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对手的才能为我所用

〖人脉案例〗

历史上的管仲就是一个能公平对待对手的人。春秋战国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而齐桓公称霸,依靠的是他的参谋管仲。

齐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父。齐国的君主信公死后,各公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了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夺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求和。齐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交出管仲。

鲁国人都以为管仲必被折磨致死。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桓公却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也没有想到,因为宰相具有治理全国的崇高地位,而管仲曾是桓公的对手,并且曾想杀害他。

其实,管仲之所以受到重用,是因为桓公的师父鲍叔牙的推荐。鲍叔牙和管仲自小就是密友。原本是在桓公继位后,鲍叔牙要出任宰相,但是鲍叔牙却对桓公说:“如果主君只认为当上齐君就满足了,或许我可以胜任;如果想称霸天下,我的才能不够,只有任用管仲为相,才能达到目的。管仲的才干天下无人能比。”

鲍叔牙自己引退而力荐管仲,尤其是提拔一个该杀的敌方谋士为相,更令左右的人感到惊讶。明智的齐桓公决定公平地对待这个曾经的对手。

果然,管仲处事敏捷,判断准确,在关键时刻总能迅速解决困难,掌控全局,最终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公平地对待对手,是对对手的尊重。能给对手留有余地,也会给自己带来益处。试想,如果齐桓公不能公平地对待管仲,而是把管仲杀害,那么,春秋霸业局面也许就改写了。

面对你的对手,不要抱有成见,应该公平地去对待你的对手。这能够让你从偏执中跳出来,更冷静地看清周围的局势,以便更好地做出对你有利的决定,而你的公平也会给对手留下好印象,赢得对手对你的尊重。

无论对手对自己的态度怎样,我们都应该公平地去看待他所做的事,公平地去和他竞争。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少了一个对手,就等于多了一个朋友,做起事来就会因障碍的减少而变得顺利。不过化解敌意需要技巧,更需要度量。

唐太宗提拔敌营名士,善于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己有利的力量。巧用敌将,不仅瓦解了对手,还能将他人之才为己所用。人才重要,善用对手的人才更重要。

唐太宗破格选用人才,并从敌人营垒中选拔出贤能“委以枢要之职”,如李世民手下的战将中有来自敌营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屈突通等骁将。正是由于这些良将的拼死相助,他才能夺得天下,战胜群雄。

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李世民得一魏征则安天下。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唐太宗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唐太宗。

唐太宗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唐太宗。唐太宗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唐太宗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唐太宗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李世民重用魏征,采纳其诤谏,对“贞观之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武功不相上下的人过招时,不管其中的一个输得有多惨,另一个人也不会乘人之危,而是相约多少年之后再次较量。因为胜的人知道,如果自己现在把对手杀了,虽然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打过自己,可自己也失去了对手,这时候,自己就成了自己的对手,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件悲哀的事。而有些人只图一时快意,把那个与自己不分高下的对手杀了。没有了对手的他,也没有了以往的斗志和进取心。没有了对手的日子,他开始觉得寂寞。

给对手留有余地,是对对手的尊重,而只有尊重自己的对手,才能够得到对手的尊重。一般来说,与对手之间的矛盾,可能不是对方单方面的原因,或许双方都有责任。当事人如果能够公平地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也体现了你的高尚之处,而对手对你的行为一定深表敬意。当你日后有困难,对手也不会落井下石,这在无形中拓宽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对手,也没有绝对的对手,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理解对手的意义。只要你能以宽容的心态,更加公平地面对你的对手,就能得到对手的敬重和支持。

〖人脉感悟〗

对手只是相对存在的,而不是绝对存在的。公平地对待你的对手,其实是公平地对待自己;给对手留有余地,也同样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换个角度看对手,说不定他可以成为你事业中不可多得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