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天使

一天,一个即将出生的孩子问上帝:“听说你明天就要把我送到人间了,我那么弱小而无助,在那里怎么生存呢?”上帝回答说:“在众多的天使中,我给你挑了一位,她会照顾你的。”

“在天堂里,我除了跳呀,笑呀,什么也不会做……”

“你的天使会陪着你跳、笑,你会感到你的天使对你的爱,你会幸福的。”

孩子接着说:“如果我不懂人类的语言,别人对我说话时,我怎么能明白呢?”

上帝说:“你的天使会告诉你你从未听过的、最美好、最悦耳的词语,还会耐心地、仔细地教你说话。”

“听说人间有坏人,那谁来保护我呢?”

“你的天使会保护你,即使那意味着她要冒生命危险。”

此刻天堂一片宁静,而人间的说话声已经可以听到。孩子匆匆地细声问道:“上帝,我马上就要离开了,请告诉我,我的天使的名字。”

上帝答道:“你的天使的名字并不难记,你管你的天使叫妈妈。”

孩子是怀着无限的希望来到人间的,在睁眼的一瞬间,他就已坚信妈妈是自己的天使。既然是天使,就应该给予孩子爱、激励、保护……可惜的是,事实并不尽如人愿。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贵贱、高低等级之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以说,直到今天,中国旧社会森严的伦理等级观念多多少少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家庭里,家长与孩子往往是不平等的,普遍形成了家长说孩子听的惯例,父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孩子要逆来顺受,无条件地服从。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给了孩子生命,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总在无形中把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这样的父母,遇到孩子胡闹或者成绩不够理想时,就会用强大的威力斥责孩子,并认为自己有权利对他们进行惩罚。

有一个男孩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已经在学校遭到了一番责备,内心正受着自卑的折磨,非常难受,回到家后,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他又是一场暴风雨式的斥责,把孩子已有的伤口撕扯得更大,这时的孩子是多么的难受,心灵的创伤和扭曲是多么的严重。可是,很多父母在遇到类似这种情况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孩子的处境。

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为什么许多孩子的心却满目疮痍?是的,家长总有一大堆理由证明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只可惜,这样的爱是“上帝”之爱而非“天使”之爱。天使的爱是平等的。

“爱”是人类最熟悉的一个词,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爱孩子,就要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痛苦和欢乐;爱孩子,就要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并随时发现孩子的各种能力和热情,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鼓掌;爱孩子,就不要以指责和挑剔的态度对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和愿望强加于孩子。要知道,爱所表达的是体谅、信任和理解。

有一位小学老师在家长会上讲述了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去年,我班有一个男生,刚开学时各方面表现都不太理想,当时他父母既着急、又失落,对他的表现很不满意。有一次,在语言活动中,全班只有他能将“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完整地复述出来,当时我很惊讶,平时别看他在班上不多言语,其实他暗暗认真、细心地记住了老师所教的内容和知识。那天以后,我和他的父母进行了一次交谈,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每位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家长有没有注意、有没有发现而已。家长平时要以健康的心态与孩子交流,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做孩子的天使,多鼓励、多支持,孩子就一定会不断地带给大人惊喜。

父母是孩子的长辈,父母与孩子存在着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从传统观念上看,父母是教育者,子女是受教育者,但这种关系不是绝对的,更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当我们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时,就会发现父母和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提倡父母做孩子的天使,而非高高在上的上帝。

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成为孩子的天使呢?

首先,天使是美丽的,父母要做个美丽的使者。父母就像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对于父母而言,美丽就意味着简洁大方的衣着,谈吐文明的语言,得体优雅的举止。

其次,天使是快乐的,父母要做个快乐的使者。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一书中提到的理想的父母形象,第一个标准就是笑嘻嘻的和蔼可亲,说笑有礼。有一位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遇到困难就愁眉不展,碰到挫折就自怨自艾,稍遇不公就大发雷霆。老师再问,“你们的父母笑口常开吗?”答案全是否定的。老师后来总结说,“父母应做孩子乐观的榜样。”

最后,天使是纯真的,父母要做个充满童心的使者。在孩子的眼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他们会向漂亮的花儿招手,会对着眨眼的星星讲故事,会跟着蝴蝶翩翩起舞,会为找不着妈妈的小鸭子流泪。每一颗童心都蕴藏着一个美丽的童话,只有童心未泯的父母才能进入这“童话的世界”。父母要做孩子的天使,就不能不保有一颗童心。

总之,父母要做孩子的天使,把爱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