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氛围下,愈来愈多的家长感觉到了教育孩子的压力之大、责任之重。因为家长无法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就只得把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拼命地给孩子施压。为了培养出一个竞争型的未来人才,家长们请家教,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以为只有“顺大流”、"随大潮”,孩子将来才能不落后于人,才能够成才。

这种成才观让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失去了平衡。大多数家长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一个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无论他的人文情怀多么淡薄,心理空间多么狭窄,精神世界多么苍白,动手能力多么差劲,创新意识甚至为零,都会成为令家长骄傲、令他人羡慕的对象。而孩子一旦成绩不好,家长就忧心如焚,担心孩子长大以后没有出息,不能成才,于是对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对孩子的要求也就更为严苛。如此一来,孩子苦不堪言,家长吃力不讨好。被迫接受“教育”的孩子,非但没有像家长们希望的那样成为所谓的“竞争人才”,还变得厌学、不负责任、逃避生活……结果得不偿失。

故事一:

叶娜娜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酷爱学习,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但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叶娜娜必须每科都得考98分以上,少于98分就会挨批评。

有一次,叶娜娜的语文只考了95分,虽然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妈妈仍不满意,严厉地批评了她,说她不认真,如果认真地话,不应该只考95分。

父母的严厉让娜娜的心理压力很大,她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绩,在学习丝毫不敢怠慢,一旦有哪位同学考得比她好,她就会恐慌、嫉妒。渐渐地,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另一方面,随着学习成绩的下降,她的嫉妒心也变得越来越强,有时候甚至暗暗咒骂考试比她好的同学。

故事二:

叶松从小就是邻里孩子的榜样。他在班里各科成绩都得第一,人也很懂事、乖巧。因此,老师特别喜欢他,家长也引以为豪。

叶松的变化是在初中以后。

经过自身的努力,叶松终于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这所中学尖子生多,加之课业繁重,叶松慢慢觉得有些吃力了!

第一次月考,他居然排到了班级的第11名,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当然,这个班上的孩子全是尖子生,叶松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可叶松自尊心强,受不了这个打击,也不懂得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小学的不同。因此,他一下子蒙了。

回到家里一说,爸爸妈妈也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狠狠地批评了他,这让叶松觉得更加难过。

后来的几次考试,虽然叶松都很努力,但还是没能像小学那样冲到第一。慢慢地,他有些失望了,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如果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有出息的话,那么,娜娜和叶松无疑就是家长眼中争气、有出息的孩子。可就是因为家长过分看重成绩,让孩子没能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缺乏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以致最后那点依靠成绩和名次建立起来的自豪感分崩离析了,不是变得性格扭曲,就是从此一蹶不振。这都是家长过分看重成绩造成的悲剧。

事实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他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考核的一个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孩子掌握知识的状况,但它绝对不能和成才画等号。一个孩子今后能不能成才,并不在于现在孩子在课堂上回答了多少问题,考试成绩是否名列前三名,是否擅长很多种技能;而在于他是否有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有强大的抗挫折和抗压能力,性格是否乐观幽默,是否有亲和力等。相对于成绩才是“硬道理”来说,后面的几个方面更重要。

未来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应该是品德、健康和才能三位一体的人。不重视身心健康,孩子可能成为废品;不重视智育,孩子可能成为次品;不重视德育,孩子可能成为危险品。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综合教育,要培养的也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才。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应具备以下特点:

●他(她)是一个人格健全、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斗志的孩子。

●他(她)能够自己处理遇到的任何事情,而不会总是寄希望于别人。

●他(她)有很强的感受力,热爱生活与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他(她)有同情心,能体谅别人。

●他(她)耐挫折能力强,有上进心,有责任心,热忱。

●他(她)有自信心,自我意识强。

●他(她)有判断能力,不会盲目地和别人攀比。

●他(她)懂得自己在做什么,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并不一定学习成绩优秀。

●他(她)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自立独立能力以及良好的心态。

总之,家长应该多角度地看待孩子的成才问题。因为"人才"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型。每一棵大树都有它们各自的姿态,如果我们非要说哪一种姿态才是“最美”“最佳”的,那显然不合时宜。

因此,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不能考到班级前三名,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此否认孩子潜在的"能力",也不要认为孩子将来就没有出息。应该多了解、多观察孩子在哪一方面有着突出的“潜能”,如果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拥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身心,那么,他就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