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磨难,就是蜕变

大家都知道“破茧成蝶”的故事。生物学家说,飞蛾在由蛹变茧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时,必须要经过一番痛苦地挣扎,身体中的营养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充实有力,才能支持它在空中飞翔。

一只毫不起眼的毛毛虫通过痛苦的挣扎和不懈地努力,可以最终化为美丽的蝴蝶。那么,我们在经受挫折和磨难时,是否也可以重获新生,走出困境,完成一次华丽丽的蜕变。

大家都说90后的年轻人没有吃过苦,从小享受着家庭的温暖,在一种相对宽容的社会氛围中长大。可是,一踏进社会,仿佛一切都变了,从此要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求职,生存,再也没有人能为你的人生保驾护航。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学会自己强大起来,承受得起周围的一切压力和困难,也许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杨佳出生于1963年,29岁之前,她一直过得很顺利。她15岁就考上郑州大学英语系,19岁开始教授大学二年级的英语精读课,23岁从中科院研究生院毕业后留院任教。但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正值人生最璀璨阶段的她,却患上了一种叫作“黄斑变性”的眼疾,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在她的眼前,由雾蒙蒙到白花花,直到完全黑暗。然而,爱学习的杨佳并没有放弃,她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开始学习盲文。

患病后,她随身携带一个袖珍型的小录音机,比如记个电话号码,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失明之后,她依然能写出漂亮的板书,她贴在黑板上的左手是在悄悄估计字的大小,好配合写字的右手。为了这几行板书,她不知在家里练了多少遍,在房门上、在硬纸板上,让自己慢慢感觉以往所忽略的身体律动,来协调左右手之间的搭配。语音教室里,平面操作台上的各种按钮也被她贴上了一小块一小块的胶布,作为记号。

在中科院外语部教学品质评量表中,博士生们为她打了98分。在毕业班的毕业留言簿上,学生们深情地写道:"杨老师,我们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形容您的风采,您的内涵如此丰富,您的授课如此生动,除了获取知识外,我们还获得了不少乐趣和做人的道理……"

杨佳说:“我从没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站到讲台上我就是个老师,我和其他老师一样,学生要学东西,我把自己所知道的教给他们。”

杨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在工作上的出色成绩,先后被评为中科院“十佳”和2000年度的第四届北京“十大杰出青年”,她说:“每个人的路都是不一样的,但都应该有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不管遇到多大的坎坷都应该坚强地走下去。人生虽然会碰到很多困难,甚至可能陷入绝望的境地,但是,最困惑时往往最能领悟人生的真谛。而当你走出某一段经历后再回头看,也许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随之而来了。”

杨佳的命运可谓是经历了大起大伏,但无论是得意时还是失意时,她都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失明没有迫使她离开自己热爱的讲台,相反,她还奇迹般地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风华正茂,学业、事业春风得意,却被宣告从此失去斑斓多彩的世界,如果换作常人,这无疑就是人生的灭顶之灾,从此会自怨自艾、绝望沉沦。但杨佳没有放弃自己,她乐观坦然,勇敢地面对厄运,并继续挑战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正是因为她超越磨难的勇气,所以她才能在讲台上创造奇迹,成为杰出青年,并赢得人们的敬仰。

当苦难来临时,不要急着去抱怨,而是静下心来,坦然接受这一切,然后拿出一股超越磨难的勇气,终有一天,你也会像蝴蝶一样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