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最宝贵的品质

"善良”指的是内心的"纯真温厚,和善,没有恶意。"也就是和善而不怀恶意的意思。它是人类最初,也是最美好、最宝贵的品质。有了善良,人们才会同情弱者;有了善良,社会才会扶危济困。善良是人生的雨露甘霖,善良使世界充满仁爱,让岁月溢满温馨。

然而,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不友善、不和谐。《华西都市报》曾报道这样一则消息:

一男子爬上高楼欲轻生,在警察为营救该男子忙得焦头烂额之时,人群中却有人发出这样的杂音:“跳啊!你快跳啊!”

没有焦虑,没有同情,没有关爱。不伸出援助之手也就罢了,还推波助澜!另有消息报道,一群时尚女生用细细的高跟鞋把一只猫活活踩死。类似事件让人不寒而栗。难以想象,如此缺乏人性、让人寒心的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竞时有发生,这是“恶”的猖狂,这是“善”的缺失。于是,许多家长便产生了这样的忧虑:缺乏"善良"的社会,到处都是险恶的陷阱,到处都是尖利的寒冰,如果孩子过于善良,将如何生存,如何立足呢?

实际上,家长的忧虑是多余的,"善"是人与兽的起码区别,一个缺乏善良之心的人如"兽",他怎能受到人们的欢迎呢?而"善"是有感染力的,一个善良的孩子所到之处都是"善"与"仁爱"的踪迹,都是温馨如花的暖暖春意。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技。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在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真正的强者是善良、充满爱心、富有责任感的。责任让他将事情做完整,爱促使他将事情做得更好,而善良则能让责任与爱完满。因此,我们在善良的孩子那里感受到的是感动,是体贴,是内心的葱郁与情感的丰盈,这样的孩子难道不幸福吗?而一个缺乏善心的人,他的内心将永远荒芜、贫瘠,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也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作为父母,要用自己的爱教育孩子"从善如流",从小培养孩子博爱、同情、宽容的品质。

古人郑板桥就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

郑板桥52岁才生下一个儿子。他爱孩子,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为了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于大自然中接受各种熏陶,培养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品质。郑板桥在孩子出生后断奶不久,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直接托付给弟弟,让孩子在农村安家,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郑板桥以童心塑童心,陪孩子一起玩。孩子爱玩小动物,郑板桥就以此为契机教育孩子:我们想开心,但鸟儿虫儿却不开心,这对小动物是非常残忍的,我们应该关心爱护小动物!

郑板桥关注孩子的善良教育,他让孩子从小善待疾苦弱势群体。对于身边的“贫家子弟、寡妇之儿"及周边家人儿女,都要一视同仁。只要有好吃的东西,就让孩子分发给别人,让大家都能欢喜雀跃。他对孩子说:“对于弱势群体疾苦者,要倾注一份爱心,善待他们,周济贫苦同学纸墨笔砚,不能倨傲施舍,让人难堪。”

善待别人,宽大为怀,是郑板桥善良教育的重要方面。他怕孩子有优越感,告诉孩子无论如何都要尊重别人,尊敬师长,生性残忍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在郑板桥的教育下,他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善良、富有爱心的品质!

孩子生性善良,会同情别人,家长若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孩子因为善良而得到的收益将是无穷的!可以说,郑板桥对孩子的“善良”教育,堪称中华美德教育的典范。

那么,如何培养呢?空洞的说教和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为孩子创建一个健全的爱的环境

研究证明:培养善良的心,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健全的爱的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能享受到他人给予自己的关怀,培养出一颗善良的心。

子女之爱:孩子对父母的爱是对他们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的回应。他们自尊、自爱、孝顺、负责任等品质都是从父母的行为中效仿来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给孩子正确的爱,做好榜样。

同伴之爱:看到家长爱他们的同伴,孩子也会学着爱自己的朋友。家长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和他的同伴在一起。因为,与人相处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孩子能从与人交往中学会理解、分享、团结、帮助。

夫妻之爱: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孩子可以从父母之间相互关心和爱护中学会理解、接纳、欣赏、真诚和肯定等美好的品质。夫妻之爱给孩子传递的忠诚观念,也是培养孩子“善良”心灵的关键。

父母之爱:当孩子在接受了以上三种爱的教育以后,他们就会成为一个善良、有健康品质的人,当他们成为父母时,才能把正确的爱、善良的品质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2.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善良

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善良,为什么善良会令人满意(不必通过说教的方式)。父母可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抓住时机,向孩子解释,让孩子知道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善良的人。向他介绍一些友好待人和表达善意的简单方法,让他学会考虑周全,并让他懂得: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3.为孩子营造表达善意的实践机会

孩子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会感到非常愉悦,这清楚地告诉他善行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让孩子懂得只要与人为善,自己也会获得快乐。孩子对一些小动物友好和亲近,从中也能感受到感激和忠心,懂得善行的好处。

4.赏识孩子善意的举动

如果孩子所做的事得到了肯定和表扬,那么他还会继续这么做。因此,当孩子帮助了别人,或替别人着想时,你要及时告诉他你非常赞成他的这一举动,鼓励他为别人多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如果他因为善良的行为违背了父母的某些规定,受到别人的嘲讽,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你做得对,我们为你而骄傲!"

当孩子为了善良而失去了名誉和利益,不要埋怨他,而应去赏识他的善良。告诉孩子:"这件事比名誉更重要,你所获得的远远大于你所失去的!"

每个孩子的本质都是善良和真诚的。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善良给予支持和赏识,那他们这种善良的行为就会强化;如果父母误解了他们的善良,那他们的善良行为就有可能弱化。因此,赏识孩子的善良、肯定他们正确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语

如果希望孩子善良,家长千万不能说这样的话打击孩子:

●你怎么这么蠢呀,老是上当受骗,都已经跟你说了,外面的骗子多,要小心。

●好心是不会有好报的,你管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好心帮倒忙,现在吃亏了吧?活该!

●就你能做出什么好事情呀!

●那只小猫脏兮兮的,别碰,说不定有什么病菌呢!

●那个老太婆就爱装可怜,不要理睬她!

善良的品质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因此,父母对周围的人应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如果父母能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熏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那么孩子就能成长为一个健康、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