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

麻省理工名言

自然科学理论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是物理学,它是从实验开始的。

从1861年建校到现在,麻省理工学院已经走过了150多个春秋。纵观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史,可谓是曲曲折折,一路上留下了太多的拼搏和竞争的脚印。从技术性的工学院发展成为科技性的理学院,到现在的世界名牌综合性研究大学,学院的每一次突破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突破过程中浸透了学校领导及学校自身太多的心血和汗水。

工学院的诞生

1861年,在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威廉·巴顿·罗杰斯的努力下,麻省理工学院诞生了。这位第一任校长,强调工程技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但并非狭隘的纯粹的技术教育。他提出学院的一条宗旨是:“提供一般的教育,使其在数学、物理和自然科学、英语和其他现代语言及其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基础上,为毕业生在毕业后能适应任何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罗杰斯校长虽然提到了物理、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但刚起步的麻省理工学院只是为工学院服务的阶段,是典型的技术工程大学。刚开始学院只设立了机械系、土木工程系和化学系、学校授予学生的是“培养机械师、土木工程师、建筑师、采矿工程师和实用化学师等若干行业人才的知识。”麻省理工学院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诞生的,从刚开始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学校以培养科学技术人员为目的的,这种类型的人才模式刚好与美国正在兴起的工业经济所需人才吻合。从此,一所全新的、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学校终于诞生了。

理工学院的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成为真正的理工学院应该从美国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康普顿担任学校校长算起也就是1930年。在此之前,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是为国家服务的工学院。

1930年,康普顿担任麻省理工学院校长。他提出:没有一流的理学院就没有一流的工学院,随后就建立了独立的理学院。康普顿校长办学方向很明确,就是要加强基础学科教育,把基础学科提高到工程学科同等的地位,并强化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联系,使应用学科的发展建立在基础学科的基础上。

在康普顿担任校长期间,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加强物理学科建设,以物理系为突破口来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并且于1931年建立了光谱学实验室,于1932年建立了伊斯曼理化实验室,于1940年建立了雷达实验室。除此之外,他从哈佛大学聘任了年仅29岁的物理学家斯曼特为物理系主任,斯曼特又聘任哈里森和格雷夫等人,这样就大大加强了物理系的建设。名师出高徒,麻省理工学院这么多优秀的物理大师为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提供了最好的学科指导者。并且,学院开始加强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开设大量新学科,

建立了许多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从此,麻省理工学院也就由传统的培养技术员的院校发展成为一所造就“能够处理涉及组织、生产和开发的困难问题的领袖”。康普顿的领导为麻省理工学院在二战中发明军事尖端技术和美国战后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一所真正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不能只有理工学院还必须有出色的文科学院。1949年,吉利安教授接过康普顿手中的麻省理工学院,开始了麻省理工学院由理工学院向综合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历程。吉利安校长在发展文科方面最主要的贡献是建立了人文与社会研究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他把人文与社会科学提高到与理工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后来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和政治学成为美国一流学科的重要因素。

早在194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刘易斯教授就为发展人文学科学提出了著名的刘易斯报告。报告指出:麻省理工学院应该不仅能够创造新的科学和革新技术,而且还应该能够在它们与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类的希望联系起来,学院有责任预见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学会如何以人道的方式处理新的技术问题。

吉利安教授非常支持刘易斯报告中提出的观点,开设了音乐、文学、历史、哲学、写作、人类学和心理学等新的学科。他还提倡跨学科的研究,这就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建立提供了政策支持。

吉利安在学校的课程改革使麻省理工学院成为培养具有科技和人文素养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对于社会来说,人文科学的发展确保了科学技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类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和影响,将人文科学的价值体现在用于解决世界和平、民族矛盾、文化差异、贫富差异和宗教信仰等问题的上面。

麻省理工小百科

麻省理工学院蜚声海外,是世界各地莘莘学子心驰神往趋之若骛的科学圣殿。麻省理工学院的自然及工程科学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也同样优秀。另外,麻省理工研发高科技武器和美国最高机密的林肯实验室、领先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实验室、世界尖端的媒体实验室、培养了许多全球顶尖首席执行官的斯隆管理学院也都是麻省理工赫赫有名的宝贵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