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独立,思想才能独立

一个独立的孩子才能变得强大,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所作为。“I cando it”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对美国人来说,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对他们能力的剥夺,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一句话,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包办的现象却比比皆是:

事例一

亲朋好友一起外出郊游,5岁的小丽很开心地坐在妈妈腿上,而其他孩子在一起开心地玩着游戏,但小丽说什么也不肯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时候,有一个热情的大姐姐过来邀请小丽一起去玩,可小丽则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小丽的妈妈只好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这孩子就是这样,依赖性强,怕生!”说完,这位年轻的妈妈宠爱地捏了捏小丽的鼻子说,“这丫头,这么依赖妈妈,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呢?”

事例二

晓宇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至今他仍然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他把作业本一扔,就跑到客厅看电视去了,剩下的后勤工作,就都丢给家里的“阿姨”去做了。于是,小到装文具、削铅笔、装笔芯,大到第二天上什么课,需要准备哪些书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阿姨”一一包办的。至今,晓宇还是连自己的课外书具体放在哪个位置都不知道。

事例三

马明明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爷爷接送他上学、放学的。每天,爷爷早早就起床给他准备了上课必备的东西,然后背着书包,带着他挤公交车,如果有人让座,爷爷肯定是让马明明坐的,毕竟,孩子是老人家的宝贝疙瘩呀,他舍不得让孩子受累。直到现在,依然是爷爷背着书包站着,马明明跷着二郎腿理所当然地坐着!不知道马明明和他的爸爸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旁边的人看着,心里一阵阵泛酸:“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事例四

赵加美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女生,从小到大,她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自己的衣服从来不洗。每周回家一趟,她都把自己的脏衣服带回家让妈妈洗。而每过一个月,赵加美的妈妈就会从家里到学校来给她家的“美美”换被套,然后把脏被套带回家洗!照妈妈的话说,她家的“美美”从小就聪明,就是体质太弱了,干不了活!

当然,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家长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否也曾以呵护、疼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我是否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索性自己包办、代替到底?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么,请不要将这种行为继续下去。因为,包办、代替只会让你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喜欢依赖大人,越来越懒惰,缺乏生活基本的能力。

因此,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才能让孩子彻底摆脱依赖的心理,树立起自信心。一个有信心的孩子,永远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手足无措,陷入孤独无望的境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下面是专家的一点建议:

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2.让孩子自己穿衣服

很多观察资料显示,要让孩子自己在三四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衣服和脱衣服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学会自我管理,这种意识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

研究证明,两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这时,他们穿衣服、脱衣服虽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也可能做得不合家长的意。但是,作为家长,我们非但不要觉得不耐烦,怕麻烦,还应该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地实践。当然,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在旁边及时教给孩子正确穿衣服和脱衣服的方法。

如果家长为了省事,不让孩子动手,孩子一旦形成了依赖的习惯,就不会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脱衣服之外,父母还应该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不断地形成冷了会添衣服、热了会脱衣服的习惯。同时,还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叠自己的小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一个好孩子。

3.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父母可以提供以下条件:

(1)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地方,让孩子专门用来放置自己的玩具和物品,让孩子知道这些玩具和物品各有各的“家”,每次用完之后,都应该将这些东西送回它们自己的“家”去。

(2)让孩子明白,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父母偶尔帮帮忙,只是帮忙,应该获得孩子的感谢。

(3)父母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等方式去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用品等事情,并且坚持不懈地不断强化,最后使孩子形成习惯。

4.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画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5.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而且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6.让孩子自己决策

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角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决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7.让孩子在时间上独立

对于孩子来说,最难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因此,若能让孩子自己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合理作息,就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独立能力的形成。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时玩,有时去看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有时画画,当然,很多时候是忙来忙去什么事情都没有于出来。但是,慢慢地,这个孩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做计划。这比家长要求他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事情有效多了。

8.让孩子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孩子来说确实有些难,但是这种意识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及早萌芽,这可以让孩子自然而然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家长每次抱孩子外出,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东西,通过几次提醒,孩子便会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等。

(2)孩子学会表达和思考以后,可以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一天的行程,准备做些什么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可能性等。

(3)出去之后,孩子如果发现自己要带的玩具或物品忘记带了,而生气或发脾气,家长不要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想做的事应该自己安排好,并且养成负责到底的习惯。

(4)家长要经常给孩子提醒,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要负责。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逐渐地形成这种“负责”的习惯了。

9.给孩子安排任务

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可以避免养成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惰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帮忙。比如让孩子“帮妈妈拿东西”、“帮妈妈把床单拉平”、“帮妈妈把果皮扔了”、“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等。在孩子每次帮大人做完事情以后,家长应对她的好表现给予肯定、表扬。让孩子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喜悦与快感。

孩子的能力靠家长培养,孩子自信的性格更是家长塑造出来的。因此,要想你的孩子彻底改变依赖、懒惰的毛病,应放手让孩子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