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骁勇燕王展雄威 生逢乱世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各地人民的起义斗争此起彼伏。在这战乱四起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早在四年前,朱元璋这位乱世英雄就率领大军,以应天府为根据地,扩大自己的实力,并抢占地盘。

他牢牢地在南京站稳脚跟后,就把南京改名为应天,取顺应天命之意。

朱元璋立志推翻元朝,自己称帝。朱棣出生的这一天,朱元璋特别高兴。据说,朱棣出生时屋里充满了五色光气,终日香气缭绕不散,宫内外一时传为异闻,人皆称奇。

朱元璋本想为这第四个儿子的诞生好好庆祝一番,但因军情紧急,忙于到前线指挥作战,竟然没来得及给儿子取一个吉祥的名字。

当时的形势是,朱元璋的西边是陈友谅,东边是张士诚,自己处于两面受敌的不利形势下。尤其令人不安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还相互联络,想消灭朱元璋。但朱元璋的军队上下一心,士气高涨,结果大败陈友谅,陈友谅被流矢击毙。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这支劲敌后挥师东进,消灭了张士诚,迫使方国珍投降。

这时,南边的半壁河山已成了朱元璋的天下。但直至他登基做皇帝,中国大地上的战火硝烟依然没有散尽。称帝后又经过数年征战,他这才基本上统一了全国。这种长期的战乱,在明成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到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就要正式登上皇位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七个儿子,心中十分高兴。这时形势已经基本安定,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七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

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曰横、日榈、日棣、曰梯、曰桢、曰樽。

这时明成祖已经七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纵览史书和野史,想查证明成祖的生母是谁,始终是很难找到的,这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这个谜是真实存在的,数百年来一直笼罩着神秘光环,长期吸引着许多学者进行考察。从问题的实质来看,就是嫡子和庶子的问题。

中国古代存在着一夫多妻制,特别是封建帝王更是如此。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他的妾被称为庶母。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驾崩,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庶子则不得觊觎。如果是嫡子,即使不是老大,对皇位继承也优于其他庶子。

明成祖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是名正言顺的嫡子了。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皇帝手中夺取皇位后,马上指使臣下编写了《奉天靖难记》,记述了“靖难之役”的经过,为他歌功颂德。

从明清以来的各种史籍来看,有关明成祖生母的说法大体有五种。一是如上所说,马皇后生了五个儿子,第四子就是明成祖朱棣;二是懿文太子和秦王、晋王二王都不是马皇后所生,只有明成祖和周王为马皇后所生;三是高后生懿文太子和秦王、晋王、周王,明成祖是达妃所生;第四种说法影响比较大,谓明成祖乃元顺帝的妃子所生;第五种说法是,明成祖乃硕妃所生。

说硕妃为明成祖生母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即南京大报恩寺中对硕妃的供奉。明成祖取得皇位后,以报答马皇后母恩为名,在原来天禧寺旧址上修建了大报恩寺,让一些僧人为母亲祈福。可是,寺内正殿中供奉的却是他的生母硕妃。因殿门经常封闭,外人难得一见真相。

之所以花那么多笔墨来考证成祖的生母问题,是因为它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这个问题成了明成祖一块重大的心病,总想千方百计地掩饰,唯恐别人知道了他的老底。朱元璋多妻多子,他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八个女儿。他妃嫔成群,其中既有蒙古人,也有朝鲜人。有学者曾指出: “元璋子孙中有蒙古、高丽血统,是毫无问题的。”他的嫔妃中还有他以前的劲敌陈友谅的妃子,从而衍变出一个故事,说他的儿子潭王原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以严苛治国,许多士大夫被稀里糊涂地杀掉,侥幸活下来的也只有在朱元璋的屠刀下胆战心惊地生活。

建文帝即位后,优待文人,重用知识分子,方孝孺等人改官制,复井田,也都得到他的支持。因此,士大夫们在建文帝时颇为得意。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推翻了建文帝,大杀建文帝旧臣。

方孝孺这个文人首领被诛了“十族”,其株连之广旷古未有。另有“瓜蔓抄”之类,使大批文人受株连被杀,这也正是明成祖后来形象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丑化明成祖的传说就传播开来,故此有些对其不满的文人杜撰他扑朔迷离的身世也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