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内在的“自我”

“自我”即“自我意识”,也就是对自己,包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起着调节作用,是行为的强烈动机,是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孩子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安排和处理自己同周围世界以及同别人的关系,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具有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观,树立什么样的自我形象,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社会、能否保持心理健康、能否在学习和生活中顺利地前进和发展。因此,家长应唤醒孩子内心那个潜藏着的“自我”,促使它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自我”,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呢?

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家长应该做到:

1.引导孩子准确地认识自己

童年时期形成的自我认识是成年后自我认识的雏形。家长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主要是要引导孩子解决两个矛盾:孩子自己心目中的“我”与实际生活中的“我”的矛盾;自己心目中的“我”与他人心目中的“我”的矛盾。

引导孩子认识实际的“我”,可以通过一些比较,使孩子逐渐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家长可以让孩子同过去的“我”比较,用笔记、摄影、录音记下孩子的成长过程,过一段时间拿出来让孩子看看、听听,让孩子由此知道“我”的进步、退步或停滞。让孩子与同龄的孩子比较,认识自己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孩子与成人和优秀人物比较,认识自己的差距,提高孩子努力和进取的意识。让孩子将进行活动前后的“我”加以比较,使他能看见自己的成就。给孩子布置一些孩子做起来吃力、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使孩子了解自己潜在的能力。

引导孩子认识他人心目中的“我”,主要靠家长及时把听到、看到的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和印象,以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孩子一般不易了解到,家长要做有心人,当好孩子的“耳目”。

2.教孩子辨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

孩子只有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与他人有着明确的界限,才能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担起责任,不寄希望于别人身上。

很多时候,家长太爱孩子了,什么都想包办代替。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在侵犯孩子生命个体的界线,在父母的包办代替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因此,要想孩子懂得辨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孩子很小的时候教孩子自己洗手、洗脚、擦嘴巴、吃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自己负责的事情应该越来越多,如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自己削铅笔、第二天上课需要的书本自己准备好等,慢慢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3.培养孩子自我评价的能力

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年龄为3~4岁。4岁的孩子开始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能够根据一定的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5~6岁的儿童绝大多数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道德行为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过高评价孩子会使他过于自信、自以为是;过低评价孩子又会使他丧失自信,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自卑感。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

(1)适度表扬。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赞扬、肯定和鼓励的生长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而健康的自我评价。爸爸和妈妈之间要互相肯定和赞扬,孩子表现好也要得到同样的肯定。当然,赞扬也要适度,不要过度,本来就应该做到的事情,给予孩子一个眼神的肯定就足够了。

(2)对照评价。对照评价是自知自省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孩子通过和他人(通常是和小朋友的横向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对自己的评价。这也是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一种途径。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在某些问题上和其他小朋友进行比较,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比如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小朋友的表现是否得体等。不过家长千万不能针对孩子的某个偶然的错误,对孩子说:“你看,某某家的谁怎么怎么样,比你强多了!”这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3)自我肯定。父母可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进行自我肯定做示范。比如,妈妈新学了一道菜,妈妈不妨也自我肯定一下:“嗯,这道菜我的确好好琢磨了一下,做得不错,我也很满意,很开心!”当孩子出色地完成一件事后,妈妈不妨来个“即兴采访”:“宝贝,你高兴不高兴呀?开心吗?”以此引导孩子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强化对自己的肯定。

4.教育孩子积极地接受与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是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应该先自我接纳才能被别人所接纳。只有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才能促进其发展自我和更新自我。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可以通过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在对待不足与缺陷时的事例,启发孩子思考如何对待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应该让孩子懂得:积极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凡是自身存在的一切都应该积极地悦纳,并且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劣和得失成败,做到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5.鼓励孩子多采用积极主动的讲话方式

如“我的感觉是……”“我打算……”“我情愿……”“我决定……”“我选择……”“我要……”“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等。也就是要把自己潜意识里的“我感觉”“我想要”都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不由自主地就会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了。

6.培养孩子的自我观念

也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自我观念是孩子对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和体验。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的孩子,自信心和独立性强,认为自己有能力办好各种事情,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对个人都有价值,也容易受到家长和他人的欢迎和好评。孩子的自我观念,实际上反映了他对自己过去的总结和对将来的预见。

7.教孩子定位自己的优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光知道自己的优点,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只会让孩子变得狂妄;而只知道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会导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自我。因此,教会孩子定位自己的优缺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总之,自我意识在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能让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