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皇子的教育

朱元璋深恨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学,因此,他对诸子的教育特别重视。在宫中特建大本堂,储藏古今图籍,征聘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和诸王,轮班讲课,挑选才俊青年伴读。常时赐宴赋诗,谈古说今,讨论文字。师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宋濂,前后十几年,专负教育皇太子的责任。一言一动都以封建礼法讽劝,讲到有关政教和前代兴亡事迹,拱手割切说明,指出某事该这样做,不该那样,皇太子也尽心受教,言必称“师父”。博士孔克仁奉命为诸王讲授经书,功臣子弟也奉诏入学。朱元璋特地对儒臣指出对皇子们的教育方针说:“有一块精金,得找高手匠人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人家有好子弟,不求明师,岂不是爱子弟反不如爱金玉?好师父要做出好榜样,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来。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诸功臣子弟也要做官办事。教的方法,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你每要用实学教导,用不着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

学问要紧,德行尤其要紧。皇太子的教育,除了儒生经师而外,又选了一批有封建德行的端人正士,做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任务是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讲话”。

到皇太子成年后,温文尔雅,俨然是个儒生。接着,第三步的教育是政事实习。洪武十年(1377)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面谕太子: “从古开基创业的君主,经历艰难,通达人情,明白世故,办事自然妥当。守成的君主,生长于富贵,锦衣肉食,如非平时学习练达,办事怎能不出毛病?我之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要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至于文法。这四个字的运用,决于一心。我从做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唯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妥当,有负上天托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休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

为了元代前期不立太子,引起多次宫廷政变,朱元璋在吴王时代,便立长子标为世子,即皇帝位后立为太子。为了前代太子的东宫臣僚自成系统,和朝迁大臣容易闹意见,甚至宫廷对立,便以朝廷重臣兼任东宫臣僚。一心一意,用尽一切办法,要训练出理想的继承人,能干的第二代皇帝,维持和巩固大一统的政权。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太子标病死。九月,立太子嫡子朱允蚊为皇太孙。对太孙的教育还是老办法,学问和德行并重,批阅章奏,平决政事,学习如何做皇帝。

诸子中除长子立为太子,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死,其他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国。由于平时注意家庭教育,诸子成年以后都很能干,会办事。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开国的元勋宿将都杀完了,北边对付蒙古的军事任务,就不能不交给第二子奏王第三子晋王第四子燕王指挥。其他封在边疆的几个小王也领兵跟随兄长巡逻斥侯,校猎沙漠。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如第五子周王好学能辞赋,著元宫词百章,又研究草类,选其可以救饥的四百多种,画为图谱,加以疏解,著成救荒本草一书,对植物学有所贡献。十七子宁王,撰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著作数十种,对音乐戏曲也很爱好。八子潭王、十子鲁王、十一子蜀王、十六子庆王都好学礼士,对文学有兴趣。十二子湘王文武全才,读书常到半夜;膂力过人,善弓马刀槊,驰马苦飞;在藩开景元阁,招纳文士,校雠图籍,行军时还带着大批图书阅读,到山水胜处,往往徘徊终日;喜欢道家那一套,自号紫虚子,风度襟怀,俨然是个名士。不争气的也有两个,一个是十三子代王,早年做了许多蠢事不必说了,到了头发花白的年纪,还带着几个肖子,窄衣秃帽,游行市中,袖锤斧杀伤人,尽干些犯法害理的勾当;末子伊王封在洛阳,喜欢使棒弄刀,成天挟弹露剑,怒马驰逐效外,人民逃避不及的亲自斫击。又喜欢把平民男女剥光衣服,看人家的窘样子,以为笑乐。

朱元璋对诸子期望大,管教严,从不姑息。二子秦王多过失,屡次训责,皇太子多方救解,才免废黜。死后亲自定谥为“愍”,谥册文说: “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屏藩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十子鲁王服金石药求长生,毒发伤目,朱元璋很不喜欢。死后追谥为“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