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逃避?不存在的!

他果然在忽悠朕!

可怜朕给钱给粮给官,要什么给什么,结果小丑却是自己。

朱由检虽没有形态,却有意识,他能感受到自己浓浓的怒意在周围泛滥。

如果说在起初的人生模拟中,他下旨凌迟袁崇焕,被忽悠含有怀疑的成分,现在可就实锤了。

袁崇焕脸色没变,只是看着许誉卿淡淡一笑道:“给事中想多了,我用实际行动改变辽东格局,才是对陛下最大的安慰。五年之约么······”

他停顿片刻后,坚定道,“事在人为,谁说五年就干不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许誉卿一愣,心中暗道袁崇焕狡猾,他肯定早有谋划,只是担心被别人套取平辽策,才故意这么说的。

“袁督师,能不能透露一二······”

袁崇焕没有说话,微微一笑后陷入沉思。

许誉卿还道是他在思考五年平辽,可他脑中想的却是童年的回忆。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童年时守辽东的梦想实现了,但他却不想做一个泥塑的土地公。

要想彻底改变辽东格局,就得有大的变动。

五年平辽确实是个噱头,但也是迫不得已,为了让皇帝放权,他只能出此下策。

或许五年后会受到严惩,但若不去做,永远都不会成功。

朱由检了解袁崇焕有雄心壮志,却看不透他的心,刚刚的话又让他对袁崇焕的理论再次审定。

好久得出结论:有实效,却不合实际。

建奴两次大败,是因为他们攻,我方守,又有红衣大炮相助。

若是平辽,得出城讨伐,收复沈阳等失地。

八旗骑兵战斗力极强,萨尔浒之战就是典例,对付建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

“袁爱卿,谈一谈五年平辽策······”

不久,崇祯再次召见袁崇焕,兴冲冲问起了平辽之策。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

袁崇焕说得头头是道,崇祯听得津津有味,虚无的朱由检却暗暗咋舌。

朕也想将建奴灭了,但五年根本不够。

“袁爱卿,五年真的可行?”

袁崇焕郑重点点头道:“陛下,真的可行,只要执行力度大,建奴不足为惧!”

“朕没有看错人!”

崇祯兴冲冲道,“朕让你坐辽东督师,就为针对建奴,爱卿有什么要求就提,朕都会答应你!”

“陛下,请恕臣无状!”

袁崇焕躬身道,“钱粮军饷,户部大力支持,武器装备,工部无偿接济······大炮、火铳、衣甲、马匹等器具,都是对付建奴必不可少的装备······”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等事朕不干。

袁崇焕一番大道理说服了崇祯,他大手一挥道:“朕,准了!”

“臣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全力支持。陛下也清楚,魏忠贤曾派多少人干涉辽东之事,让本已成气候的辽东,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崇祯是个很认真的人,他认真听完袁崇焕的这段话,心中怀疑这样会形成一个大军阀。

衡量再三,他觉得若能五年平辽,将袁崇焕调入京城,就会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他痛快答应了。

“言官风闻奏事是好事,但臣在外打仗,他们不懂军事,却指手画脚,影响陛下大业,臣恳请陛下限制言官对辽东乱弹劾,臣好一心收复辽东······”

同意。

说干就干,崇祯马上召集六部尚书,逐个落实,保证兑现袁崇焕的要求。

六部尚书也是一口答应。

接下来崇祯发旨,御赐尚方宝剑,袁崇焕揣着五年平辽的梦想,走马上任。

······

“重整旧戎衣,行途赋采薇。山河今尚是,城郭均已非。马自趋风去,戈应指日挥。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

袁崇焕心情很好,他骑着高头大马,手握尚方宝剑,在赴任途中,即兴作诗一首。

他信心饱满,情绪格外高昂,争取五年复辽,扫平后金,凯旋而归,到北京来奏报功绩。

“袁督师,大事不好,宁远兵变······”

走到半道上,袁崇焕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道:“我培养他们是为保家卫国,他们居然闹事?反了他们了!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欠饷,然后闹饷······”

原来自从袁崇焕离任,宁远就陆陆续续欠饷,连续欠饷四个月,不满的情绪升华爆发了兵变。

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被乱兵抓起来,绑到谯楼上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

幸亏兵备副使郭广闻讯赶到谯楼,想办法筹了两万两银子,又从当地富商借了三万两银子才打发走了乱兵。

谁知毕自肃却自杀了。

袁崇焕勃然大怒:“谁带的头?”

人间悲剧!

袁崇焕很痛心,毕自肃曾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坚守宁远城,立有不朽战功,不想却如此死去。

这是袁崇焕无法回避,又非常棘手难以解决的问题,但他必须面对,连这些兵都管不住,还谈什么五年平辽。

“袁督师,据说这些人歃血为盟,彼此之间保密,任何人都发誓不能泄露出带头人······”

“哼!”

袁崇焕冷哼一声道,“你等赶往山海关,本督亲往宁远,我倒要看看,谁这么大胆,乱我辽东军纪······”

袁崇焕马不停蹄赶往宁远,单枪匹马就奔往军营。

朱由检不由敬佩袁崇焕,单骑入营,是何等细心,何等勇敢,何等胆量,何等气概。

正常情况下,袁崇焕去山海关,宁远的官员到山海关来汇报事情的经过、原委,是怎么处理的?他帮着出点主意,下个指令什么的,走正常程序一点都不为过。

这些事又与他没关系。

可他没有。

他亲自到宁远。

到了宁远,没有进衙门,一人单骑,骑着马直奔兵营······太不容易了!

袁崇焕有信心。

这儿是他浴血战斗过的地方,他和很多将士在这儿同生死、共命运。

他有这个胆量,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气魄。

而且他也很心痛。

他辛辛苦苦训练的将士,却把魔爪伸向自己人。

在悲剧面前他绝不逃避,他要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