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获利,也要让别人获益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将事业做大,毕竟人之所以苦心谋势,心中少不了有或多或少的功利之心。你有功利之心,别人也有。你的事业之所以能辉煌,少不了其他人的鼎力相助。因此,在你功成名就之时,绝不可怠慢了帮助过或正在帮助你的人。有力大家出,有利你独享,其结果是不消多久你就会步入众叛亲离的境地,最后独吞苦果。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强人,他的权谋功夫可谓一流,麾下人才济济,托起了他这只大船。曾国藩利用幕府训练与培养出大批人才,并委以重任,保举高官,以至“荐贤满天下”。这样,保举也就成为曾国藩吸引人才、鼓舞士气的主要手段。

曾国藩从军之初,对这一点体会并不深刻,“不妄保举,不乱用钱,是以人心不附。”如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带兵攻下武汉,“仅保300人”,受奖人数仅占3%。咸丰五六两年保奉三案,合计仅数百人。而胡林翼攻占武汉一次即保奏“3000多人”,受奖人数竟达到百分之二三十。消息传开,不少人认为谋求官职,出现了投曾不如投胡的现象,曾国藩挽留不住的人才纷纷投奔到胡林翼门下。开始,曾国藩还以为自己的德不足以服众,后来渐渐发觉主要是保举太少,使人感到升迁无望所致。回顾往事,亦甚感对不住李元度、甘晋等同自己患难与共的属僚,他们长期沉于下位,实与自己保举不力有关。对此,好友刘蓉多次向曾国藩进言,并举楚汉之争为例,曾国藩对此有所触动。后来,赵烈文又上书恳切进言,曾国藩随即改弦更张。

赵烈文说:“阁下爱贤好士,天下所共知。远者可无论,仅左右人士屈指可数者,是士负阁下邪?还是阁下以为无益而弃之也?我以为知之不难,而忘之实难。泰山之高以其不弃粪壤,沧海之大以其不拒浊流。天下分崩,人志日嚣,凡其器能略过俦辈,咸思奋自树立,四顾以求因依,真伪虽不一端,未尝无也。苟非贤杰以天下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求利耳。使诚无求,将销声匿迹于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又肯来为吾用邪!是以明君给人之欲,不失其意;责人之力,不求其情,故人人自以为得君,顶踵思效,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所以能收效也。”

赵烈文的话讲得入情入理,尤其是“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令曾国藩为之动容,于是,“揣摩风会,一变前志”,从咸丰十一年

(1861)起开始效法胡林翼,大保幕僚,不再拘于旧例。

幕僚追随幕主,出谋划策,出生入死,曾国藩自然酬以实惠,这也是赵烈文所说的“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的意思。但曾国藩奏保幕僚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确实为他干事,不怕艰难,不讲条件,否则,他是不肯保举的。

曾国藩一生荐举人才甚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他的幕僚。现已查明的曾国藩幕僚4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受过他的保举。可以说,凡为其幕僚者几乎人人都有顶戴,即使不是待补的实缺,也有候补、候选、记名之类的名堂,无此资格者反倒为数极少,成为凤毛麟角。而获得实任者,更是直接间接地借助于曾国藩的荐举之力,幕僚中26名督抚、堂官,50名三品以上大员,以及难以计数的道、府、州、县官员,多受过曾国藩的保举,有的甚至一保再保,不止一次。

自己获利,也要让别人得益——这是谋势高手必须遵守的铁则。否则,就只能成就一时,不能成就一世。

如果多看几本历史书,便能知道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名将李将军,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领袖人物。因为有他,美国南方联邦才能在资源、人力、军队装备都不如北方的情况下,苦撑了4年,为南方联邦赢得周旋、壮大的时间与空间。李将军的影响力,除了以军事上的专业及战略上的天才,赢得部属的信赖与折服外,深具独特的个人魅力,更是让部属愿意在疆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重要原因。

在南北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荒原战役开始前,李将军依照惯例检阅部队。这次他没有依惯例作鼓舞士气的战前演说,而是反常的一言不发。他把军帽脱下,默默地走过部队方阵中每一个士兵的身边,眼里饱含着泪水。因为他知道经过这次战役,他将失去许多弟兄,而就在他转身静静走开的一刹那,全体士兵突然发出地动山摇的呐喊声,大家都立誓拼死作战,血洒沙场。

遥想200多年前,李将军在血战将临的那幕悲烈壮阔而又凄凉哀婉的场景,宛如慈母怜子,又似壮士断腕,谁能不为之动容而热血沸腾?再将目光前推2000多年,来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一个名叫吴起的将军,“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士兵中有人长了毒疮,吴起用嘴帮其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后恸哭不已,说:吴将军曾经为孩子的父亲吸吮毒疮,孩子的父亲上了战场之后奋勇杀敌,不幸战死;今天,吴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吮疮,我就知道我的儿子死期不远了。

李将军或许是真性情的表露,吴起或许是在“做戏”。但不管真也好、假也罢,身居高位者不能不掌握一些收服人心的手段。收服了人心,用你的影响力鼓舞部下冲锋陷阵,其效果要比用制度用利益强迫或**部下好百倍。

将局面做大、身居高位的人,不仅要在局势中布下进取与维持之子,还应该未雨绸缪,为自己巧设退守之子。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孟尝君,手下有3000食客,相当多的贤人。其中有一位叫冯谖的食客,看不出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外表又令人不敢恭维。仆人告诉孟尝君不应该养他,但是孟尝君并没对他不敬。

冯谖本事不咋的,需求却挺高。他嫌伙食不好,经常抱怨:“我没有鱼肉吃呀。”这话传到孟尝君的耳朵里,孟尝君立即下令给他鱼肉吃。后来冯谖又抱怨:“我没有车马乘呀。”传到孟尝君耳朵里,孟尝君又下令给他车马。后来冯谖又抱怨说他家乡的老母亲没有车马,孟尝君也毫不迟疑地下令给他家乡老母亲车马。

孟尝君在薛地的地租一直很难收,孟尝君问他的3000名食客中有谁愿意去收?这时候没有人敢于应答,只有冯谖自告奋勇地对孟尝君说:“我可以替你去。"

出发前冯谖问孟尝君:“这次去需要带什么东西回来吗?”

孟尝君说:“你看我缺什么,就给我带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发现薛地的老百姓非常贫穷,久旱成灾,收成很不好,缴不起地租。他决定不收这些地租,同时还烧掉了借据。这时候,薛地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热烈地欢呼。

当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你替我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我替你买了‘义’字!”孟尝君又问他:“那你地租收回来没有?”冯谖说:“没收回来。”孟尝君很生气:“你不但地租没有收回来,还说替我买了什么‘义’字,我非常不理解!”

孟尝君后来被小人陷害,无法继续待在君主身边。当他告老还乡回到薛地的时候,薛地的老百姓在城门前夹道欢迎他,对他非常尊敬。他晚年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成为家乡众人的领袖。这时孟尝君才知道,当初冯谖给他买的“义”字有何作用。

人在得势之时,或许只需付出九牛一毛之心力与财力,即可为自己谋一条退路。这条退路,在你失势之时,大能救你身家性命,小能保你衣食无忧。何乐而不为呢?毕竟,花无百日红,上山的人终究有下山的那一天。

自己获利,也要让别人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