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50亿金法郎秘密进了罗思柴尔德的腰包

(一)《锡安长老会纪要》的真假与现代共济会的兴起

武装银行“圣殿骑士团”和延续“圣殿骑士团运动”,是古典共济会在古代欧洲唯一一次可以确定的公开存在,但由于其金融压迫策略,让各国共同起来摧毁了“圣殿骑士团”,共济会运动也就地下化了。

但是,如果把《锡安长老会纪要》当成真实的历史文献,则共济会与银行家族重新站在人们面前,则可称作共济会运动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第二次**(下面《锡安长老议定书》就是《锡安长老会纪要》的不同译法,还有《锡安长老会会议纪要》等译法,是指同一份现代共济会会议记录)。

“《锡安长老议定书》概要地规划了一份统治世界的蓝图。起初读来,它似乎是一群把自己视为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决心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马基雅维利式的行动计划,但内容有点类似于办公室备忘录。议定书鼓吹一个多管齐下的阴谋,旨在制造混乱和无政府状态,颠覆某些现存的政权,渗入共济会和其他类似组织的内部,最终实现对西方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部门的绝对控制。《锡安长老议定书》的匿名作者们明确宣称,几百年来,他们“根据一项有史以来无人可以想象的政治蓝图”而“掌控”了所有的民族。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份议定书似乎是由某个虚构的组织设计出来的,像伊恩·弗莱明的小说中詹姆士·邦德的敌人“鬼怪”那样的组织。

但是,当议定书首次出版的时候,它却被认为是1897年在巴塞尔召开的国际犹太教大会上起草的。这一推断早已被证明是一种谬论。

具体来说,议定书最早的复制件所用的语言是法语,而1897年那次大会没有一位代表是来自法语国家。除此之外,早在1884年就流传着一份议定书的复制件,比1897年大会的召开早了整整13年。

1884年版的议定书现身于某个共济会支部的会员之手,帕普斯也属于这个组织,他后来成为共济会的总大师。而且,该支部也是欧玛斯这个名称首次出现的地方。

欧玛斯是一位埃及圣人,他曾经把基督教传说与异教传统相结合,创立了“玫瑰十字会”。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事实上作为出版物的议定书至少某些部分有1864年在日内瓦出版的一部讽刺作品的影子。

这部作品是由一个叫莫里斯·乔利的人写的,旨在攻击拿破仑三世。此人最终银铛入狱。

据说乔利是“玫瑰十字会”会员。不管这一点是否属实,但这个人的确是维克多·雨果的朋友,而雨果和乔利一样憎恶拿破仑三世,他也是“玫瑰十字会”会员。

《圣血与圣杯》的作者很严谨地考证了这个文献的来源,的确是出自共济会成员莫里斯·乔利之手,但目的又是“旨在攻击拿破仑三世”,这是为什么呢?

莫里斯·乔利和雨果是古典共济会运动“玫瑰十字会运动”的成员,拿破仑三世是由德国犹太银行家罗思柴尔德家族利用其主导下的法兰西银行,秘密通过"富尔德银行"资助,让其在1851年政变上台,一度复辟称帝,是一个典型的金融僭主体制下的傀儡。

他们也是1860年英法联军第一次“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拿破仑三世是现代共济会成员,这就出现了一个现代共济会成员被古典共济会成员攻讦的“矛盾现象”,那么不论《锡安长老会纪要》是否真实,但共济会“内部”这个矛盾的确存在,问题是:现代共济会和古典共济会是一回事吗?

(二)《锡安长老会纪要》讨论的到底是什么呢?

下面举一些与银行家有关的内容:

“政治自由只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必须了解如何使用这种理想以吸引大批追随者建立党派并去削弱对手的权威。如果对手也拥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话就更容易了,这样就迫使他交出权力。这样政府被迫退出的领域立刻就将被新的权力掌控。这个新的权力就是黄金。”

“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斥着‘自由、平等、博爱’,感谢那些人替我们摇旗呐喊。所到之处终止一切团结,摧毁国家体系。这将是我们的王牌——摧毁一切贵族政体,代之以我们教育出来的建立在金钱上的新贵。这个新贵阶层的资格将以财富和教育水平来衡量,而财富和教育则掌握在我们手中。”

“我们将要制造经济危机使交易和生产停止,从而引发仇恨。我们将要通过各种隐秘手段,通过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的黄金的帮助制造普遍的经济危机,将欧洲所有国家的工人同时抛上街。它唯一的目标是利润,也就是黄金,从而形成对物质和享乐的崇拜。所有国家机器都依赖引擎运转,而这引擎就在我们手里,这就是黄金。由我们长老发明的政治经济学很早就将桂冠授予了资本。资本必须能自由地垄断工业和商业,这已经通过我们的手在世界范围实施了。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来制造经济危机。大资本停止了流动,钱从国家收回,而政府正是一直靠它们的贷款运作的。这些贷款以及高额利息沉重地压在政府财政头上,使政府成为大资本的奴隶。”

"当前的货币发行量与实际需求并不相符,因此不会令底层人民满意。货币发行量应与人口数量(包括儿童)相符,从他们出生的那天起就应被算作货币消费者。货币发行量的调整是一个客观问题。你们已经看到金本位对采纳它的国家所造成的破坏,因为它不能满足社会对于货币的需求,原因是我们在尽可能将黄金从流通体系中剔除。各种债务不断弱化各国政府,它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政府领导人头上。他们已无法增收临时税款,只能向我们的银行家乞讨。国际债务就像水蛭一样依附在政府身上,然而它们仍乐于此道,直到失血而亡。如果贷款是5%的利率,20年后利息将与本金持平,40年后则超过一倍,60年后超过3倍,而此时债务仍然没有被清偿。这样各国政府就必须从穷人手中搜刮最后一分钱以偿还贷款。如果债务只存在于一国之内,那么财富不过是从本国的穷人手中流到富人手中。如果能够向世界放债,那么各国的财富就会源源不绝地流入我们的钱匣子。我们将通过行贿等手段不断地借钱给政府,即便他们并不需要。这样就产生了无法偿还的债务,甚至必须通过再借钱以支付利息。这样债务就越滚越大,到最后他们只能偿还利息,而永远无法偿清债务。我们手中掌控着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权力——黄金。只需要两天时间,我们就能从库房提出所需的任何数量的黄金。"

从这些内容来看,主要是银行家与欧洲各国传统贵族王国政府之间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确一直存在,可以大致确定这些会议纪要诞生的历史背景。虽然这些会议纪要是在19世纪末为人所知,但也可能是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的产物。虽然《锡安长老会纪要》来自古典共济会成员莫里斯·乔利,甚至他还因此被现代共济会成员拿破仑三世关进了监狱,但这不能直接证实该文献的真实性,只能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说它是“书”是不准确的,也不是一次会议的内容,大致是一连串会议中,不同与会人员发言的记录,故此“你一句,我一句”,并不成段落,故称“锡安长老会纪要”,实际上被认为是现代共济会的一些零散会议纪要,但无法证实这些传言的真实性。

(三)50亿金法郎归属德国犹太银行家,引起了德国容克家族的不满

欧洲跨国银行家族对普鲁士和法国的金融事务,都拥有绝对的发言权,1800年法兰西银行建立以后,已经是发展了几百年的金融僭主体制开花结果的历史时期了。普法战争(1870.7.19—1871.5.10)的主角就是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

这场战斗法国失败,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也被终结了。但是拿破仑三世是罗思柴尔德银行用左手通过其控股的法兰西银行找到富尔德银行,秘密扶植政变上台的法国银行代理人;罗思柴尔德的右手直接通过老梅耶的长子阿姆斯洛扶植银行代理人,事实还不仅如此。

“一些国家领导人也来讨好罗思柴尔德家族。在普法战争期间,巴黎被普鲁士人围攻近4个月。在这段物资缺乏的时期,无路可走的巴黎人到动物园去找肉吃,拿猫肉、鼠肉当晚餐。首相俾斯麦以及毛奇元帅不堪目睹如此惨状,全都躲到了罗思柴尔德家族的城堡中。”

“普法战争”的结果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实际上是武装银行条顿骑士团的普鲁士领地的“发扬光大”。这时“德意志第一帝国”留下的几百个诸侯领地中,有50余家银行发行银行券(其中31家“正式发行银行券”,另外一些用“债券”的形式发行实际的“银行券",故此实际有50余家,31家被看作是“独立央行”,简直是“独立央行四处开花”,秘密就在于:用数字换取一切的“买卖”,简直是太有吸引力了),70余种各国硬币在流通(实际上并不像看起来这样乱,因为计算的是金银的重量,而不是硬币本身)。

普法战争最大的成果就是“德意志帝国银行”,也就是“普鲁士"变成“德意志第一帝国”后,发行银行券的“独立央行”。这个“独立央行”,由“Amschel Mayer von Rothschild”(阿姆斯洛·罗思柴尔德,全称是“阿姆斯洛·梅耶·冯·罗思柴尔德”,这个“冯”是指有贵族封号,“梅耶”是指父亲,“阿姆斯洛”实际上的常见译法是“阿姆谢尔”,但参照《货币战争》中宋鸿兵先生的译法,予以统一,以便于尊敬的读者阅读)一手建立。“德意志帝国银行”就是犹太银行家族罗思柴尔德家族为首的跨国垄断银行家族集团的一个私有机构。法国50亿法郎"战争赔款",当然不接受罗思柴尔德家族控股的法兰西银行开出的“银行券账面数字”了,要的都是金币,这是对法国各阶层的又一次洗劫,是一次由银行家左右手导演的财富之争。

这50亿法郎金币都归了“德意志帝国银行”,“德意志第一帝国”的花费则来自“德意志帝国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这就让犹太银行家族用“数字”一举得到了50亿法郎金币,这在当时是一笔不能想象的巨款!为了欺骗法国舆论,罗思柴尔德家族通过其在法国的“洛希尔银行”(“洛希尔”是“罗思柴尔德”的法文译法)还向法兰西银行借贷过1亿金币,但这不过是个骗局。因为这不过是让罗思柴尔德家族控股的“德意志帝国银行”少收入了1亿金币,却让罗思柴尔德在法国的家族商业银行洛希尔银行得到了1亿法郎的债权,增加了对法兰西银行的控制能力,还欺骗了法国舆论。

实际上,罗思柴尔德家族的“付出”和“借贷"的内容都是“数字",得到的却是“金币”和“特权”,这笔交易巨大的收获,就是1870年法国财富之争的巨大价值,这是世界财富之争“光辉灿烂”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