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财富游戏的功与过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有着极其深厚的经济根源。单单一个赎罪券,单单一个路德不可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人性是漆黑的夜空,神性只是其中的闪烁星辰。面对漆黑的夜空,教士却很少参悟到神旨,更多的会落入蛮荒。

因为,教士也是人,不是神。教会有很多职务,教皇、红衣主教、主教……

我认为这些人的职责,应该是拯救世人登上诺亚方舟;神棍们认为,鉴于拯救世人这项工作很有挑战性,自己首先应该被世人拯救。

15世纪,教会已经忘记了上帝的教导,开始拿上帝做财富游戏了,比如“赎罪券”:只要你掏出足够的钱,“赎罪券”就可以替你在上帝面前赎清罪过。

在财富史中,我实在不想将赎罪券算做一种债券,尽管两者相当类似,比如,都有承销商、路演、分销……

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年一1503年在位)公开为赎罪券摇旗呐喊(路演),"当投入钱箱的银币叮当响的时候,炼狱中的灵魂便升入天堂”。

不知这位教皇为自己购买了多少赎罪券。据说他在任期间罗马教廷公开办妓院,从业者居然占到罗马总人口的10%;他本人承认的儿子就有8个;我还看到大英博物馆中保存着一张类似于超市促销的宣传单,上面标明了教会各种职位价码,仔细看了一下,最贵的职位是圣库的理财法官和执事,约为1万英镑,很贵!

教皇如此,也别指望主教们能如何忠贞。

主教们擅长高利贷和享受,据记载,一个红衣主教出入带着一百多随从,都穿着用金丝银线镶边的绫罗……

我读过点《圣经》,对基督教义有一点点浅薄的认识:人有原罪,不能向上帝索求任何赏赐,人生的意义在于救赎,方式只能是忏悔。要知道上帝是很有本事的,连世界都是他在七天内创造的,不可能喜欢您那点孝敬。

对金钱越渴望,就距离上帝越远;如果上帝信钱,你又如何信他?

教会堕落对基督徒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市民、国王和领主都很不满。

市民不会允许教会堕落,因为到15世纪,几乎所有的西欧人都是基督徒,但教廷已经不能承担基督的信众规范。

国王也很不满。比如,神圣罗马帝国,教会独占了全国1/3的土地,每年能搂30万金币,国王仅收入1.5万金币。

领主自是不必多说,甭管教皇您有多神圣,总不能在我的地盘上搂得比我还多啊!

结局:国王、领主、市民不允许教皇在自己地盘上发行赎罪券。只有得到世俗权力的支持和加盟,反对教廷势力才不会遭到教皇镇压,才可能打败强大的教权。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教皇融资的人叫做马丁·路德,这绝对是一个传奇人物。

马丁·路德1483年生于日耳曼,父亲是小矿主,算得上家境殷实。父母对路德进行了严格的宗教教育,并让他熟识了拉丁文。14岁时家道中落,求学的路德沦为乞丐,却被有钱人收养(仅此一条,概率就相当低)。

在家境变迁、生存环境艰难的情况下,路德历尽风霜,培养了智力、胆量与见识,恰好,16世纪初叶的神圣罗马帝国为他提供了表演舞台。

路德的专业本来是法学,1505年他刚学了两个月就被雷劈了(没死,这事概率更低),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是上帝的恩典。为酬神恩,当年路德进入奥古斯丁修道院攻读神学,以虔诚、坚韧著称,而他最提倡的,却很恐怖,叫做“自我鞭挞”。这样一个清修士,听到赎罪券可以替代自我鞭挞,心情可想而知。

1517年10月,教皇利奥十世派特使去神圣罗马帝国兜售赎罪券,这与路德对神的认知很不一致。他逐渐感到“基督徒愈接近罗马,就愈变坏。谁第一次去罗马,就是去找骗子;第二次,他就染上了骗子的习气;第三次,他自己就成为骗子了”。

10月31日,路德撰写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就是传说中被贴到教堂门口的大字报。可以肯定,大字报不是路德本人贴上去的。

当时,人们如果对神学问题出现理解偏差,通常的做法就是辩论,方式是书信来往。路德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攻击教廷,而是希望通过辩论使教廷收回成命,“找到一种更合适的方法拯救世人”。

只是,这封书信不断被传抄,到底谁把书信搞成大字报,抱歉,我现在不知道。而且,我也看了路德所谓的檄文:并没有反对赎罪券,而是将罪过归咎于直接贩卖人,路德本人对教皇也相当尊敬,他坚信“教皇有赦免凡人罪行的权力,谁反对这个权力就应该被诅咒”。

路德,并没有出格。

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不出格的举动,引出了非常出格的结果:基督教再次大分裂。

《九十五条论纲》在一个月内传遍了西欧,人们开始质疑赎罪券,最终结果是教皇的债券承销体系遭到毁灭性打击,各地主教纷纷不再购买赎罪券,教皇的银子明显减少……

教皇很愤怒,后果很严重。

教皇不能容忍路德破坏融资的行为,1520年6月,教皇发布破门令,宣布任何人都有义务将路德扭送教廷处置。

对一个基督徒来说,破门令意味着生命结束,路德的身份从主教变为教廷通缉犯,他已经退无可退。

1520年8月,路德公开应战,发表《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后来被称为“宗教改革三大论著”。

这三个小册子的核心思想,用直白的语言复述,那就是:信教可以很便宜,信徒没必要向教会交钱。要知道,上帝是万能的,懂个几十种语言也不成问题。通过神殿仪式才能和上帝沟通,别太小看上帝了。

1580年,新教信徒集体破门,自称基督徒,不受教皇管辖。自此,受教廷领导的基督徒在史籍中开始被称为天主教,路德新教在史籍中取得了正统地位,称基督教。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有着极其深厚的经济根源。单单一个赎罪券,单单一个路德不可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以上种种,都是表象。罗马帝国灭亡以来,教皇才是欧洲真正的精神统治者。市民需要宽松的经营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精神自由。若连精神都不自由,我又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他们更需要夺取世俗权力,而代表上帝的教皇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样,教皇很幸福,市民却很不幸。

如果教皇始终控制着精神权力甚至世俗权力,人们都服从了教皇,如何自由地去赚钱?如何实现对金钱的博爱?

“因信称义”表面上是恢复对《圣经》的崇拜,实质上是否定罗马教皇最高权威。打破神圣的天国,上帝才能降临尘世。

尊重神权的权威,也就难有尘世的人性。如果不能对人性宽容。神性又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