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纸筒到听诊器

故事发生在1901年的法国。一天,在当时颇有名气的巴黎卫生专科学校(巴黎医学院的前身)里,两位医生正在病房里为病人进行诊断。

“肺炎。”

“布鲁赛医生,我认为你诊断肺炎可能错了;病人不是肺炎,而是脓胸。”

“我重申一遍,病人是肺炎!”布鲁赛医生大动肝火,高声地喊叫着。他是一位资历较深,在巴黎社会和医学界颇有名气的“大人物”。对于无名小辈的指正,他大光其火。

“我认为,这位病人是脓胸。”答话的是到这所学校实习的医生勒内·秦奥菲尔·拉埃内克。他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拉尔内克长得不高,只有1.58米,看上去又瘦又小,只有20岁。他当时正在法国西部的一座小城市里当穷医生。他虚心好学。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从南特出发,步行400千米来到巴黎这所大城市进修,聆听当时著名的医学家让尼古拉·科维扎尔讲课。

正当争论进行得十分激烈时,科维扎尔教授走进了病房。他是拿破仑皇上的私人医生(称为御医),这个头衔使他享有崇高的声誉。面对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双方,他说:"先生们,发生了什么事?碰到难题了吗?"

布鲁赛回答说:“没有什么大事!只是对这个病人的诊断,在看法上有点分歧!"

科维扎尔教授看了一下这个青年人,笑着说:“好啦,两位用不着争论了!究竟是肺炎还是脓胸,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解决。”他转过身来又说:"肺炎是肺部组织的炎症;脓胸是胸腔里面有脓液存在。这两种病症虽不相同,但如果马虎潦草地检查,有时也会混淆不清。请递给我一副穿刺用的套管针。”

一位助理医生把针头和套筒递给了科维扎尔教授。教授先在病人的胸肋间的皮肤上消毒,然后进行穿刺。当他拔出针头,仔细地看了一下抽出的**后,他转身对拉埃内克说:"你说对了!从这个病人体内抽出来的脓液,证明他患的是脓胸。”

听到科维扎尔教授这样说,拉埃内克点了下头,不再说什么。

作为一名实习医生,他在这件事上吸取了科维扎尔教授诊断技术的经验;同时,也带给了拉埃内克新的思索。

在听诊器发明之前,心肺听诊的唯一方法,是医生把耳朵贴在病人的胸膛上听。这既不方便,又不容易听清楚。即使听到一种很轻的心跳声音,至多也只能证明一个活着的人的心脏在跳动,而无法准确诊断疾病。因此,拉埃内克一直为准确听诊而苦苦思索。

1816年的一天下午,拉埃内克信步来到罗浮宫花园内散步。花园里,有许多孩子在玩游戏。

他走到4男孩围着一块跷跷板玩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男孩从地上捡起了一枚别针。他在跷跷板的一端用手将别针划着玩,另外3个孩子则把耳朵贴近另外一端,听通过木头传来的声音。这声音有时尖,有时沉,但听得很清楚。

孩子们都乐得叫了起来。

拉埃内克从孩子们的游戏中受到了启发。他立即返回医院,拿了几张稍硬的纸,将纸卷成筒状,做成了一个圆柱体。他把圆柱体的一头紧贴在病人的胸前,另外一头贴在自己的耳朵上。从圆柱体内传来了心脏的跳动声,这比用耳朵贴在病人胸膛上听,声音清楚多了。

接着,拉埃内克又拿着纸筒做成的圆柱体,走到另外一间诊室。在那间诊室里,躺着两种不同疾病的病人。拉埃内克首先走到患肺炎的病人身旁,通过纸筒听诊,他听到的是嘶哑、短促的呼吸音。接着,他又给换脓胸的病人听诊,这次听到的声音与肺炎病人截然不同。

纸筒做成圆柱体,竟成了医疗仪器;但纸张的质地较轻软,常会影响听诊的效果。

于是,拉埃内克又对纸筒进行了改进。他用木棍,把中间掏空,做成一个空心的圆柱体,这比纸筒坚固多了。于是,他给这个新工具取了一个科学的名称:听诊器。

1819年8月,拉埃内克编著的《论间接听诊法及主要运用这种新手段探索心肺疾病》出版了。这套书连同听诊器一起出售。这部著作的一部分内容后来成为医学文献中的重要章节,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块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