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德国犹太银行家族不败的秘密

(一)“金本位”的骗局

纵观德国财富之争,有许多银行家族相互争霸,试图主导德国的金融和货币体系,但犹太银行家族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原因就在于罗思柴尔德家族拥有绝对主导的金币供给能力,这种能力绝不是依靠给小小的“黑森伯爵”打理财务可以获得的,有一个更早和更有组织的可靠来源。

德国银行家罗思柴尔德家族与其说是一个银行家族,不如说是一个历史现象。他们对于欧洲金币的主导,对"金本位"的持续秘密推广直到今天。这里简要说一下,犹太银行家族如何制造金融危机,最终在德国取得了主导权,成了德国金融卡特尔的霸主。

这个金融把戏重复了无数次,尊敬的读者看后会感到“很熟悉”,可人们还是不断地被金融战打垮,就在于金融僭主娴熟的宣传和控制能力,这的确是财富之争学研究中,特别要注意和学习的经验。

(二)德国财富之争(1871年)

为了让整个财富之争更加条理化,把这个主导过程,称为“德国财富之争(1871年)”。

1.财富之争的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战役背景:1871年以前)

普鲁士地区和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贵族领地,有几十家银行在发行银行券。但其中只有几个银行家族在主导,最主要的银行家族就是犹太银行家罗思柴尔德,尤其是普鲁士银行,几乎由罗思柴尔德家族拥有。但这不能说“不公道”,因为他们“保证兑换”。所以,在这个时期,罗思柴尔德家族最大的敌人已经不是其他“银行家族”了,而是“国家法币”。在此后的时间里,跨国垄断金融资本一直在玩弄一个“概念骗局”,他们不停地让国际金融体系在“国际债权人控制的法币体系”和“各种花样百出的金本位体系”中间摇摆,似乎让人们自由选择,而不论如何选择都是一个金融骗局。因为,选择了“国际债权人控制下的法币体系”就选择了通货膨胀和虚拟经济,也就交出了一切财富和实体经济的所有权;选择了“金本位货币”就会立刻制造出“金币流动性短缺”,大幅提高了罗思柴尔德等银行家族手中黄金储备的价值和“筹码”,最后让各国政府反而丧失了货币的发行权。

人们只要稍加研究和考证,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元和欧元背后都有罗思柴尔德家族的影子;美元利益集团在宣扬美元体制不败的观点,欧元利益集团则在宣扬超主权“金本位”世界货币,一些似乎是“揭露”罗思柴尔德家族的论调,背后却是欧元理论集团,也就是法兰西银行和德国央行股东集团(即“独立央行""国有化”后的“国际债权人集团”),也就是罗思柴尔德家族在支持,对这种现象要有足够的理解力和幽默感。

这里一切的秘密就在于:“独立央行理论”、“债务货币理论”、“赤字国债理论"剥夺了"国家法币”出现的可能性,否认了“预发行货币余量”的存在,让货币发行必须和债务挂钩。选择本身如果是骗局,选择的唯一结果就是坠入骗局。

2. 财富之争的第二阶段:“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德意志帝国银行”建立阶段(1871—1876)

(1)将普鲁士王国成功“提升”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并建立了一个跨国金融资本拥有的“独立央行”——德意志帝国银行,从广义财富之争学的角度拥有了德国一切财富和实体经济的所有权。

(2)成功攫取了在普法战争中法国赔付给普鲁士的50亿金法郎,一举完成了主导德国货币事务所需的资本积累,为以后实施“金本位”打击其他银行家族和阻止德国政府发行法币奠定了坚实的硬币储备基础。

(3)1870年通过法案阻止"银行券发行行"的增加,限制了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

(4)1875年通过《银行法》,授权使巴登地区特许银行、巴伐利亚地区特许银行、萨克森地区特许银行、符腾堡地区特许银行依然有权发行银行券,实际上取消了其他银行发行银行券牟利的“权力”。这极大地削弱了容克家族地方势力对德国金融、货币事务的发言权(对于原有银行券发行行的数量,有31家和32家两种说法,经过对比,发现可能由于前者感觉没有必要包括普鲁士银行,而后者则算入,把德意志帝国银行看成一个“新事务”)。

(5)1876年正式建立德意志帝国银行,由银行家族发行银行券,进入德国经济领域流通。这开启了罗思柴尔德银行家族主导德国货币事务的新时代。

3.财富之争的第三阶段:针对德国金融资本的财富转移阶段(1871—1935)

“德国银行资本的来源几乎全部来自国内,只有达姆斯塔特银行是例外,不仅它的模式是法国的,资本也是法国的。”这很有趣。因为法国金融资本“几乎全部来自法兰西银行券”。

(1)对德国金融资本的第一次兼并(1876年以后的一段时间)(上一个战役阶段目的是把德国的经济所有权和财富集中于金融资本手中;这一阶段则主要消灭金融资本,使之凝结为垄断金融资本)

1875年的“德国四大银行券发行行”的确立,并没有将其他31家银行券发行行消灭,而是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这导致15家“银行券发行行”逐渐崩溃,垄断金融资本完成了对德国金融资本的第一次资本兼并。这些破产的银行大多是垄断金融家族的“盟友”、“朋友”、“姻亲”、“银行代理人”,但这丝毫不影响财富之争的实施。

(2)对德国金融资本的第二次兼并(1905年)

通过制造“金融危机”,迫使剩下的16家银行券发行行陷入破产。

(3)对德国金融资本的第三次兼并(1935年)

通过制造金融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和信用危机,迫使“四大银行券发行行”退出银行券的“发行业务”,完成了垄断银行家族对德国金融货币事务的资本兼并。

(4)这个时期,垄断金融资本主导的德国银行业,已经完成了对德国工业的绝对主导,银行家和工业家的界限消失了,他们交叉任职,统一在德意志帝国银行的马克旗帜下,再也没有任何分歧了。

4.有关德国财富之争的补充说明:

(1)大约在1905年前后,由于原来与各地区银行券发行行共生的德国实体经济赖以独立存在的地区银行券发行行都被消灭了。德国的实体工业已经主导在垄断金融资本手中。

(2)犹太垄断金融资本通过不断制造对银行券的不信任,利用手头的金币优势,迫使其他银行券发行行破产,这一金融战策略极为有效。

(3)当银行券发行行破产以后,德国大量的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还存在,垄断银行家族仅能通过拥有货币发行权,进行广义拥有。他们先后在法兰克福和柏林建立了证券交易所,把德国工业资本和德国金融资本的资产“流动化”,虚拟经济化,然后开始“狭义拥有的进程”,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必须爆发,不然就无法完成这个过程。罗思柴尔德夫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我的儿子们更热爱战争的人了。”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当跨国垄断金融资本逐渐完成了对世界金融体系的主导和实体经济的广义拥有时,就“没有比银行家更热爱和平的人了”。这种“和平”不过是对财富之争胜利态势的维持,是保持一种隐形的金融战争状态,并不是真正的和平。虽然这时和平的旗帜四处可见,却危机四伏,这是财富转移机制高效运作的险恶时刻。

1910年,德国资本超过1亿“金马克”的只有6家:德意志银行2亿马克、德累斯顿银行1.8亿马克、贴现公司1.7亿马克、工商银行为1.54亿马克、沙夫豪森银行1.45亿马克、柏林商业公司1.1亿马克。此时,德国金融资本控制的全部存款和实体经济所有权不超过1000亿马克。可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大量财富被“马克化”,可取得了这些马克,交出了所有权的德国各界立刻发现,号称“永不贬值”的“金马克”累计贬值得一塌糊涂。跨国垄断金融资本“拥有”德国各阶层全部财富的“付出”,不超过1个面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