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故事丰富孩子的口才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因为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典型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为孩子的学习语言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故事神奇的情节,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通过聆听一个个生动有趣、富有悬念的故事,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词汇量增加了,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孩子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也扩大了,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所以我们说,听故事是孩子拓宽视野、丰富情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经常听故事的孩子会变得更加爱思考、爱提问、爱表达。因此,父母们应经常给孩子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看似简单,其实还有不少的学问在里面呢?

首先,给孩子讲故事,要注意自己所讲的内容要适合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这表现在时间上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为好,时间长了,孩子容易注意力分散。另外还要注意因人而宜,孩子思想若能集中,多讲一会儿也无妨,若分心了就赶快刹住。

在内容上,给2~3岁幼儿可讲些动物、植物等故事,贴近现实的生活故事当然更好。故事要短,形象要生动,情节不要太曲折。一般而言,故事的篇幅控制在250~450字左右,讲故事时尽量多用一些绘声绘色的词语。比如,讲《三只小猪》的故事时,可以多用“噜噜噜”的声音来提示。反复多次以后,宝宝想要看《三只小猪》时,他就会发出“噜噜噜”的声音。时间一长,妈妈就可以发现宝宝最喜欢哪几个故事。在讲一个熟悉的故事时,读到一半可以鼓励宝宝继续下面的故事情节。你会惊奇地发现,两岁大的宝宝就可以背诵了。这时,尽管他还不能跟你一起朗读,但他可以记住一些故事了。

孩子长到4~5岁有了想象力了,可以讲些神话、童话、民间故事。形象可以丰满一些,词汇量要逐步增加。为了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要多用夸张的手法,夸张的表情来讲故事。再大了就应讲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成语、谚语故事,这些故事宣扬爱国主义,富有哲理,是启迪儿童思维和语言的好材料。

其次,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要注意自身的语言。尽量做到用标准的普通话给孩子讲故事,讲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吸引孩子认真地听故事。有一些家长故事选材很好,可是,他们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念故事,他们按照书上的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由于孩子对书面语言还不熟悉,有的甚至听不懂,听听就没有意思了。

此外,家长在讲的过程中最好要多用象声字、象形字,必要时应抑扬顿挫、手舞足蹈,眼睛、嘴巴连同脸上的肌肉一起调动起来。只有自己讲得娓娓动听,孩子才能听得津津有味。

当然,家长还应该注意到,讲故事的语言应该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解释性的语言,比如,说天气很冷,你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冷的情景"这一天,天冷极了,我穿着厚厚的羊毛衣,牙齿还冻得‘咯咯'响”孩子一听,就能想象冷得程度了,以后他自己形容“冷”的时候,也会用一些生动的语言了。

第三,讲故事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想把故事讲完,而是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和反映,跟着孩子的反映来调整讲故事的语言和速度。

比如,刚开始时,父母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中间故意停顿,然后问孩子:"有一个谁呢?"有些孩子可能会说:"哪吒!'’这表明孩子想听哪吒的故事,或者孩子对哪吒很感兴趣,这样,父母就可以给孩子讲哪吒的故事。在讲的过程当中,还可以故意停下来,让孩子来想象,这样,既激发了孩子的思维,又促进了亲子沟通。

第四,讲故事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

讲故事过程实际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孩子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往往对故事的内涵领悟较困难。因此给孩子讲故事,首先应创设一种故事氛围,达到借景生情、置身于境之结果。具体做法可以通过"解题"作铺垫,告诉孩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注意哪些情节和人物等。有这样一个开场,帮助孩子实现注意转移--集中到听故事上来,并意识到这个故事的新奇,作好“听”的心理准备。另外,要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促使孩子神往于故事之中。情境渲染的途径很多,比如角度形象创设,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成份,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言语情境创设不容忽视,言语是沟通讲者与听者情感的重要媒介,讲故事的语生动,表象清晰鲜明,儿童化,可使孩子移情于境,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第五,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要学会巧用“悬念”。

瑞士教育家亚美路说过,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为了让孩子听而有发,讲故事中灵活运用悬念就十分重要。

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有人说故事是人类灵感的桥梁,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悬念的引入,就是打破故事完整的格局,在关键处置疑,让孩子按故事的脉胳去思考,索探余韵。故事悬念,通常有开篇悬念,情节悬念和结果悬念等,应视具体的故事内容和听故事对象择用或兼用。

悬念的设置和运用,需要父母讲故事前认真钻研故事,精心设计讲法,悬念分布既可从故事内容的教育性入手,分解为情感悬念、问题悬念、事件悬念等;也可从故事的结构上设置,如层次悬念、连锁悬念等。当然,讲故事设置的悬念,是为了使故事跌宕起伏,曲直交错,增强故事艺术的感染力。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限。

第六,父母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还应该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

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味地自己讲,要学会引导孩子想象,并鼓励孩子来描述。这对于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德国诗人歌德在幼年时,母亲常常给他讲故事,但是母亲每次讲到精彩处就停下来,以后的事情让歌德去想象。

幼年时歌德曾为此作过多种设想,有时他也把故事情节和奶奶一同讨论,然后再等待第二天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二天,母亲在讲故事前,先让歌德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设想的,然后,母亲再把故事情节讲出来。这样,歌德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被培养起来了。

一般来说,孩子所编的故事往往能够反映出他对什么样的事情感兴趣,父母听了孩子编的故事,可以从中了解孩子的想法。

最后,讲完故事后,可以提几个问题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给三岁左右的孩子提的问题,首先要具体、简单。例如,给孩子讲完“画妈妈”的故事后,可以提问:故事里有谁?妞妞为什么想妈妈了?她想妈妈时做了些什么事?其次,所提的问题要逐步深入,以帮助孩子逐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如,上面列举的三个问题。很显然,第一个问题最容易,它主要是帮助孩子弄清楚故事的人物有哪几个。要理解一个故事,起码要知道主要人物有哪些。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个问题上的深入,它主要是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发生的原因。第三个问题又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继续,它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如果孩子依次回答了这三个问题,那么他对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就有了基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