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瓷写真

面对着十多件稀世罕见的秘色瓷器,我们在此对秘瓷的历史作一番回顾。

秘瓷是专供皇室使用的瓷器,它的价值在历史上甚至高过金银器皿。作为王宫贡品,劳苦人民是不可能拥有的,因为全大唐帝国仅越窑[1]一家可以生产。由于生产工艺独特,别的地方如陕西的耀州窑[2]等,均不可能烧制出来。在唐代,瓷器是按釉色的不同分为白瓷[3]和青瓷[4]两大系列的。青瓷数越窑质量最高,而越窑中又以秘色瓷最为有名,它的工艺由于属皇家专有,是绝对不得随意外传的。

中国古代的瓷器,是同古代四大发明一样伟大的发明。而大唐帝国的独珍秘瓷,更以其高雅的釉色和精美的艺术造型,跻身于国际舞台,并一枝奇秀、占尽鳌头,成了与世界各国人民联姻致谊的使者。

中国流往国外的瓷器,或成为王宫显贵的传世珍宝,或成为其国家博物馆中不可多得的藏品。在此,我们随手撷来几束因中国古瓷器而发生的故事:

故事之一:当中国的青釉瓷器传入欧洲并首次进入法国时,受到了人们的夹道欢迎和赞扬。当时的法国人把龙泉青瓷称为“雪拉同”。“雪拉同”是“阿司特来”神话中一位牧羊人的名字,由于法国人为龙泉[5]青瓷鲜绿欲滴的青色瓷釉和精妙造型所折服,几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加以形容,只有那神话剧中牧羊人雪拉同所穿的华丽无比的衣服颜色可以与之媲美。因此,“雪拉同”便成了中国瓷的代名词,传扬至今。

古代造瓶图。引自《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

故事之二:17世纪以后,欧洲虽已烧制出自己的瓷器,但只能烧制低温软质瓷器,高温烧制的硬质瓷还没有成功,各国使用的上等瓷器全来源于中国。从丝绸古道上流至欧洲的中国瓷,被人们视为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备受崇尚和偏爱。在欧洲,一般宫廷内莫不以陈设中国瓷器作装点而自豪,尤其是在上层社会及贵族之间,还常把手中拥有中国瓷器作为相互炫耀的资本。在普鲁士王国的历史上,也曾有这样一则趣事: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王朝某皇帝在选皇后时,为了向各国宾客显示其财富,他动用自己的四队近卫军换来邻国君王的十二件中国大型青瓷花瓶,陈列于婚礼大厅之上。此事一下子轰动了全国,国人称之为“近卫花瓶”。如今,这批闻名遐迩的“近卫花瓶”,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仍完好无损地陈列在德勒斯登博物馆内,游人如梭般前来品评、观赏。

故事之三:时序进入1608年春,一位名叫威廉·格琼斯的英国人,在亚洲各国旅行时笔录了这样一件事:莫卧儿皇帝贾汗吉尔在自己的所有宝物中,最喜欢那件价值昂贵的中国瓷盘,他经常让保管人员将瓷盘拿出来供他欣赏。有一次,保管人员不小心将瓷盘摔碎,他异常惶恐,担心皇帝降罪加害于他,于是急忙暗中派人速去中国购买一件类似的盘子。就在购买人还未回归之时,一天贾汗吉尔皇帝又想欣赏瓷盘,当这位皇帝得到报告说盘子已被不小心摔碎时,立刻龙颜盛怒,喝令将保管人员毒打一顿,但仍不解心头之恨,又下令没收了这位可怜的保管员全部家产。这位瞬间趋祸的保管员,整整调治了两个多月,才将遍体棒伤养好。然而,贾汗吉尔皇帝在这两个月中,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心爱的瓷盘,他寝食不安,一种重新得到瓷盘的欲望时时袭扰着他。由于被打的保管员是一位中国通,贾汗吉尔不得不又想到了他。为了再次得到一件中国瓷盘,他宽赦了保管员,赐给保管员五千里拉的款项,同时退还其四分之一被没收的财产,命其出国,再去设法寻求一件类似的瓷盘,并勒令若找不到瓷盘,不许其回国与妻子儿女团圆。经过艰苦的努力,保管员最后终于在波斯国王的皇宫见到了一件与被摔碎的瓷盘极相像的瓷盘,并苦苦做通了波斯国王的工作,用巨额款项买得瓷盘,才兴奋地跑回国向贾汗吉尔皇帝交差。

故事之四:翻开《明实录》,有一段文字说的是明朝正统年间,皇家机关光禄寺奉旨设宴,招待来访的各国宾客,宴会的气氛极其热烈,盛况空前。然而,谁也没想到会发生一件意料不到的事。盛宴中所用的器皿,全是御窑瓷器,形形色色的山珍海味和模样精美的瓷器用品,使各国来宾们大开眼界。宴会结束,收拾打扫杯盘的内宫仆役发现宴会所用的器皿竟所剩无几,而地上桌上却无半片残瓷碎物。难道器皿都不翼而飞了吗?于是便命东厂、西厂调查,很快真相便大白了:原来各国宾客酷爱中国瓷器,在宴会上,人人嘴里嚼着珍馐,心里却怀鬼胎,宴会还未结束,他们的衣袖中已包裹了一件件瓷器。经统计,被他们“悄然携走”的各种御窑瓷器,共五百八十余件!此事传出,立即成了当时大明朝野轰动一时的趣谈。史家以评判官的身份,十分客观地对此做了记载……

我们从以上几则故事不难看出,中国古瓷器在历史上是何等地引起世界仰视、渴望。然而,从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说,正是诸如瓷器一样的众多珍宝,引发了近代列强争食侵吞中国的野心。圆明园[6]的殁没,对于中国的一部文物史,即是奇耻大辱。

古代烧制瓷器图。引自《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

烧制瓷器程序

进入烧制阶段

法门寺地宫的打开,无疑是我们对中国瓷增添了希望和信心。

当代瓷器工艺专家李知宴先生等曾专门撰文,针对法门寺出土的青瓷,尤其是秘色瓷,考证说这是煅烧工艺走向成熟的标志。从每一件出土的瓷器看,都有端庄规矩、线条优美的特点。器物的口、腹、底各部位以至瓶腹的突棱全做得一丝不苟。线条的长短盘曲,处理得大方得体,胎体的厚薄也都安排得与使用功能紧密协调,没有一点生烧或过烧现象,这说明当时工匠已可熟练掌握成型工艺。从火烧所留下的小垫饼痕处看,浅灰色胎细腻致密,胎体颗粒均匀纯净,没有当时其他窑烧制瓷胎上多见的杂色和粗大颗粒,也没有窑裂[7]、断裂和起泡[8]现象,说明瓷土原料的开采、捣碎、淘洗都很精细。生产釉色上好的青瓷需在烧制后期控制窑内的还原气氛,使胎、釉原料中的氧化铁(Fe2O3)还原为氧化亚铁(FeO),赋予瓷器以青绿颜色。假若工匠技术不全面,火候掌握不当,还原气氛控制不好,或者烟尘污染釉面,釉面就将出现杂色,失去当然的美感效果。法门寺出土的青绿釉秘色瓷就是在微妙的还原焰中烧成的,烧造时窑内气氛显然掌握得恰到好处,这不能不说是越窑这项独有的青瓷烧造技术的最高体现。

法门寺发掘的晶莹润泽、如宁静的湖面一样清澈碧绿的青瓷秘色釉面,不能不使人为之赞叹、震惊。人们很自然地想起唐代诗人陆龟蒙专门为秘瓷唱的那首赞美诗《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9]。”由此可以想见,在青绿釉秘色瓷烧制的当年,人们对它的评价是多么高。

这些越窑秘色瓷的出现,还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考古界和工艺陶瓷界之间不同程序的争议。以往有关秘色瓷的讨论,仅限于文献资料,而文献资料的记载又众说不一,使得研究的证据不足。而现在这大量的秘色瓷出现,并配合《物帐》碑文字所记载,可谓名实相副,使得这一问题终于真相大白于天下。结合以前的考古发现,可以作出判断,秘色瓷的始烧年代只能在唐朝,或者更确切一些,可说是在晚唐。我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高呼一声,法门寺使中国瓷器史显出了它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

[1]越窑: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场和青瓷系统。中心窑址在今浙江余姚上林湖附近,旁及绍兴、上虞、余姚、宁波、诸暨、镇海等地的青瓷窑,这一带唐时属越州,故名。越窑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装饰上多为刻花和印花,纹样活泼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歌情趣。曾大量出口,在亚、非、欧各地均有遗物发现。五代时设官监造越窑青瓷,专供宫廷使用。北宋以后,越窑逐渐衰落。

[2]耀州窑:宋代名窑之一,是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地。窑址在今陕西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宋属耀州,故名。唐时该窑多烧造白、黑釉瓷,北宋开始烧造青瓷,北宋末为盛期。耀州青瓷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有的青如橄榄,有的稍绿,也有的为微微闪黄,花纹多为自由流畅的刻划花和结构严谨丰满的印花,形成一个与越窑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窑系。金、元以后,胎釉较粗厚,花纹简化,品质已大不如前。

[3]白瓷: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

[4]青瓷;我国著名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

[5]龙泉:即龙泉窑,宋代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相传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场,生一所烧的窑称“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称“龙泉窑”,又名“弟窑”。龙泉窑的特点是胎薄如纸,釉色以翠青、梅子青和粉青最佳,莹润清澈,色泽柔和,似玉一般。装饰有堆塑与贴花,别具一格。南宋时达到盛期,形成继越窑之后的一个新的青瓷窑系。元代时龙泉青瓷大量运销海外,明代继续烧造,清中期逐渐衰落。

[6]圆明园:在今北京市西郊海淀附近,为环绕福海之圆明、万春、长春三园之总称。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基本完成,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屡有修建,楼阁亭台无数,文物珍宝收藏丰富,被称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园,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遭彻底破坏,现仅存部分建筑残迹。

[7]窑裂:瓷器出窑时坯体带有裂痕的现象。形成原因有二,一是配料不当;二是在烧窑时,溜火(小火)时间过短即转入高温,残留在坯体中的水分因急遽化成蒸气,引起膨胀而破裂。

[8]起泡:宋以前瓷器往往有器体凸起气泡的现象。这是瓷器成型前炼泥不细致,泥中有气泡所致。

[9]嵇中散,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公元223-262年,三国魏谯郡人,为魏宗室婿,曾任中散大夫,后遭钟会诬陷,被司马昭所杀。斗遗杯,指的是斗茶、斗茗。斗茶为唐、宋时风尚之一,饮茶者相互评比优劣,其项目如茶叶、茶具、茶水等,包罗万象,各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