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升值的黄金

如果美国像一战、二战后的欧洲政府一样,遵循债权人导向的规则,它就会牺牲其世界地位。它的黄金将外流,美国人会被迫甩卖其投资,以支付海外的军事行动。这正是美国政府官员在一战和二战后要求其盟国所做的,但美国自己不愿意遵守这样的规则。与以前处于类似地位的国家不同,美国继续它的国内外支出,毫不顾及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后果。

结果之一就是黄金的升值,其上升势头与美国在越南受挫的军事命运是一致的。外国的中央银行,尤其是法国和德国的央行,几乎每个月一次将它们的盈余美元兑换成美国的黄金储备。

为了压低金价,美国不得不出售官方储备,来迎合私人需求。很多年以来,美国一直联合其他政府资助伦敦黄金总汇。但是,到1968年3月,经过6个月的兑换以后,美国的黄金储备缩减至仅有100亿美元的底线,超过该底线后,美国财政部就宣布,将中断进一步的黄金出售。伦敦黄金总汇被解散,世界中央银行达成了非正式协议(也就是外交压力),停止将流入的美元兑换成黄金。

这就破坏了美元与黄金市场价的挂钩。于是,出现了两种黄金价格,一是不断上扬的公开市场价,二是较低的1盎司黄金兑35美元的“官方”价,从而导致全世界的中央银行继续以此官价评估其货币储备。

3年以后,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宣布黄金禁运。基于美元可兑换黄金的关键货币本位制瓦解了。

美国国库券本位制,也就是基于美元不可兑换的美元债务本位制诞生。外国政府发现它们已不能用美元购买美国的黄金,而只能购买美国的国库券及少量的美国公司股票和债券。

外国出口商和商业银行都更多地使用本国货币,当外国的中央银行从其出口商和商业银行收到美元时,它们几乎没有选择,只能将这些美元借给美国政府。

在这些央行的国际收支平衡中出现美元盈余,就等同于把这些盈余借给美国财政部。世界最富国能够仅仅通过国际收支逆差,自动地从外国央行借款。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增长得越快,外国央行结余的美元就越多,外国央行然后将这些美元投资于流动性和转让性程度各异的美国国债,从而将这些美元借给美国政府。为了适应既要大炮又要黄油的经济,美国的联邦预算赤字日益扩大,这使国内的支出项目膨胀,国内大量支出又外溢到进行更多的进口和国外投资,并为维持霸权体系提供更多国外军事支出。为了其不断攀升的联邦赤字的融资,美国既没有向其公民和公司征税,又没有让其资本市场承担重负,而是迫使外国经济体购买新发行的美国国债。因此,美国的冷战开支变成了对外国人的征税。正是外国的央行,为美国在东南亚的战争成本提供了融资。

无法检验这种循环的流动究竟能走多远。因为可理解的原因,外国央行不希望进入美国的股票市场,购买克莱斯勒、宾夕法尼亚中央铁路公司(Penn Central)或其他公司的有价证券。这将对外国央行构成它们不期望承担的风险。不动产也不具有多少吸引力。对于其官方储备,央行需要的是流通性和安全。这就是它们传统上持有黄金,将之作为一种清算相互赤字的手段的原因。就它们开始积聚盈余美元而言,几乎没有选择,只能是无限制地以美国国库券的形式持有美元。

从1968年4月至1973年3月,由于美国累积了500亿美元的国际收支赤字,外国央行发现它们不得不为这一时期增加的共500亿美元的美国联邦债务买单。实际上,美国正通过维持国际收支逆差,为其国内预算赤字融资。正如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所描述的形势,外国央行不得不“获得越来越多的美元,因为它们试图维持汇率的相对固定平价”“利率与货币增长”(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主办《评论》1973年1月号),还可见"资本回流导致国内利率改变吗”(载《评论》1972年7月号)。当美元供应远远大于需求时,若不能吸收这些美元,会导致美元兑外国货币的价值降低。不断贬值的美元,不仅会为美国出口商提供有竞争力的价值低估,而且会减少外国所持有美元的本国货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