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谁是金融巨兽

从成立的那一天起,新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扶持资本市场以发展工业、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或是走发展农业的道路以杜绝投机行为,以及限制联邦政

府的权力。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代表了前者,而长期与汉密尔顿对峙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则代表了后者。同样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但由于理念不同,他们之间的争斗从未间断,追随他们的后来者围绕这两种理念进行的对抗也持续到了今天。可占上风的却总是汉密尔顿那一派,所以才有了今天强大、不可一世的美国。

而美国的金融体系发展到当代,早已经演变成一种垄断的权力体系,形成金融霸权掠夺社会大众财富的金字塔结构。这一金融体系从美联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制造了无数次金融危机,

战争时期的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包括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但开国元勋杰斐逊却极力反对成立央行,他反对的理由来自于《美国宪法》。他认为宪法没有授权联邦政府建立国家银行,并指出联邦政府的权力必须下放到州政府的手中。杰斐逊与詹姆斯·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联手组建了民主共和党,极力反对并想方设法阻止汉密尔顿创办美国央行。

汉密尔顿据理力争,试图说服华盛顿总统和国会,他强调,宪法授权国家政府征收税款、借贷资金等,建立央行能够有效地帮助政府履行那些职能。在汉密尔顿的敦促下,华盛顿总统于1791年签字同意成立中央银行,之后这一法律草案获得国会批准,而中央银行获得授权的特许运营执照的有效期为20年,至1811年到期。到期之后,由国会决定是延长其特许运营执照的期限,还是拒绝银行继续营运。

美国第一个央行——美国

第一银行在激烈的争议声中终于成立了。不过,华盛顿总统在签字时专门加了注解:国家银行的功能是为政府征收税款和储存联邦基金,发行货币,将资金借贷给政府部门,同时为投资者提供资金来源,起到资本“血库”的作用。这一授权无疑使联邦政府的权力凌驾于州政府之上,因为在美国第一银行营运期间,任何人不得授权成立其他的联邦银行,而地方银行和跨州的银行则可以由州政府授权自由成立,多少不限。

自那个时候起,美国第一银行便开始向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派发红利。到了1811年,美国第一银行的营运执照到期,当时正是美国第四任总统、《美国人权法》的起草者詹姆斯·麦迪逊执政第二年。由于当初麦迪逊未能成功阻止央行成立,所以他与汉密尔顿绝交。麦迪逊当上总统后,便自然是任由美国第一银行的营运执照到期,而不再延续其经营权。

尽管美国第一银行不再是央行了,但银行仍然继续营运,红利也还在继续派发,其间只有一年的红利被政府要求暂停发放。从那时开始,红利居然派发了214年。虽然红利的数字是不对外公布的,但据最保守估计,该银行所派发的红利已达到它当初拥有的720万美元资金的上百倍。

美国第二家央行——美国第二银行于1816年成立了。麦迪逊任命威廉·琼斯为银行总裁并签署相关法律草案。但美国第二银行始终控制在英国央行,乃至外国投资者的手里,它的规模特别大,涵盖了全美15%~20%的银行贷款,占货币流通量的40%,却按50%的储备金标准发行货币,行为极其谨慎。而其他银行只按10%~25%的储备金标准发行货币。当时美国的黄金和白银储备又捉襟见肘,货币流动性严重不足,阻碍了国家满足不断增长的经济需求。

为抵制通货膨胀和银行的宽松信贷政策,一种与金银储备挂钩的金属通货在1836年发行了。杰克逊发布《铸币流通令》(Specie Circular):凡购买政府土地的买家,都必须支付金属通货。结果造成了巨大的金属通货需求量。可是,许多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货币去换取金属通货。于是,大量面临金属通货短缺的银行纷纷倒闭,引起1837年的银行大恐慌。

在大恐慌中,全美850家银行中有343家倒闭了,还有62家处于半倒闭的状态。比德尔所代表的银行机构把大恐慌和经济衰退归罪于杰克逊的经济政策。比德尔得意地以为,只要金融危机爆发,中央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就必将凸显出来,国会势必再一次恢复中央银行的营运。

然而这一次,比德尔的如意算盘打错了,他碰到的总统不是软柿子,最后,不但他的银行遭到“封杀”,而且商人和农民也都愤怒地指责银行不负责任。比德尔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由

于美国第二银行失去了政府这一大块存款资金,它的经营出现了

困难。美国第二银行在1836年经营权限到期之后转到地方,在摇摇欲坠的状态下硬撑了几年。3年后,比德尔被迫下台,美国第二银行再也无力支撑,只好在1841年宣布倒闭。

如今,在杰克逊总统的墓碑上,我们只能看到一句话:“我杀死了银行!"美国第二银行“被杀"之后,便由各个州政府授予银行经营权,银行回到了分散的状态。此后70多年间,美国就再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中央银行。

当年,比德尔利用央行制定国家财政政策这一独特的权力,不计后果地推行紧缩货币政策,绑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人为地制造了一场银行大恐慌,目的在于重新获得央行的经营权。可见央行的权力与地位,对于银行家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美国第三次出现的建立中央银行的呼声,却也是来自大恐慌。因为在19世纪末叶,美国的银行陷入危机的情况越来越频繁,造成的灾难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1907年银行大恐慌中,多家信贷银行倒闭,广大储户的损失不计其数。美国财政部总共投入3700多万美元救市,到恐慌接近尾声时,财政部的周转资金仅剩500万美元,基本上已弹尽粮绝。而纽约证券交易所因缺乏短期贷款作为营运资金,只差15分钟就要面临休市的窘境。是J.P.摩根自掏腰包带头融资,并召集纽约银行家筹措资金,才避免了灾难向纵深发展。不过,关于1907年银行大恐慌,还另有一种说法:

是J.P.摩根制造并利用了大恐慌,在美国酝酿出一种情绪,使公众相信只要美国有央行,类似的大恐慌就不会再次发生。

两种说法究竟孰对孰错?还是那句话,凡事看结果。从J.P.摩根在大恐慌中所得的利益来看,后一种说法的可信度非常高。由于1907年银行大恐慌,股市从1906年的高点下挫近50%,许多健康企业的股票价格跟着大市一起下跌。J.P.摩根却以低价购进了相当多的股票,他捡了多少个“钱包”,也只有他自己和上帝知道了。罗斯柴尔德家族J.P.摩根的另一大收获,是获得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美国的头号代理人的地位。这里,我们讲个小故事便可以证明。J.P.摩根的生意伙伴亨利·戴维森(美联储的开拓者之一)于1914年8月前往英国,为J.P.摩根公司做成一笔与英国央行的交易——垄断英国和法国的战争债券承销业务。这样一来,英国央行便成为J.P.摩根公司的“财政代理",而J.P.摩根公司也成了英国央行的“财政代理"。与此同时,J.P.摩根公司作为供应商为英国和法国投资战争装备,在为两国政府筹资和采购的活动中,J.P.摩根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J.P.摩根在欧洲获得的特殊"待遇",当然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密不可分。

J.P.摩根最重要的收获来自于大恐慌过后,他召集金融专家、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首领以及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纳尔逊·奥尔德里奇,于1910年11月22日在杰基尔岛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此次会议唯一的目的,就是重建美国央行。

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俗语: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安排如此周密的会议,还是被一位嗅觉灵敏的记者察觉了。这个记者就是著名的《福布斯》杂志创始人——伯蒂·查尔斯·福布斯。那时的福布斯只是某财经杂志的编辑兼另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不过,这一秘密被披露是3年后的事了,此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早已投入运行,令反对这一系统的人士捶胸顿足。而这时奥尔德里奇已经作古,J.P.摩根也已不在人世。这真可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而他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联邦储备法》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出炉了,英国银行这次终于又能渗透到美联储了。这才有了J.P.摩根在英国和法国获得的利益,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中,正当人类文明和财富遭遇大毁灭之时,J.P.摩根的金融帝国却走向了最高峰。位于华尔街23号的“摩根王国”总部,也因此在美国金融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并且其巅峰期长达几十个年头,触角还伸到了欧洲。

J.P.摩根为了个人利益,在制定《联邦储备法》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否出卖了美国人民的利益?回顾这段历史,中国必须特别警惕像J.P.摩根这样的人——他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大众利益,甚至国家利益。但愿这是我们在杞人忧天。

J.P.摩根的私营银行,摩根担保信托(the Morgan GuarantyTrust)因此购买了大量的美联储股票,成为美联储永久性的最大股东之一。因为《联邦储备法》规定:拥有美联储股票是成为联邦储备系统成员的必要条件,其股票不可以公开出售、交易,或者被当成贷款抵押物,每年红利最多可达6%。如今我们再看看,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美联储的利润也创下从未有过的57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央行所拥有的权力和利益,无怪乎银行家向来是为此不择手段。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提一句,美联储是私营银行,是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因其股票不可以公开出售、交易,或者被当成贷款抵押物,所以其利润也不必与他人分享。而臭名昭著的高盛集团也是如此。高盛自成立以来一直采用合伙制,100多年来合伙人之间为企业是否公开上市争论不休。高盛于1999年才作出历史性的决定,进行首次公开募股,并且只将一小部分股权投放到市场上,公开上市的股份也只有12%。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它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利润被他人盘剥。这一点进一步证明,高盛开给中资银行的“药方”——引进“外资战略伙伴",是多么别有用心,其目的就是劫掠中国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