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石油工业的经济潜力

石油是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的命脉。

1.收回石油资源的主权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

沙特阿拉伯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主要来自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在建国初期是一个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封建王国,极其贫困落后。随着石油的发现,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国石油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大量开采石油,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石油产量迅速增加,石油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1948年,政府岁入有67.4%来自石油。然而,尽管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不断增长,一方面由于石油收入被阿美石油公司所把持,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石油公司长期压低国际石油价格,因此沙特阿拉伯方面所得到的石油收入甚少,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的状况十分严重。为了收回石油权益和增加本国的石油收入,沙特阿拉伯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正是这一斗争的节节胜利,使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不断增加,逐步解决了经济发展的资金积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沙特阿拉伯的经济资金积累历史,就是一部石油斗争的历史。

2世纪50年代以前,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产和收入主要由阿美石油公司控制,阿美石油公司支付给沙特阿拉伯政府的油田使用费只相当于其所得利润的1/10。再加上沙特王族和沙特阿拉伯政府开支较多,财政入不敷出,政府财政收入困难,经济发展缺乏资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沙特阿拉伯经过激烈的斗争,于1950年与阿美石油公司签订了中东地区的第一个平分利润的协定,由于外国石油公司的种种刁难,沙特阿拉伯实际上拿不到一半利润,但这一协定仍然使沙特阿拉伯方面的石油收入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1960年沙特阿拉伯同其他4个产油国一起,为了与长期压低石油价格的西方公司作斗争,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1965年,沙特阿拉伯又与阿美石油公司签订了一项新的将油田使用经费化的协定,为此,沙特阿拉伯政府1965年增收了3200万美元。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为弥补美元贬值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加紧了与西方石油公司的斗争。70年代初期,沙特阿拉伯等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签订了日内瓦协议,将海湾地区原油标价提高8.4%。1973年6月,又签订第二个日内瓦协议,原油标价提高11.9%。1973年十月战争期间,沙特阿拉伯同海湾其他产油国一起使用"石油武器",实行禁运、减产、提价等措施,致使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1973年10月,将油价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5.199美元,1974年1月再次提高到10.95美元,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也由此开始猛增。在使用石油武器的同时,沙特阿拉伯也同其他石油输出国一起,开始通过参股的方式逐步收回被外国石油公司霸占的石油工业的所有权。1974年6月,沙特阿拉伯同阿美石油公司签订新的增股协定,将沙特阿拉伯的股份从25%提高到60%。

从50年代到70年代,沙特阿拉伯采取稳定油价、提高石油税率的石油政策,与第三世界其他产油国一道为维护石油权益,争取合理的石油收入进行了斗争。石油收入在岁入中的比重得到提高。到1957~1958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86.6%。60年代末,其石油收入达到9.49亿美元,占财政收入的90%以上。到1997年这一比重虽然稍有降低,但也达到78.7%。2007年,石油收入仍占政府财政收入的90%。所以对沙特阿拉伯来说,石油收入就是其经济命脉。

20世纪70年代初到1975年,沙特阿拉伯通过参股的方式逐步在石油部门实现国有化,收回石油主权;利用“石油武器”打击美国和支持美国侵略的国家;掌握石油生产权和价格决定权,提高产量和油价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经过斗争,1980年沙特阿拉伯终于实现了石油的全部国有化,使石油权益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手中。宣布了长达43年的石油租让制彻底崩溃,并为自身石油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石油工业的国有化标志着石油这一民族资源的权益全部回到沙特阿拉伯的手中,也标志着沙特阿拉伯完全控制了该国这一最重要经济部门的资金积累手段。

随着石油斗争的节节胜利以及石油产量的提高,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收入和资金积累迅速增加,并且出现了几次跃升式的增长。20世纪50年代的利润对半等分斗争胜利,直接导致其石油年收入从5000万美元以下跃升到1000亿乃至数千亿美元。在石油大幅度提价的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原油产量以供应世界市场,产量从1970年的1.9亿吨迅速增加到1974年的4.2亿吨。石油收入1975年为257亿美元,1991年为479亿美元,2005年为1446亿美元,2008年已达2600亿美元。沙特阿拉伯于是成了举世瞩目的“石油王国”。

由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开采成本极低,因此这些资金中绝大多数都是净获利。在世界上,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实现如此巨额的资金积累的现象是十分少见的。随着石油资本的积累,其经济财政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一举甩掉了资金紧缺的帽子,而且由于国内的资金吸收能力有限,巨额石油收入在满足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之外仍然无法用尽,因此出现了巨额的资金盈余。这种资金盈余反映在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了巨大顺差,沙特阿拉伯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到1976年高峰时已达503.15亿美元,2008年达到1334.7亿美元。沙特阿拉伯由一个资金短缺的国家变成一个可以大量输出资金的国家。可以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种以石油作为经济支柱而形成的资本积累是独一无二的。

2.石油工业政策

随着沙特阿拉伯作为"超级石油大国"的崛起,在国际石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提高。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储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由于人均石油储产量高,而国内吸收石油资金的能力有限,拥有巨额的石油美元,所以具有大幅度调整其原油供应量的财政实力,在大幅度调整石油工业政策时没有后顾之忧。此外,沙特阿拉伯政府善于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来达到自身的政治经济的目的,并以此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沙特阿拉伯对欧佩克,乃至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演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世界石油市场的风云变幻,沙特阿拉伯作为世界石油储产量位居最前列的国家以及欧佩克最重要的成员国,其石油工业政策的变化对世界石油市场及价格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60年代减产提价政策。20世纪60年代,沙特阿拉伯率先与委内瑞拉等国一起把分散的、以争取提高石油税率为目标的石油斗争政策转变为联合的,有组织的以稳定石油价格来维护自身石油收入为目标的石油斗争政策,创建了欧佩克(即石油输出国组织)。制定了新的石油战略:即把原定的用配额控制产量来稳定油价的不触及所有权和定价权的政策,转变为收回所有权和定价权,并通过减产等手段来逐步提高油价的新战略。

(2)70~80年代增产压价政策。在1973年十月战争中,沙特阿拉伯作为首屈一指的石油输出国,凭借当时石油产量占阿拉伯国家日产量的41%和实际减产量占阿拉伯国家减产量的50%这一条件,对阿拉伯产油国的减产和禁运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欧佩克得以制定并实行大幅度提高油价的政策。

1974~1978年,由于沙特阿拉伯坚持采取增产压价政策以抵制激进派的减产提价做法,使欧佩克在此期间实行了基本冻结油价的政策。

1979~1981年9月,由于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使世界石油市场日供应量突然减少大约500万桶,为了防止油价的过快升高,沙特阿拉伯实行了高产量、高输出、高供应的政策,把原油日产量从720万桶提高到1050万桶,使世界石油市场的短缺得到60%的补充,以后又在长达3年之久的时间内保持日产1000万桶左右的生产水平。这抑制了石油现货市场价格暴涨的势头,使欧佩克内部一味主张低产高价的国家受到一定的限制,欧佩克因而在3年内不能制定统一的油价政策,实际上维持了沙特阿拉伯所希望的低油价。另一方面,油价低走,导致了西方石油消费国石油库存量的激增,为其利用抛售和动用库存石油来迫使欧佩克降低油价创造了条件,使欧佩克于1983年3月不得不在历史上第一次大幅度降低油价。

(3)1981年底~1985年9月,减产保价政策。1981年底~1985年9月,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是由高产转变为限产;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紧缩开支;实行经济多样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两伊石油生产的逐渐恢复,一些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生产增加,再加上西方经济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遭受了损失,经济出现滞胀,石油需求量下降。世界石油市场石油供过于求,油价低迷。为维护经济发展,沙特阿拉伯被迫将高产政策转变为大幅度减产、限产,以促使油价回升。1982年,沙特阿拉伯平均日产量降到650万桶,经济发展遭受到严重阻碍,由于产量减少。石油出口收入急剧下降,从1981年的1130亿美元降低到1985年的210亿美元。

1983年3月以后,世界石油市场持续滞销,西方政府和石油公司大量动用库存抛售石油,一些产油国也竞相降价,抛售石油,油价战迫在眉睫。此刻,沙特阿拉伯一改往日的高产量高供应政策,实行大幅度减产,按市场需求灵活地调节其石油产量,使欧佩克的油价结构得以维护,避免了油价战。

(4)1985年9月~1986年底,增产保额政策。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是放弃限产政策,提高生产以增加市场份额,并以净回值的方式向西方出口原油。在沙特阿拉伯实行限产政策的时候,欧佩克一些成员国私自降低油价,违反限产政策。1985年10月,沙特阿拉伯为争取失去的市场份额,也放弃了限产政策,增加日产量100万桶,还以"净回值"的新贸易方式,变相降价,扩大出口。1985年12月欧佩克宣布实行维护石油市场合理份额的新战略,于是,油价从每桶28美元降为每桶10美元。

(5)1986~1989年底,限产保价政策。1986~1989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改用“限产保价”以阻止油价下跌;在油价和市场份额谁优先的问题上,沙特阿拉伯政府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采取了灵活的交替方式,以逐步达到既保油价又占份额的目的。

1986年油价暴跌使沙特阿拉伯损失惨重。石油日产量虽比1985年上升50%,但石油收入却下降56%。1986年8月沙特阿拉伯减少石油供应并停止现货贸易,石油政策从市场削减生产14.9%,为稳定油价起到了重要作用。1987年下半年,因美国宣布为科威特油轮护航、麦加事件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导致石油市场的动**,油价上涨。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欧佩克成员国在高油价的驱使下,超配额生产,致使油价再次下跌。到1987年底,由于美元汇价下滑,欧佩克每桶原油平均价格下跌到大约15美元。欧佩克内部纷争再起,伊朗等国要求提高油价,沙特阿拉伯则坚决反对提价,坚持随油价趋势而增减产量的政策。而1988年7月,沙特阿拉伯放弃了限产促价政策,实行市场份额第一的政策,开始增产。

(6)1989~1994年,增产扩额和稳产保价政策。1989~1994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是增加产量、扩大市场份额和稳产保价的灵活政策并行。

由于各产油国都超配额生产,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出现了市场疲软,油价下滑,在1990年第二季度转入用油淡季后,出现了大量石油过剩。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欧佩克1990年上半年的石油平均日产量达2394.4万桶,比其日产2250万桶的生产限额多144.4万桶。而此时石油市场对欧佩克的石油需求量约为每日2250万桶。大量石油的过剩,对油价造成很大的压力。西方工业国家也乘机以每日80万~90万桶的速度增加石油储备,而高额石油储备又反过来威胁油价,石油价格一跌再跌。欧佩克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价每桶由1990年3月底的17.26美元跌到6月第三周的13.6美元。欧佩克呼吁其成员国减产保价,但未能奏效,随即便爆发了海湾危机。

由于海湾危机发生在世界最大的石油供应地,致使世界石油市场激烈动**,油价在近两个月时间内迅速高涨,突破每桶40美元大关。沙特阿拉伯实行增加产量扩大市场份额的石油政策,补上了因联合国制裁伊拉克造成的石油市场上伊一科每日400万桶的缺额,平抑了油价的涨势,又取得了市场份额。此间沙特阿拉伯的平均日产量从1990年8月的540万桶上升到12月的828万桶。

为了维护国际油价的相对稳定,当国际油价高涨的时候,欧佩克也采取过重大的增产措施,把油价重新拉回到合理的水平上。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以及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国际石油供应一时出现严重短缺,导致油价飞涨,而欧佩克及时采取扩大乃至临时全部放开限额管制的措施,使国际油价暴涨的局面很快得到平息。

海湾战争的发生,使油价回落,到1994年油价降到5年来最低点。沙特阿拉伯出现了资金短缺,为此,沙特阿拉伯实行随着世界石油消费量的提高给供应造成的压力,通过稳定产量来促使价格上涨,而不拘泥于市场份额的灵活的政策。随后,沙特阿拉伯为巩固其作为世界最大产油国的地位而提前完成了扩大石油生产能力的计划,其生产能力的扩大具有备用供应,在其他地方出现供应中断时起缓冲作用。

(7)1995年以后,稳产保价、增产扩额及积极发展经济多元化政策。1995年以来,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除在稳产保价、增产扩额以外大力发展石油的跨国经营,对外国资本开放油田开发,同时注意发展经济多元化。1995年以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发展,该地区一些国家实行紧缩政策,经济增长减缓,对石油的需求减少;产油国的超配额生产以及世界石油库存饱和,无法吸收市场供应量;近几年连续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暖冬等因素综合作用使石油供大于求加速扩大。石油价格一跌再跌,1998年底,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油价持续下跌,使沙特阿拉伯经济遭受很大损失,石油收入大幅度减少,1998年比1997年减少120亿美元,1998年度政府财政预算出现95亿美元的赤字,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长期的油价低迷导致的财政赤字使沙特阿拉伯油田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它的需求终会恢复,世界性原油供应紧张的局面还会出现,所以扩大油田的开发对沙特阿拉伯恢复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沙特阿拉伯作出了对外国资本开放油田开发的面向21世纪的新的石油政策,这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初油田收归国有后时隔25年沙特阿拉伯首次对外国资本开放本国油田的开发。这项政策弥补了由于财政赤字导致油田开发资金不足的缺陷,使沙特阿拉伯能够提高产能,达到其保持世界最大产油国的目的。沙特阿拉伯为了加强其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地位,并在国际石油区域发挥与日俱增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后,大力发展石油的跨国经济。为保证石油跨国经济取得结构优化的效益,经营范围包括了石油上下游各部门。重视炼油厂的建设,以开拓本国原油的销路。沙特阿拉伯为配合和适应其国内石油上游部门经营的需要,要求本国所产原油有一半以上在自有的炼油厂加工成为油品进入国际市场,以大幅度增加附加值,提高石油收入。所以沙特阿拉伯对海外炼油经营特别重视,在美国、韩国、菲律宾、印度、中国、希腊等国都投资合营炼油厂,并进行炼油能力大规模扩建工作。沙特阿拉伯在韩国合营的炼油厂,加工能力从36.5万桶/日扩大到52.5万桶/日,1997年1月,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同葡萄牙国有的汽油公司签订了初步协议,将购买后者30%~35%的股权,并供应其需要原油的20%。

为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沙特阿拉伯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多渠道地拓展跨国经营。沙特阿美公司在巴拿马购买容量为520万桶的贮油库以方便在美国的石油加工和销售活动。

为取得科技进步的效益,提高石油制品的质量,以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沙特阿拉伯的炼油厂都尽可能采用最新的先进技术装备。

为保证石油跨国经营的顺利进行,直接依靠国家力量的支持,经营实体以国有公司为主,同时积极鼓励本国私人资本参与海外石油投资经营。与此同时,沙特阿拉伯政府还鼓励本国私人参与海外石油投资经营,使之发展成为对外经济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如沙特阿拉伯私营的尼米尔石油有限公司在罗马尼亚进行油气勘探。

(8)2007年,减产保价政策。2007年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打击了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实体经济,短期内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可能很难恢复。这使得其对石油的需求进一步下降,进而大大制约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影响国际石油市场整体供求形势,使石油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从2008年7月4日欧佩克一揽子石油价格创下140.14美元/桶的历史纪录后,欧佩克油价一路下滑,特别是在10月8日,欧佩克油价跌破了成员国的心理底线80美元/桶,此后一周出现加速下滑的态势,10月16日已经跌到63.34美元/桶,回落到了2007年5月初的水平,一周内的跌幅超过15美元,到10月23日的60.27美元/桶,跌幅将近80美元。跌速超过了欧佩克成员国能够承受的程度。为了维护其利益,沙特阿拉伯再次采取了减产的政策,试图以此阻止石油价格的进一步下滑。

油价的下跌导致沙特阿拉伯财政收入减少,而减产政策也严重制约了沙特阿拉伯经济的发展,同时威胁着欧佩克石油及天然气下游项目的投资计划,可能使一些项目遇到融资问题。石油收入的急剧减少难以支撑其高福利政策并难以解决所面临的严峻的经济社会问题,对缓和国内矛盾,实现政治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油价下跌,经济增长受挫,GDP增长率急速下降为0.2%。GDP总量从2008年的4750.9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3691.8亿美元,人均GDP也从19151美元下降到14530美元。

3.沙特阿拉伯主要油气田及主要石油公司

沙特阿拉伯石油的主要产区位于东北部,其油气储产量占沙特阿拉伯目前储产量的绝大部分。沙特阿拉伯共有87个油气田,其中74个为油田,13个为天然气田。主要油田是加瓦尔、萨法尼亚、布盖格、贝利、玛尼法、祖卢夫、谢巴、阿布萨法、胡尔塞尼亚等超巨型和巨型油田,合占该国石油储量的50%以上。其中加瓦尔是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油田,萨法尼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其产量主要由沙特阿美公司控制。该公司的石油产量约占沙特阿拉伯石油总产量的95%以上,其余的产量来自格蒂石油公司和阿拉伯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生产的石油从重质油到超轻质油都有,在沙特阿拉伯石油总生产能力中,有65%~70%为轻质油,其余的为中质油或重质油。

(1)加瓦尔油田(Ghawar)

加瓦尔油田位于沙特阿拉伯东部,距海湾西海岸约100千米。加瓦尔油田发现于1948年,1951年投产,石油可采储量700亿桶,为世界上最大的陆上油田。该油田为一个巨型的呈南北走向的含油背斜构造,构造长250千米,最宽25千米,由8个产油构造组成。主要产层为侏罗系的阿拉伯组D段的碳酸盐岩。该油田约占沙特阿拉伯总产能的一半,产量约500万桶/日。

(2)萨法尼亚油田(Safaniya)

萨法尼亚位于波斯湾的沙特阿拉伯海域,向北延伸到沙特阿拉伯与科威特的中立区,发现于1951年,1957年投产,石油可采储量为190亿桶,天然气可采储量为3300亿立方米。该油田是中东

地区在海上发现的第一个油田,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该油田长约70千米,产层为中、下白垩系,深度1600米,2007年石油产量100万桶/日。

(3)玛尼法油田(Manifa)

玛尼法油田位于沙特阿拉伯东北部,萨法尼亚油田以南。该油田发现于1957年,1998年原油探明可采储量是174亿桶,是一个海上超级大油田。该油田长35千米,与海岸线平行,主要产层是白垩系,埋藏深度2300米。

(4)布盖格油田(Abqaiq)

布盖格油田位于沙特阿拉伯东海岸,发现于1940年,1946年投入开发。估计原油储量170亿桶,属于超巨型油田。该油田是一呈北东向的背斜,长约50千米。有3个侏罗系产油层和深部二叠系产气层,石油产量40万桶/日。

(5)贝利油气田(Berri)

贝利油气田位于沙特阿拉伯达曼西北部约80千米的陆上,发现于1946年,1967年投入开发。已发现8个含油层段,估计原油探明可采储量122亿桶,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1019亿立方米,是沙特阿拉伯海上超级大油气田。

(6)祖卢夫油田(Zuluf)

祖卢夫油田位于萨法尼亚海上油田东北方向海域,发现于1965年,1973年投入开发。该油田是一呈北东向的背斜,长30千米。有5个含油层段,1998年的原油探明可采储量108亿桶,是沙特阿拉伯海上超级大油田,石油产量为50万桶/日。

(7)胡赖斯油田(Khurais)

胡赖斯油田位于加瓦尔油田以西110公里处,1957年发现。该油田构造长约70千米。有3个产油带。探明石油可采储量为11.9亿吨,天然气储量870亿立方米。

(8)阿布萨法油田(Abu Safah)

该油田位于巴林岛北部,油田长20千米,是沙特阿拉伯与巴林共有的一个油田。根据协议,石油收入由两国分成,但巴林不控制该油田的产量。该油田1963年发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储量10.5亿吨,天然气储量590亿立方米。

(9)谢巴油田(Shaybah)

该油田位于鲁卜哈利沙漠东部,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正南。该油田1968年发现,估计石油可采储量9.8亿吨。

(10)盖提夫油田(Qatif)

该油田位于沙特阿拉伯的最东部,包括陆上和海上两部分,陆上延长线约40千米,海上6千米,走向南北。该油田有6个产油带。探明石油可采储量8.4亿吨,天然气储量1340亿立方米。

(11)豪塔油田

发现于1989年,位于利雅得以南180千米,日产20万桶阿拉伯优质油,有的密度达49%。

主要石油公司:

沙特阿拉伯最主要的石油公司是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Arabian Oil co.),也称为沙特阿美公司(Saudi Aramco),直接管理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全面控制沙特阿拉伯的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炼制和销售。其原油产量占沙特阿拉伯总产量的97.5%,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现代化的油轮运输船队。

1973年,沙特阿拉伯政府购买了阿拉伯美利坚石油公司25%

的股份,当时,该公司由雪佛龙(Chevron)、德士古(Texaco)、埃克森(Exxon)和美孚(Mobil)等一批美国石油巨头共同所有。1980年,政府将其占有股份增加至100%,并将此股份占有额追溯至1976年。此后,阿拉伯石油公司继续为沙特阿拉伯王国经营管理油气田,直至1988年,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建立并承接了这些业务。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东岸的宰赫兰,公司经营、管理和维护沙特阿拉伯几乎所有的大型碳氢化合物产业。该公司在石油精炼和行销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在国内拥有大量产业股份。公司经营一个遍及全国的产品供应网络,为全国的日常活动提供燃料。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拥有57500名雇员,其中包括地质学家、工程师、计算机专家、实验室技术人员、海洋生物学家、医生和教师,约80%的雇员是沙特阿拉伯人。

自20世纪70年代沙特阿拉伯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以来,石油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上游领域由沙特阿拉伯政府控制。“石油和矿产事务委员会”(CPMA)也称为“最高石油委员会”(SPC)统管沙特阿拉伯石油工业,所有私营和外国资金投资的项目都必须经过该委员会审批,并协助推进私营和外国资金进入沙特阿拉伯石油领域的进程。

4.石油储运

沙特阿拉伯的原油输出港位于波斯湾和红海,两个主要码头是拉斯坦努拉港(RasTaurra)和朱艾马赫(Juaymah),两个较小的码头位于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之间的中立区,一个是拉斯海夫吉(Rasai—Khafji)和米纳绍德(Mi na Saud),在红海沿岸有延布港。

油品运输公司:维拉(Vela)公司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下属的石油运输公司,拥有庞大的运送石油和天然气的船队,巨轮20多艘,大型油轮19艘,其主要任务是将沙特阿拉伯的出口原油、天然气、成品油输送到世界各地。此外,还有萨马雷斯公司也拥有运输石油炼制产品的船队。

输油管线:沙特阿拉伯的输油管线非常发达,沙特阿拉伯拥有20000千米的输油管线。其中最主要的两条输油管道是东一西原油管道(Petroline)和阿卜凯克一延布天然气**管道。前者输送能力为2.4亿吨/年,主要是将沙特阿拉伯轻质和超轻质原油输送到沙特阿拉伯西部的炼油厂以及红海港口出口欧洲市场。后者与前者平行,连接延布石化厂,输送能力2000万吨/年。连接黎巴嫩的穿越阿拉伯管道(Tapline)、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管道——IPSA-1和IPSA-s目前均被关闭。

其他的输油管线是:(1)谢巴输油管线,长595千米。(2)胡夫(Hofuf)到利雅得的天然气管线,长度584千米。(3)哈拉德天然气处理厂到奥斯曼尼耶(Uthmaniyah)的天然气管线,长度392千米。

码头:沙特阿拉伯有8个主要的码头。(1)吉达(Jeddah),(2)拉斯海夫吉(RasAi-Khafji),(3)拉斯坦努拉(Ras Tanura),(4)朱拜勒(Jubail),(5)朱艾马赫(Juaymah),(6)延布一金法赫德(Yanbu-KingFahd),(7)祖卢夫(Zuluf),(8)拉比格(Rabigh)。

5.油品

沙特阿拉伯的原油品种有:(1)阿拉伯重油,(2)阿拉伯中油,(3)阿拉伯轻油,(4)阿拉伯特轻油,(5)阿拉伯超轻油。

6.石油炼制

至2002年1月1日,沙特阿拉伯拥有8个炼油厂,即阿美公司炼油能力为年产2000万吨的拉比格炼油厂、年炼油能力为1500万吨的拉斯坦努拉角炼油厂、950万吨的延布炼油厂、年炼油能力为600万吨的利雅得炼油厂、年炼油能力为300万吨的吉达炼油厂;沙特阿拉伯国营石油公司/壳牌公司年炼油能力1525万吨的朱拜勒炼油厂;阿拉伯石油公司的拉斯卡夫奇炼油厂。沙特阿拉伯年原油加工总能力约为8725万吨,同时在国外还有8000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

沙特阿拉伯在海外还有约160万桶/日的炼油能力。2003年8月在拉斯坦努拉炼油厂建成的20万桶/日的分馏装置使得沙特阿拉伯国内的炼油能力接近200万桶/日。同时沙特阿拉伯还对其位于红海沿岸的拉比格炼油厂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将这座沙特阿拉伯国内最大的炼油厂扩能至40万桶/日的原油加工能力,同时还将这座炼油厂由生产低价值的重质产品向生产汽油和煤油等高附加值产品转换。此外,该项目还将增加世界级的乙烷裂解装置。2004年5月,日本住友化学与沙特阿拉伯合资43亿美元在拉比格建设大型石化装置,该装置在2008年投产,生产乙烯和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