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耶鲁大学的中国情结

耶鲁大学的每个学生,都将自信看作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常态,他们相信自信的人生最精彩、最洒脱。

在耶鲁300周年校庆的一份宣传册中有这样一段话:“200年来,耶鲁大学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这种深厚的感情、悠久的历史,在中美文化交往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由耶鲁和中国共同建立的教育事业和学术成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凝聚力,它不仅丰富了耶鲁大学的全面发展,而且改变了无数校友的命运与前途。耶鲁与中国的关系,不仅是该校有史以来最早的国际性接触,在耶鲁大学将跨入第四个世纪的时刻,仍然至为重要。”

近代中美高等教育交往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而耶鲁在其中首开先河。至19世纪90年代后期,几位耶鲁毕业生完全出于自愿,成立了以传教、行医、办教育为目的的一个组织。该组织支持在中国办教育和学术研究,并促进美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190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雅礼协会(Yale-ChinaAssociation)。它那崇尚道德,为团体谋福利的传统一直保持至今。20世纪80年代,耶鲁大学的研究生院、医学院、法学院及神学院的学生,仍然没有忘记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100年来,它对于推动中国的英语教育、医疗教学和公共卫生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雅礼协会在湖南创办了湘雅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前身)、雅礼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前身)、雅礼中学,其创始人罗伦斯认为湖南人“将和清朝的任何人一样有影响力”,他的预言在数十年后被毛泽东验证了。

20世纪初,中国的高等教育受日本影响较大,由于1872—1881年间的留美学子在“新政”中崭露头角,使清政府感到“美国学堂,结果甚善,而裨益中国良非鲜浅”,因此,20世纪20年代之后,美国取代日本而成为主要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这对后来学生留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容闳外,耶鲁大学还培养了詹天佑、马寅初、晏阳初、高尚荫、颜福庆、李继侗、杨石先、施汝为、陈嘉、王家楫、唐耀、杨遵仪、应开识等一大批中国的杰出人才。此外,在过去20年中,有将近4000名中国访问学者和学生在耶鲁学习(包括青年经济学家胡鞍钢)。目前,中国学生是耶鲁最大的外国留学生团体,以至于现任校长理查德·莱温不无感慨地说,“失去中国学生,耶鲁将黯然失色。”

耶鲁小百科

耶鲁学院是耶鲁大学本科部,实行住宿学院制,由12所学院组成。这种制度始于1933年,由一位非常赞赏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类似制度的校友EdwardS.Harkness捐款建立。每所学院对学生都有一套完备的支持体系,包括院长(Master)、学监(Dean)、驻院学者和Fellow。每所学院都有不同的建筑风格,但都包括庭院和完备的设施。虽然每所学院都设有自己的讨论课程(但向所有学生开放通选),举办自己的社交活动和院长茶会(Master'sTea),耶鲁学生仍然积极参与全校的学习和社会活动。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都以校史中的著名人物或者校友命名,而故意避免以捐款者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