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时刻保持希望

约翰·高德是目前世界上还活着的最著名的探险家之一。他从小就活在希望之中。

在约翰·高德15岁的时候,他开了一张清单,列出了他一生要做的事,有127个他希望达成的目标,其中包括探险尼罗河,攀登埃弗勒斯峰,研究苏丹的原始部落,5分钟跑完1英里,把《圣经》从头到尾读一遍,在海中潜水,用钢琴弹《月光曲》。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和环游世界……

到今天,他已经完成了清单上127个目标中的105个,也完成了许多其他令他兴奋的事。因为有理想,有目标,有幢憬,有向往,所以他的人生充满了希望。

希望是一个人成功的动力源泉。如果一个人总是看不到希望,缺乏目标,缺乏理想,慢慢地,他就会放弃努力,这样的人,自然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反之,如果一个人时刻都充满着希望,那么,他就能努力、积极地生活,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它。

那么,如何做到让孩子保持希望呢?

1.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永远不要放弃孩子

一个孩子的母亲被叫到学校,老师对她说:“我们班一共有50位学生,你的孩子考了49名。你给孩子检查一下,看一看他的脑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回家后,母亲含着泪告诉诚惶诚恐的孩子:“老师说,其实你很聪明,只是有点儿粗心,再细心一点儿就会大有进步!”

孩子上了初中,有一天,母亲又被叫到学校,老师告诉她:“你的孩子这次考试很不好,如果照这样下去,考重点高中肯定没指望。”

母亲回家后对孩子说:“你的老师说你很有潜力!再努力一点儿,一定可以考上重点高中。”

几年后孩子终于考上重点高中。妈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书,坚定地对孩子说:“不管今后社会上的人们怎么看你,但父母对你是永远不会放弃的!”

父母对孩子有希望,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希望,这一点显然毋庸置疑。因此,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请用希望的眼光看待你的孩子。

2.帮助孩子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和潜力,发现自身的长处

自信心是建立在充分估价自己的基础之上的,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对自己有希望,就必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作出比较突出的成绩。

如果一个人能在人生早期就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及早采取措施,扬长补短,努力挖掘,则就很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一个成功的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获得这方面的认识,使他们学会善于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考虑到他们自身的特点,在保证孩子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

3.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

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成功预期,教育他们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因期望过高而又难以实现从而遭受心理挫折。

父母应一方面教育孩子学好本领,掌握知识,为参加竞争打下好基础;另一方面应利用一切机会,如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体育比赛,画画比赛,知识竞赛,演讲会,小发明、小创造等,帮助孩子与同伴竞争,这样既可以发现孩子的潜质也可以鼓励孩子做竞争的强者,以增强孩子的好胜心,从中培养孩子的自信。

另外,年纪较小的儿童往往耐心不足,急于求成。还要帮助他们正确对待进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现象,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使孩子不能只期望成功,更不能有过高过快的成功预期。

4.用目标指引孩子的希望之路

建立一个可行的计划,树立一个实际的目标,让孩子自己努力去实现。当孩子不断看到努力的成果,乐观、自信自然会充溢孩子的心田。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没有希望呢?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

当记者采访他时,他告诉了众人这样一个成功的秘诀:我刚开始参加比赛时,总是把我的目标定在四十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后来,我改变了做法。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线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山田本一的话令人深思。看来,辉煌的人生不会一蹴而成,它是由一个个并不起眼的小目标的实现堆砌起来的。一个个小目标就是一个个看得见的希望,因为有希望,所以生命的前方永远可以憧憬,值得向往。

5.经常对照自己的目标会让孩子充满希望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

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走到一半时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才又一次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行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时刻保持希望,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多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孩子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孩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