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平等地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与孩子平等交流,不仅是互爱的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家长的“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则是灾难性的。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家长应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耶鲁历史学博士薛涌在他的书中指出,美国劳动阶层的子弟进大学读书后,许多人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表现明显不如家长是大学生的中产以上阶层子弟,日后的事业也不甚成功。对此,美国的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了结论:劳动阶层的家教偏向于权威式,更多地使用体罚和命令;中产以上阶层的家教则讲究说理、在具体环境中善于运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家长不平等地对待孩子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

多多的妈妈脾气不好,每次妈妈带多多出去买衣服,多多刚提出自己的意见,妈妈就叫多多闭嘴,说小孩子懂什么。后来多多变得不爱说话,经常拒绝穿妈妈给她买的衣服,在学校里也不爱回答老师的问题,更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故事二:

叮当是个很调皮的孩子,总有问不完的稀奇古怪的问题,爸爸妈妈总是很耐心地回答他。每次买衣服,妈妈总喜欢和他商量,问他喜欢什么颜色,中意什么款式。在这种民主环境下成长的叮当很有主见,喜欢思考,总能提出与众不同、具有创新的问题。

瞧,在打骂、命令、说教中长大的孩子都很自闭,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跟爸爸妈妈说;在讨论交流下、民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面对什么问题都不慌不忙、沉着应对,而且能够说出有理有据的答案,让人信服。

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流行于很多国家,作者被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许多孩子看了这本书后,很羡慕豆豆能有那么好的机会去巴学园,能碰到像小林校长那么好的老师。在我们眼中,小豆豆纯粹是一个问题儿童;在巴学园中,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儿童。那么孩子为什么还会羡慕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林校长是怎样教育豆豆的:

豆豆因为淘气被原学校劝退,来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校长把妈妈打发走之后,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面前,面对小豆豆坐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说什么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然后,小豆豆就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都搬了出来,甚至把“擤鼻涕”“钻篱笆”的事都说了出来。当小豆豆因绞尽脑汁找不到还有什么可说而伤心时,校长摸着她的头说:“好了,从现在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校长一上午四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有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小豆豆感觉到“只有校长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和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一起的时候,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现在,又有哪个家长能够如此认真、专注地听一个小孩子说上十分钟的话呢?又有哪个家长能与孩子处在一个如此平等的位置上交谈呢?家长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很难教育”“现在的孩子不和家长交流”等。其实,不是孩子不想和家长交流、沟通,而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听他们内心的话,是因为他们往往是被动接受家长高高在上的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第一,处理同一事情或情况的方法尽量保持始终如一。家长对待孩子态度的一致性,是孩子对家长信任的基础。孩子们都有这样的天性:当他们能够预料到家长的意图以及家长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时,就会觉得比较安全;只有他们觉得与家长在一起比较安全,才会信任家长,也才会把家长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

第二,用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家长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感受什么、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必须是真诚的、恳切的,不能有丝毫虚假,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敞开心扉,告诉孩子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感受。比如,当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时,当我们受到上司和同事的误解时,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很伤心;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让我们生气时,可以明白无误地向他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三,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当错误发生时,如果我们能够用疏导、讲理的方式去解决,真诚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他们的谅解,孩子往往会欣然接受我们的歉意,也会恢复对我们的信任。相反,切忌犯错后有意掩盖或隐藏,让孩子形成“家长不会有错误”或者“家长犯错后从来不承认”的不良印象。其实,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在我们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不仅没有受到孩子的轻视,还得到了孩子的信任和友情,并在无形中激发了他们寻求答案的强烈愿望。

第四,家长要学会当一个好听众。很多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一定的主见,不愿意被动地听别人训导。所以家长应表现出对孩子的意见、建议很感兴趣,成为孩子倾诉的对象。要重视孩子说的话,特别是一些孩子不愿公开的事,家长应看成是孩子给自己的礼物。这样,孩子必定感到,遇到了自己信得过又尊重理解自己的人,于是,就会敞开心扉无所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