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规定任务和期限

叶航的妈妈是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爸爸也是个出色的工程师,可是,这一对名校出来的高材生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却毫无办法。因为,叶航实在太不争气了。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倒数第一,每次去开家长会,叶航的妈妈都觉得自己的脸全给孩子丢尽了,而叶航的爸爸则索性以工作忙为理由,从不去参加家长会。

最后,叶航的妈妈只好求助于心理老师。心理老师分别与叶航的妈妈和叶航进行交流。在交谈的过程中,心理老师发现,问题不全在叶航一个人。

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叶妈妈从小叶航上一年级开始,就放弃了自己的夜生活,扮演起了“警察”角色,她每天晚上都呆在叶航身边“站岗”,督促叶航学习。不管孩子学习到几点,妈妈都不叫苦,不叫累。妈妈以为,叶航只要懂事一点,就能体谅自己的苦心。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叶航特烦妈妈监督自己写作业。他觉得妈妈不信任自己,更重要的是,每次叶航提前完成了作业后,妈妈就会额外再增强他的作业量,为此,叶航觉得自己的学习没有尽头。每天晚上,不管作业是多还是少,他都会磨磨蹭蹭到10点以后才把作业做完。

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不少家长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因为,像叶航家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太常见了。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吃不好”“吃不饱”,总是有意或者无意地扮演起了“警察”的角色,轻则窥探孩子,看他是否专心学习;重则索性就待在孩子身边“站岗”,一心一意监督孩子。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其他人,很多家长经常会在孩子完成自己的作业之后,再给孩子“加量”。

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一方面,它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家长一不在身边,孩子就不做作业;另一方面,它增加了孩子的负担,使孩子不堪学业重负,从而对学习产生了厌烦、逃避的心理。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单位领导要求你在3天内完成某项工作,这时你就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提高工作效率。相反,如果领导说这项工作什么时候做出来都行,你可能很难集中精力来做这件事,工作效率也不会高,同样,孩子学习时间或内容也应该有个明确的规定,这样,他就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起来,倾注在规定的期限之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些家长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坐到他自己的小桌子旁,只要孩子坐在那里,他们就以为孩子在学习,就感到心满意足了。有的家长则只是一味地督促孩子看书,至于看什么,看到什么时候则没有明确要求,可怜的孩子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他会感到特别累,易生疲倦,自然不容易集中注意。

因此,要想孩子学习有效,且能做到注意力集中,家长在督促孩子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次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应该在什么时间内完成。当孩子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与期限以后,就会产生一定的紧迫感,从而做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如果孩子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家长就应该让他休息,或者让他做些别的事,千万不要再重新给孩子布置作业。因为那样,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说话不算话,就不会再信任家长了,以后再给他任务,他就不听了,有的甚至会故意拖延时间,或者心不在焉地学习。到那时,再想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就很难了。

此外,家长还应该控制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作业量,如果家长给孩子布置的作业过多,超过了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应该让孩子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完成,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这样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家长不允许孩子中途休息,长时间地让孩子做作业,甚至坐在孩子的旁边监督,还唠叨不停,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也就不能集中。

除此以外,家长还应该给孩子玩的时间。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由于作业做得太慢而没有了玩的时问,因此就不断地催促孩子、埋怨孩子,甚至惩罚孩子更长时间地学习,其实,孩子是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才会不珍惜时间,才会拖拖拉拉的。在这种没有希望、没完没了的学习过程中,孩子的心态是消极的,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往往心烦意乱、错误百出,时间又拖得很长,结果造成了恶性循环。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每天放松一小时。在这一小时内,孩子可以玩、听音乐、休息等,不管干什么,家长都不去干涉,等孩子情绪比较稳定和愉快,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时,就会比较愿意开始较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学习效果也会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