅当场一而再地赔着小心,事后还再三登门向将军赔礼道歉。

被这个下级文官的反复赔罪搞得不耐烦的文职将军终于铁青了面孔对他大喊一声:"滚出去!"

切尔维亚科夫听到“滚出去”这声呵斥之后,"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掉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这个小公务员的死,固然与沙皇专制时期的政治环境有关,但与该人敏感多疑的性格也有关。这个公务员为一件小事心神不宁、疑神疑鬼,老是担心别人会怪罪、报复自己。至于吗?

多疑的性格犹如人生木桶中的一条短板,如果不加以修正,整天疑神疑鬼,将有限的精力都浪费在揣摩别人方面,必然使自己难以获得较大的成就。只有拆除这条木板,换成一条更长的木板——基于理智的信任——才能让自己盛装更多的水,获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