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云突变展才识 明争暗斗

唐睿宗垂拱元年(685)秋,八月五日,这一天,天空蔚蓝,阳光明媚,金风瑟瑟吹着,一阵阵婴儿的哭声从睿宗皇帝巍峨的寝宫里飘出来,宫里宫外一片喜庆气氛,一个不平凡的婴儿降生了,他就是唐明皇李隆基,庙号玄宗,是唐朝第七代皇帝。

唐明皇出生之时正值多事之秋,他的祖母武则天不但天生丽质,有倾城之貌,而且足智多谋,处事果断,经过十几年的内辅国政之后,渐渐地抓牢了朝政大权。

武则天的家乡在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其父武士獲相传以经营木材为业,且拥有很多资产,是个多才多艺的商人,曾助高祖李渊太原起兵,授任工部尚书,晋封应国公,后来又出任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和荆州(治今湖北江陵)都督。

武则天十四岁的时候,以风姿绰约动人被选入皇宫,做了唐太宗的才人,赐号武媚。她聪慧过人,又富有铁血思想。武则天得受唐太宗恩宠是源于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太宗有一匹烈马,叫狮子聪,体态高大,性情暴烈,多人不能驯服,而武才人却声称能制伏它。

唐太宗对这样一个纤弱的女子竟能制伏这样的烈马,难以置信。但武才人却坚持说:我能制伏它,只需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棍,三是匕首。用铁鞭打不服它,就用铁棍击它的脑袋;再不驯服,即用匕首刺断它的喉咙。

唐太宗虽然喜欢她的妩媚和过人的胆识,却不喜欢她那阴狠刚烈的一面,武则天在宫中做了十二三年的才人,极少能得到唐太宗的宠幸,尽管太宗一生有三十五个子女,却无一是她所生。

武才人虽未得到唐太宗的恩宠,其动人的美貌、刚强的性格却打动了太子李治的心弦。难守寂寞的武才人也对年轻的太子温情脉脉,传递秋波,二人心有灵犀。太宗去世后,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不久,高宗忆起旧情,把出居感业寺做了尼姑的武则天再次召入宫中,拜为昭仪,位于九嫔之首,地位仅次于后妃。

当时,王皇后与萧淑妃争风吃醋,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明争暗斗。善观时变的武昭仪先是站在王皇后一边,合力诋毁萧淑妃;当萧淑妃败下阵去,失去恩宠后,她又转身攻击王皇后。为了战胜情敌,不惜使用最阴狠的手段。

有一次,王皇后来到她的住室,哄着她襁褓中的天真女儿。在王皇后离开后,武则天立即动手扼死了亲生的幼女,栽赃陷害,使王皇后百口莫辩,无以自明,因而含冤失宠。高宗要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高宗废立皇后之事遭到了朝中许多元老重臣的激烈反对。德高望重的太尉长孙无忌是高宗的元舅,与总揽朝政的宰相褚遂良都是太宗临终时的顾命大臣,他们一致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武昭仪出身寒微,又曾服侍过太宗,恐留下恶名,表示坚决反对。这样,使得高宗在废立皇后的问题上一时犹豫不决。

为得长孙无忌的支持,武昭仪与高宗亲自登门拜访,并赠送给他武则天十车金银缯帛。在宴席上,高宗还特意拜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为朝散大夫。虽是如此,倔强的长孙无忌仍是固执不从,高宗与武昭仪只得悻悻而归。但是,武昭仪还是心意未冷,又让其生母杨氏三番五次去长孙无忌家里求情,依然遭到了拒绝。

宫闱的废立之事在外廷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大臣意见也不一致。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反对立武昭仪,赞同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的意见;左仆射于志宁首鼠两端,模棱两可;元老大臣李劫见其势不可逆转,便对高宗表示说:“废立皇后是皇帝家的私事,何必动问外人!”实际是赞同高宗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此外,有些政治上失意的人,如中书舍人李义府则利用朝堂值宿的机会叩阁上表,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请求立武昭仪为后以安天下之心。卫尉卿许敬宗也欲借机邀功,摇唇鼓舌,四处煽风点火,还公然在朝堂上散布什么庄稼汉多收十几石麦子还想换个老婆,天子身为一国之主,富有四海,立一个皇后有何不可?

永徽六年(655)九月,高宗置长孙无忌等朝臣的反对于不顾,将褚遂良罢免相职,贬为潭州(治今湖南长沙)都督。十月,下诏把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民百姓,立武昭仪为皇后。这年十一月,武昭仪身穿皇后礼服,春风得意地登上了肃义门楼,接受玺绶及百官的朝拜。

武则天得志之后,又利用枕席之便,不时进言高宗,着手打击朝中的反对派。她以耸人听闻的谋反案,促使高宗将褚遂良一贬再贬,他很快死于贬所。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也相继被贬逐。接着又贬逐了元老重臣长孙无忌,把他流放于黔州(治今四川彭水),最后又逼其自缢而死。左仆射于志宁被寇以“党附无忌”的罪名,贬为荣州(治今四川荣县)刺史。朝内公卿大臣中的反对派都先后被排斥了,“自是政归武氏”。

武则天做了皇后,身为国母,位及至尊。但她野心勃勃,所追求的是一个更高的目标,她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龙天子。这时,高宗多病,欲传位给儿孙,以保李氏皇统。于是,围绕着皇位问题,她同自己的丈夫及儿子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角逐。

随着地位的改变和权势的增强,武后一反过去那种“屈身忍辱,奉顺上意”的谦恭姿态,而是作威作福,连高宗的行动偶尔也受其掣肘,甚至到了不堪容忍的地步。麟德元年(664)十月,高宗借武后私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一事,与宰相上官仪商议废掉武皇后。上官仪也说:“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

但在上官仪刚把起草的诏书送给高宗的时候,武后得知此事,立即上诉,极力分辩。懦弱的高宗在武后面前却一时感到“羞缩不忍”,把废皇后的事推到了宰相的身上,致使上官仪忍辱负重,后又以与流放的太子李忠谋反为名含冤下狱,后处以死刑。不少朝臣也受到了株连。从此,高宗每次上朝听政,武后则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武后制伏了高宗以后,厄运便很快降临到子嗣们的头上。

首遭横祸的是高宗长子李忠。李忠本后宫刘氏所生,先封为陈王。王皇后无子,因请求高宗被立为太子。王皇后政争失败,武后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于是李忠被废,改封为梁王,不久被流放到黔州。武后以上官仪早年曾任陈王咨议为借口,唆使许敬宗诬告上官仪与李忠谋反,被赐死于贬所。

高宗次子原王李孝因早死,没受迫害。继而遭祸殃的是高宗三子李上金与四子李素节。李上金是后宫杨氏所生,先封为杞王,后转任寿州刺史。武后嫉恶其生母,乾封元年(666)有人迎合她的旨意,诬奏李上金罪状,被罢免了官职,削掉了封邑,禁锢于澧州(治今湖南澧县)。

李素节本萧淑妃所生,先封为雍王。从小聪颖过人,每日能背诵古诗赋五百余言,颇受高宗喜欢。萧淑妃在宫闱斗争中失败,自然也给李素节带来了不幸。他先被贬为申州刺史,后被武后诬告犯有赃贿罪,降封为鄱阳郡王,软禁于袁州(治今江西宜春)。仪凤二年(677),被禁锢终身。以后又被周兴诬告谋反,与李上金同时遇害。

在武后整掉了高宗的三个皇子之后,旋即又把矛头对准自己的亲生儿子了。如果说武后整垮李忠等三人是为了彻底战胜情敌,以斩草除根,防止其东山再起的话,那么她最终向自己的亲生儿子开刀则是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了。

武后与高宗共生了四子一女,另起行第。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唐中宗李显,四子唐睿宗李旦,一女即太平公主。虽说母子至亲,为了争夺皇位,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是一片刀光剑影,时时隐藏着杀机。

李弘开始时被封代王,显庆元年(656)代李忠为皇太子。皇太子为人仁孝谦恭,颇得高宗的欢心;他又礼尊士大夫,内外人心所向。咸亨二年(671),高宗出幸东都,留下太子于京师监国。当时正遇饥荒,太子发现廊庑下兵士的食物中有树皮与蓬草子,心中怜悯,即命太子家令把宫中的米分给他们吃。

武后怨恨萧淑妃,将其女儿义阳、宣城二公主长年幽闭在掖庭,这时已是三四十岁的老公主了,还没有出嫁。太子见了于心不忍,遂奏请高宗,准予出嫁,这使得武后非常生气。太子又娶右卫将军裴居道女为妃。裴氏出自名门望族,很有妇礼,高宗十分高兴,说:“东宫内政,吾无忧矣。”高宗觉得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遂有禅位于太子之意。

高宗对太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是称心如意的,但却使武后忧心忡忡,焦虑不安。她原是期待着高宗百年之后自己能一帆风顺地登上大宝,如今她看到皇位将要转移给太子,多年的苦心将要变成南柯一梦,她的怨恨自然集中到太子身上。特别是她看到太子竟敢违背自己的旨意,奏请义阳公主姊妹下嫁,是如此不顺从,一旦他即位后,那就更难以驾驭了。激烈的权力竞争恶化了母子感情。

上元二年(675)四月,太子随从父皇、母后幸洛州合璧宫时,突然死于宫中的绮云殿。当时,人们都以为是被武后鸩杀而死的。

高宗原以为会顺利地传位于太子李弘,确保李氏皇统。岂料太子突然死去,这对多病的高宗来说打击不小,他只得急忙册立二十二岁的次子李贤为皇太子。

李贤也是很受高宗喜爱的皇子之一。他举止端雅,能读得《尚书》《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又能背诵古诗赋十余篇。他天性聪敏,书读过一遍,常常过目不忘,高宗十分欣赏。李贤继为储君后,深受父皇的信任,不久即开始监国,代理国家大事。

李贤初次监国时,处事明察,深得舆论的赞誉。他又雅好坟典,召集了一批学者为《后汉书》作注。高宗对皇太子在监国期间的政治风度与治国才能十分满意心中甚是欣慰,觉得他是比较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调露元年(679)五月,高宗的病情恶化,即命太子再次监国。在这一关键时刻,太子与母后的关系骤然恶化了。

太子李贤听到宫人私下议论,说他是皇后姊韩国夫人所生,心中忐忑不安。正议大夫明崇俨善厌胜之术,特准令入阁供奉,很受高宗与武后的恩宠。他曾秘密上奏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李显)貌类太宗”;又说:“相王(李旦)最贵。”这些流言蜚语更增加了太子的疑惧不安。

继而,武后又让北门学士撰写《少阳正范》和《孝子传》,送给太子读,并一再以书信责备太子,太子更不自安。这时,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即明崇俨突然被刺客杀死,凶手又逃之夭夭,武后怀疑是太子指使人干的,母子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了。

武后从内心深处想搞垮皇太子。永隆元年(680)八月,她找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即太子“颇好声色”,与户奴赵道生亲昵,使人告发。高宗命宰相薛元超、裴炎等人审理此事,还兴师动众搜查了东宫,在东宫马坊查获皂甲数百件,被认作是谋反的罪证;赵道生也被迫承认受太子指使,刺杀了明崇俨。

本来东宫有左、右率做侍卫,有些甲胄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而且高宗素爱太子,欲宥免他。但武后却执意要依法从事,她说:“为人子怀异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高宗迫不得已,即宣布废除了太子,把他押回长安幽禁起来,并把皂甲运到洛阳天津桥南当众焚毁,以暴露太子的罪恶。

这时,高宗已年逾半百,又染病在身,重立太子自然是刻不容缓。在废掉太子李贤的第二天,即匆忙立英王李显为太子。李显已经二十五岁,也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

高宗的病情更加恶化了。他患的风眩症,时常感到头痛,目不能视。御医用了针刺术,病情曾一度好转,但终因病入膏肓,已是不治之症。弘道元年(683)十一月诏令太子监国,十二月召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裴炎入宫,嘱为顾命大臣,受遗诏辅政。之后,即于东都贞观殿溘然逝去。遗诏规定:“皇太子于灵柩前即位,军国大事不能决定者,由武后处理。”

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他尊母后为皇太后,政事由太后裁决。裴炎晋为中书令。

光宅元年(684)正月,原太子妃韦氏被立为皇后,韦后父韦玄贞由普州参军一跃提拔为豫州刺史。继而,未经太后恩准,中宗又提拔韦玄贞为侍中,还想给乳母的儿子授任一个五品官。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遭到了顾命大臣裴炎的反对,他据理力争,中宗仍不听从。

这位青春鼎盛的皇帝哪里肯受宰相的制约?他愤然不平地说:“我以天下与韦玄贞又有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对这位新即位的刚愎自用的皇帝忧惧不安,遂将此事禀报了皇太后,密谋废立。二月的一天,太后把百官召集到乾元殿,命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答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宫,宣告皇太后之命:废中宗为庐陵王。之后,便扶下殿去,随即又被幽闭起来。

看来这位年轻的皇帝对母后的为人并不十分清楚,更没有从他前几个皇兄的不幸遭遇中吸取教训;或许因他“貌类太宗”,血气方刚,不甘心受制于母后,似乎自以为身为一国之主,权位至高无上,没有谁会妨碍他行使自己的权力。

但是,他做梦也不曾想到,竟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只做了五十五天的皇帝就被灰溜溜地赶下了台。他真有点莫明其妙,心中更是不服,于是反问:“我何罪?”太后回答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谁又能想到,他说的一句气话却成了他下台的罪状呢?

中宗被轻而易举地废掉了,这时太后完全可以左右朝政了,她处处制约着皇帝的言行。

武则天在宫闱斗争中手腕高明,她击败了萧淑妃,搞垮了王皇后,进而由昭仪拜为皇后,可谓春风得意。后来,她又控制了高宗,把立为太子的儿子一个又一个地赶下台去,并不费吹灰之力废掉了中宗皇帝,从而掌握了朝中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