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混血儿

隋炀帝降生之时,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是由长久的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从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之乱首开分裂之局,到隋开皇九年(589)年轻的隋炀帝奉命统兵灭陈,重新统一全国,前后经历了四百年的分裂割据,这是秦以后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一段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社会动**不安。特别是西晋短暂统一后,围绕着皇位纷争而爆发的“八王之乱”,最直接地毁坏了汉族王朝的统治基础,导致原居住在北部边疆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鲜卑趁机入主中原,并以武力相继建立胡族政权,因此,汉族统治者则退据江南,建立偏安政权,形成南朝的汉族政权与北朝的胡族政权的对峙。

其时,南朝称北人为“索虏”,北朝称南人为“岛夷”,南北界线一度极为严格。即使在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内部,也存在胡汉文化冲突,存在着汉化与反汉化的矛盾,并酿成内乱,进而引发六镇胡化流民起义。然而,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血统,而是文化,因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五胡虽以武力征服了中原,但高度文明的汉族文化却反过来又征服了胡族。隋唐大一统正是民族融合的硕果。

隋炀帝,从血统上讲就是一个典型的胡汉混血儿,其母独孤氏乃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然而,从文化上讲,无论是独孤伽罗或是隋炀帝,都自认为是汉族人,并追溯源流自许为汉族文化世家。民族融合使文明程度较低的各少数民族迅速跨入了更高的文明阶段,胡族融入汉族,为中华民族增加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隋炀帝的胡汉混血儿血统,一点儿也不妨碍他将成为中国皇帝,相反,倒是杨氏家族与胡族的广泛联姻,成就了隋王朝的帝业。

说起隋王朝的帝业,也就不能不把它与北朝几个胡族王朝联系在一起。《二十四史》中的《北史》,讲的是北朝历史,其中就包括隋王朝。隋王朝的帝业是与北魏、西魏、北周的帝业一脉相承的。

北魏拓跋鲜卑源起于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之中,在大兴安岭北段巅峰的嘎仙洞,曾发现太平真君四年(44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人前往告祭其先祖所刻的祝文。五胡十六国战乱之际,拓跋氏先在代北立国,后又趁氐族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复国建立北魏,入主中原,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这个通过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胡族政权能不能巩固,其关键在于是否以高度文明的汉族为核心实现民族融合。北魏开国之初也曾自觉地进行了一些汉化改革,但比较彻底的改革是文明太后冯氏及孝文帝执政时完成的。孝文帝迁都洛阳,禁止胡服胡语,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又规定随迁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河南洛阳为原籍,并袭用门阀制度,规定鲜卑著姓元、穆、陆、于等与山东门阀崔、卢、李、郑、王等门第相当。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社会的民族融合,但确立新的门阀制度却加深了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孝文帝死后,汉化的鲜卑代北门阀在中原优裕的生活中完全腐化,北魏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北镇胡化戍卒镇民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六镇义军几十万人涌入中原,于是,北魏政权灭亡了。六镇鲜卑在高欢统率下扫平河北,建立东魏,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关陇地区则由贺拔岳、宇文泰率领的武川镇军队平定,建立西魏政权。556年,西魏当政者宇文泰死,他的侄子宇文护废西魏建立北周,拥宇文泰嫡长子宇文觉称帝。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周、齐两政权之间战争不断。

南朝在548年“侯景之乱”后元气大伤,557年占领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的梁军统帅陈霸先废梁称帝,建立陈朝,但其统治区域只及梁朝的一半,是南朝最后也是最弱的一个王朝。

到569年隋炀帝出生时,中国大地除有名无实的江陵后梁政权外,实际上存在北周、北齐及陈三个王朝。由于民族融合,南北界限越来越小,全国大一统的前景就在眼前。谁来完成这统一大业?谁是成就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局面的英雄帝王?历史的机遇落到了谁的头上?隋炀帝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降临人间,真可谓生逢其时啊!

江山代有才人出,实现统一局面的英雄圣王,起先还轮不到杨氏父子,而是杨广出生时的当朝天子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是开创北周帝业的太祖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生于西魏大统九年

(543),比杨广年长二十六岁。556年父亲死时,宇文邕才十三岁,虽有三个哥哥,但父亲属意的嫡兄宇文觉尚未成年,宇文泰只好将政权交给他的侄子,即宇文邕的堂兄宇文护。宇文护掌权后,即按照叔父的遗愿推宇文觉取代西魏,称周天王(闵帝)。据史载,宇文泰生前曾为子嗣问题烦恼,时庶子宇文毓居长,已有成德,嫡子宇文觉尚年幼,曾诏群公议,说: “孤欲立子以嫡,恐大司马有疑。”大司马,即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是德高望重的开国元勋。独孤信倾向于拥立其女婿宇文毓,反对由年仅十五岁的字文觉嗣位。但是,柱国大将军于谨等人同意宇文泰立嫡子宇文觉,由位望素卑的宇文护行周公事。对此,楚国公赵贵、卫国公独孤信怏怏不服。结果宇文护杀赵贵,独孤信也被迫自杀。宇文护自封为晋国公,任大司马,后又迁大冢宰(相当于相国),专制朝政。不久竟废杀闵帝宇文觉,改立宇文毓(557),是为明帝。明帝是杨广的姨父,皇后独孤氏即独孤信的长女,但宇文毓登帝位还不到四年,至560年又被宇文护毒杀。宇文护又改立十七岁的宇文邕,是为周武帝,大权仍总归于相府。周武帝形同傀儡。宇文护重用相府僚属,杨广的祖父大将军杨忠则由于得到于谨的信用,频频领兵出征,因屡立军功地位步步提升,成为北周最有声望的统帅。但杨忠始终没有依附于宇文护,周武帝想提拔军功卓著的杨忠为太傅,宇文护以“不附己”而不同意。杨忠也看透了宇文护不能久安其位,不肯依附于他,保持了武将名节。

宇文护前后执政十五年之久。作为宇文泰的至亲,他忠于宇文氏帝业似无问题,他废杀宇文泰两个儿子而不自立,又继立宇文泰另一个儿子宇文邕为帝,即可证明。但皇位不可僭越,皇权不能旁落,周武帝十年不能亲政的傀儡地位岂能长久忍耐。天和七年(572),即杨广四岁的那一年的三月丙辰(十八日),影响北周政局及杨广家族命运的宫廷政变终于发生了。这一天,宇文护从同州回到京师长安,坐了十多年冷板凳,年已三十岁的周武帝在文安殿接见后,即按常规引这位堂兄入含仁殿朝见皇太后。先前周武帝在宫禁之中见宇文护时,从来不敢摆皇帝架子,以家人之礼取代君臣之礼。宇文护谒见皇太后,太后一般都让他坐着,而武帝则侍立在旁。这次宇文护入见之前,周武帝诡称太后近来脾气不好,喜欢喝酒,希望堂兄朝见时能好言相劝,并将准备好了的《尚书·酒诰》一文交与宇文护。宇文护未加警觉,觐见太后时,即按武帝之意向皇太后慢慢宣读《酒诰》,劝太后戒酒,爱惜身体。尚未读完,武帝突然从后面用玉挺猛击宇文护的脑袋,宇文护当即晕倒在地。武帝急令身边的宦官何泉杀死宇文护,何泉因恐惧而未敢下手。这时早已埋伏在户内的卫王宇文直冲了出来,连砍数刀,将宇文护斩首。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就这样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大周皇权终于回到了皇帝的手中。

北周武帝诛权相宇文护成功,对杨广的家族有很大的影响。宇文护专政时诛灭功臣,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也被迫自杀,父亲杨坚嗣位大将军,也受到猜忌,宇文护几次想加害于他,因大将军侯伏、侯寿等人匡护才得以幸免。周武帝亲政后,情况发生了转变,武帝下令恢复了独孤信等功臣的名誉,并重用功臣勋贵子弟,杨坚的地位得到升迁。建德二年(573)九月壬午(十九日),周武帝为皇太子宇文赟迎娶杨坚十三岁的女儿杨丽华为妃,杨丽华即杨广的大姐,五岁的杨广一下成了皇亲国戚。杨坚则成了皇帝的亲家,周武帝对他“益加礼重”,政治地位也大为提高。

周武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君主,亲政后即开始整饬内政,积极准备讨伐北齐,进而统一全国。

正当北周整兵尚武,改革内政之时,东邻的北齐政权却拥立了一个昏君,政治日益败坏。北齐在当时中国境内鼎足而立的三个政权中经济实力最强,然而以六镇中的怀朔镇的中下级军官为骨干,获得赵、魏一带世家大族拥护而起家的高欢、高洋父子,对于“聚敛无厌、**虐不已”的鲜卑勋贵从来不加管制,导致政治日渐腐败,皇室内部争权夺位,上层统治阶级中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汉化与反汉化的矛盾错综复杂。

正当北齐后主骄奢**逸,不理国政之时,北周武帝却在励精图治,积极进取。他北结突厥,南连陈朝,盟约伐齐,中分天下。为了得到新兴的突厥汗国的支持,周武帝甚至迎娶了突厥公主阿史那氏,立为皇后。这时的北齐,四周受敌,国家已处于危亡之中。

573年,南方的陈朝首先揭开了灭北齐战役的序幕。这年是陈太建五年(573),三月,陈宣帝陈顼命大将吴明彻统兵十万北伐,大败齐军,尽复淮南之地。太建七年(575)闰九月,陈军又在吕梁(今江苏徐州市东南五十里)大破齐兵。这时北齐衰败已极,陈军如果乘胜推进有可能灭掉北齐。但陈宣帝非圣主,其目的仅限于收复淮南失地,苟安江表,因此,停兵淮南,坐失良机。

北周武帝宇文邕却乘陈军北伐牵制住北齐一部分兵力的时候,于建德四年(575)七月调集十八万大军,伺机东征,其中随国公杨坚率领一支三万人的舟师由渭水进入黄河,企图一举攻占洛阳。北齐右丞相高阿那肱率军来援,周军受阻于河阳北城(今河南孟县),因北周武帝病倒,周军只好暂时退兵。次年十月三日,北周武帝再度出师征讨北齐,周军避开河洛一带聚结的北齐精兵,改入山西。北周武帝亲统步骑十四万多人,直指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二十七日占领平阳。此时北齐后主高纬正在不远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十月十一日,后主带了宠妃冯淑妃在天池(今山西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打猎,晋州告急的文书, “自旦至午,驿马三至”,宠臣高阿那肱说"大家(指皇上)正作乐,边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闻”。待平阳城陷的消息传来,后主想提早回晋阳城,冯淑妃却“请更杀一围(猎)”,齐后主竟欣然同意。

高纬回到晋阳后,即调集六镇鲜卑主力军十万多人,来争夺平阳。周军主动撤至玉璧(今山西稷山县南二十里),留梁士彦率精兵一万守平阳城,北齐军队包围平阳城,猛攻一个月而不能下,士气渐衰。十二月初,北周武帝又集结精兵八万,在平阳城南与北齐决战。两军交锋,相持不下,齐军东翼稍微有些退却,在阵上观战的冯淑妃和宰相穆提婆以为是打了败仗,忙怂恿后主撤退,后主不懂兵阵,又贪生怕死,当然听从。后主一跑,齐军军心涣散,结果大溃。北齐主力精兵十万六镇鲜卑被打垮了,北周军队乘胜攻占重镇晋阳,并转向齐都邺城(今河北滋县南)。

后主高纬先是想逃奔突厥,后又改道逃回邺都,下令出巨资募兵重整旗鼓再战,但真的要动用宫中宝物时他却又舍不得。大将斛律孝卿请后主亲**问将士,并事先准备好了演讲辞,希望后主能说得慷慨流涕,以感动人心。可是后主出宫见到将士时,早已忘记了背好的慰问辞,面对众将士竟不知说什么,只是莫名其妙地大笑,左右侍从也跟着笑,一片喧哗,将士怨怒,皆无斗志。这时,宰相穆提婆以下多已投降北周,后主见大势已去,赶忙禅位给八岁的儿子高恒,自称太上皇,准备逃往南方的陈朝,结果在逃途中被北周追兵俘获。557年正月,北周攻破邺城,北齐灭亡。

北齐后主是一个最典型的昏君,北齐之所以灭亡就亡在他的嬉游之中。北周武帝可谓一位圣君明主,是他开启了隋唐大一统的序幕。

一个昏君,一个明主。灭齐之役是杨广记事以来所闻知的最大一次战役,父亲随国公杨坚作为右三军总管也随周武帝参加了战斗,有关圣君和昏主的事迹杨广也有所耳闻,在他那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并影响了他的一生。北周的胜利使北方重新统一,意义十分重大,北方周、齐对峙局面的结束,为此后的南北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南方的陈宣帝,在北周武帝灭北齐之际,他却又想乘虚夺取北齐的徐州、兖州之地,于是令吴明彻向北推进。太建十年(578)二月,陈以水军进围徐州,周武帝即派王轨率兵进援,在清口(今江苏淮阴西,古泗水入淮之口)以铁锁系车轮数百沉于江中,堵塞航道。陈军心动摇,不得不撤退,而到了清口受阻船不得渡,北周骑兵袭来,陈军大溃,主将吴明彻以下三万余人全部被周军俘获。此役史称“吕梁覆车”,仅骁将萧摩诃、任忠、周罗联等人率骑兵数千回到淮南。此后,北周把战略目标转向淮南,至翌年冬,尽占江北、淮南之地。一时北周的疆土,南抵长江沿岸,陈朝的江东政权至此已摇摇欲坠了。

周武帝宇文邕的志向是“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间,必使天下一统”。

建德六年(577)五月,周武帝又率师北伐突厥,但因途中染病不得不班师回长安,并于五月丁酉(二十五日)夜驾崩。雄才大略的北周武帝的突然病逝,统一中国的大业因北周武帝的病逝暂告中断,于是杨坚、杨广父子相继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