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怯性格的罪魁祸首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勇敢的品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表现得敢作敢为,另一些孩子的胆子却很小。比如,有些孩子父母不在身边时就会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这样的“害怕”心理,长期积淀,就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孩子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鑫鑫就是这样一个畏手畏脚、胆小怕事的例子:

6岁的鑫鑫非常胆小,一只毛茸茸的宠物狗,就能把他吓得直往妈妈身后躲;天黑后,他不敢一个人上厕所,非得有人陪着才肯去洗手间;家里来了客人,他不是躲到爷爷奶奶的身后,一副怯生生、不敢见人的模样,就是索性躲到客厅的角落里,自己玩拼图;在小区里玩被人欺负了,鑫鑫也从来不敢大声争辩,只会回到家里哭泣……为此,鑫鑫的妈妈忧心忡忡:“孩子胆子这么小,长大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鑫鑫的爸爸更是恼火,训斥鑫鑫:“男孩怎么可以这样胆小?真是窝囊废!”为了让鑫鑫变得勇敢起来,爸爸每晚都给他讲英雄战妖魔的童话,可鑫鑫非但没变得勇敢,反而越来越胆小。

鑫鑫的这种表现正是性格怯懦的反应。一般来说,性格怯懦的孩子除了胆小怕事、做事情畏手畏脚以外,还有以下这些特征:沉默寡言、不好动、朋友很少、说话声音很小、做事很犹豫、不敢独自出门…… 事实上,孩子怯懦性格的形成主要与家庭教育相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保护得太多

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太多是让孩子的性格变得怯懦的原因之一。

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对宝贝呵护备至,无论是在生活细节中还是在学习过程中,一些本该让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家长都事事包办代替,对孩子的保护过多过细,怕磕着、怕摔着、怕有任何不适意,总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这些做法使孩子丧失了解事实的机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所以对许多事物在心理上有抵触,变得胆小怕事。

2.吓唬给孩子心理留有阴影

有些家长见孩子要哭要闹,或者淘气调皮不听话,就用大灰狼、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兽进行恐吓,想以此来唬住孩子;有的甚至用魔鬼、妖怪、狐狸精、雷公等迷信事物来吓唬孩子;有的家长索性关掉电灯,发出各种怪叫声,造成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

恐吓对制止孩子一时的哭闹,会有一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是很大的,会给孩子带来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因为孩子缺乏科学常识,家长随意杜撰出来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抹不掉的阴影,以致一到晚上或没有他人时,一回忆起就害怕。这种孩子不敢接触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偏僻的地方,心里经常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自然胆小。

此外,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情节描绘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跑水等惊着了孩子。这些经历,在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会导致孩子失去了安全感,形成胆小怯懦的个性。

3.家长动不动就训斥孩子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动辄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采用武力进行惩罚。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是弱者,动不动就批评、训斥、惩罚,使得孩子整天胆战心惊、生怕出错,因而什么出格的事也不敢想、不敢做。即使家长同意某件事,孩子动手去做,也担心会不会因出差错而挨骂。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管得太严,限制他们的自由,一举一动都得经过同意。胆量的形成与孩子从小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有着一定的关系。家长什么事都管得过紧,不给孩子一点自由,不准孩子越雷池半步,不准孩子有一点点差错,等于剥夺了他们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孩子怎么会胆大呢?

4.家长经常向孩子灌输“卑微”的思想意识

经常听见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我们家穷,没权没势,也没什么本事。你要少出头露面,少与人搭话,吃点亏就吃点亏。”在这种意识的诱导下,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自然就形成了胆小的性格。

5.家长对孩子的限制过多

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限制过多,孩子从小很少与人交往,除了父母、长辈,极少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极少有走亲访友的机会。这样,使孩子交往能力萎缩,怕见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

6.家长想通过“以毒攻毒”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胆量

有些家长以为,孩子胆小,那是因为缺乏训练的缘故,因此就采用了极端且错误的方式训练孩子。如故事中鑫鑫的爸爸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原本以为这样能让孩子的胆子变得大一点,事与愿违,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让孩子的胆子变大,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更深的恐惧感与心理阴影。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孩子之所以变得胆小、怯懦,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因此,当孩子已经形成胆怯性格之后,家长不要无端抱怨孩子是个“胆小鬼”,这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不再胆小,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自己孩子的情况,了解其性格产生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孩子实现由胆小到勇敢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