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人如何完善自己

浪漫不可过度

浪漫,以它炫目的色彩,装扮着我们平淡、枯燥的生活。而理性还是以它冷酷而严肃的法则,剥蚀着我们心目中关于浪漫的华彩外表,**出它的实质。浪漫是超脱社会现实的心态,是基于一种不适应于现实环境而受到压抑的欲望,在客观上同现实环境抗争与超越的行为过程与心理状态。

浪漫的心态,实际上就是指和周围所处环境不协调的、别具一格的心态。它之所以不协调,就在于它对于事物过于理想性化,常沉溺于一种虚幻中不能自拔。浪漫者经常带有一种不适应感——此其心态的本质特点;久而久之变得忧郁、敏感、脆弱——此其心态的心理特征;这些便决定了浪漫心态突出的外在特征,即心境的忧郁与行为的乖张。

浪漫心态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遗传、生理、环境、教育等……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认识浪漫者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一句话,即适应于社会时有其特殊性。对社会认识的过于理想化使这样的人总与社会不协调,而总是与社会不协调,又会加重浪漫者的理想化。因此,浪漫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免不了失败与尴尬,他们想得好,做成得少,或做得不好,其结果便容易导致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又造成了浪漫性格的忧郁、敏感与脆弱。性格内向和敏感还常会导致浪漫者多思多虑,而所思所虑又大多不合乎现实,或白日做梦,或痴心妄想;脆弱即意志不坚定,又常表现为外在的极度孤傲与内在的缺乏自信,当他们遇到外在的挫折与打击,便会对社会怨声载道。

艺术型的人中不乏过于浪漫的人,他们心存幻想,不重实际,他们总是生活在臆想中的浪漫情调之中,或是生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譬如,这种人为享受浪漫的情调,他们会置几十年夫妻恩爱于不顾,去追寻自己心目中浪漫的婚外恋;又如,这种人还会将不切实际的幻想运用于日常工作之中,他们异想天开地计划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炸开一个缺口,将印度洋的暖风引入青藏高原,使青藏高原变成像江南一样的鱼米之乡。在当年的“大跃进”中,这种“浪漫”几乎到了没边没治的地步,像那时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些过于浪漫的想法总是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然而,究其实质,不过是将主观意志无限扩大化了,确实令人佩服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是企图用主观欲望战胜客观一切的人;他们是把客观世界主观化的人。在过于浪漫的人眼里,自己就是一切。

有些人错误地将浪漫看作是私欲的满足,看作是对他人**裸的占有,因而虚情假意、甜言蜜语、矫揉造作,他们在浪漫的幌子下,给他人设置的是圈套,是陷阱……其实,这只是“小人”式的浪漫。他们将满足个人的物质生活享受,看作是人生的唯一享受,他们信奉“今日有酒今日醉,不知人间有隔夜”,他们的生活终极是“人生一世,行乐而已”,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一掷千金的奢侈,没日没夜的豪赌,疯狂而不顾后果,所以,这类人极其自私、卑劣,经不住任何的考验,这种所谓的“浪漫”也实在是为理智的人们所不齿的。

更有一些人将浪漫看作是个人情欲无节制地宣泄,“不爱江山爱美人”“冲冠一怒为红颜”,认为“情欲高于理性”,只要是快乐的肉体感受就是好的、应该的。现代有不少有权人以随身带着漂亮的“小蜜”,作为官场的一种时髦:也有不少有钱人以长期包养“二奶”“三奶”,作为自己有身份的“象征”,这些人到处寻花问柳、拈花惹草,他们的观念很“新”,整日沉湎于倚红偎翠、声色犬马之中,不以“金屋藏娇”为耻,反而以此为荣,当今有不少人为何纷纷栽倒?就是因为他们太“浪漫”,真是“一梦红颜成野鬼”。

也有一些人将浪漫看作是个人的随心所欲,他们我行我素,从不安分守己,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个性解放”;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纪律的约束,不要规章的限制。譬如,他们进入公共场所,如入无人之境,大声喧哗,行为**不羁,也不管他人受得了还是受不了。他人说他几句,就一百个受不了,轻则说一句:“我个人的自由你管得了吗?”重则恶语中伤,甚至寻衅闹事。这样的“浪漫”是谁都受不了的,也亵渎了浪漫的原意。

总之,缺乏文化底蕴的“浪漫”是低级粗俗的,缺乏道德底线为支撑的“风流”是荒**无耻的,缺乏规范约束的**是无知可悲的。这样的“浪漫”只能给社会带来危害。

适应社会环境

具有艺术型个性的人往往对生活存在着较多的幻想,他们大多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适应本身应该算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即顺应的意思,其实质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与环境之间发生的调节活动。由此可见,能否适应社会环境的水平直接影响了这类人的生存,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要想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就必须先了解适应社会环境都有哪些形式。一般来说适应社会环境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改造环境,使环境合乎我们预期的要求;其二是改造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的需要。无论哪种形式,最后都要达到环境与人自身的和谐一致。

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其实非常广泛,比如在刚从大学毕业到公司工作的大学生,到了新的环境,接受了新的任务,接触过新的同事,凡此种种与大学生活都不相同。有的人很快适应了环境,工作能顺利开展起来;有的人则相反,处处感到陌生,不是工作出问题,就是关系紧张,弄得整天闷闷不乐,置身于苦闷之中不能自拔。显然,并不是他们的能力有问题,更不会是谁智商有高低,问题恰恰是性格能否适应新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只不过前者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后者则较差。

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呢?

主动适应现实环境。也就是说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认识客观环境的现实,既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主动让自己适应于这个环境之中,了解它、掌握它,并进一步迎合它。

积极调整性格,选择适应对策。要从主观上采取积极适应的态度,不是消极地等待幻想中的“贵人”出现。在选择适应对策时应当审时度势,选择相应的切入点。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较长远的规划和近期目标,并力求实现,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这样就会觉得环境是非常容易适应的了。

取得广泛支持。一个人只有在获得支持时,才能觉得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而广交朋友,积极拓展人脉,得到大家的勉励和帮助,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当然,亲属同学之间原有关系的支持也是不可少的。

直面苦难不退缩

1989年3月26日,一个叫海子的青年诗人在河北省山海关卧轨自杀。不到25岁的海子就像自己的诗所说的: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海子一生,凭着辉煌的天才,奇迹般的创作力和敏锐的直觉,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包括诗歌、小说、剧本等大量的文学作品。海子曾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大奖特别奖(1986)、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1988)。

海子在他的诗《答复》中写道:“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海子在《太阳王》中写道:“赤道/全身披满了大火/流淌在太阳的内部/太阳,被千万只饥饿的头颅抬向更高的地方/你或者尽快成长,成为我/或者属于我/隶属于我的光明/隶属于我的力量……赤道,全身披满了大火,流淌于我的内部。”海子的《讯问》则写道:“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一种愿望/一种善良/你无力偿还/你无力偿还/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太阳灼伤了海子的心,麦芒刺痛了海子的心。海子就这样,在痛苦当中失去了活着的勇气。

从古至今,搞艺术的人,还有那些属于艺术型性格的人走向自杀的单子要开多长有多长。即便除去那些备受外界打击与摧残、走投无路的文人,我们还是会发现艺术型人的自杀率是极高的。自杀的人,连死的勇气都有,为什么却没有活的勇气呢——记得当年,台湾省女作家三毛为开导一名有自杀倾向的高中生而写出这句话时,人们都为三毛的睿智与勇气叫好。然而,不久之后,这位“有死的勇气”的三毛,却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一只丝袜。1991年1月,三毛也自杀了。

不必深讨海子与三毛的自杀原因,但万变不离其宗:感觉生之痛苦。这种痛苦部分是不外加的,主要来自于个人内心的感觉。而艺术型的人,正是由于拥有这样一颗脆弱、敏感、透明的心,所以,其面对现实的痛苦指数总是比常人高得多。

美国人哈里特·萨诺夫·施基夫在《悲恸的父母》一书中,专门讲述了痛苦父母的情绪。他的儿子在10岁时死于心脏病。书中这样写道:“大概有两年的光景,每当我哭泣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我的儿子与我距离很近;而当我笑的时候,我则感觉到我正把他安置在一个舒适而安静的地方。”

施基夫最后说,痛苦的父母也应该有快乐的权利,并不是悲伤到达了极限的时候,死去的亲人才会离我们很近。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愿意减少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苦已经受够了,该去享受生活之美,这是心理恢复的重要指标。

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用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追求缓解自己悲恸的情绪。通常我们在悲伤时,家里的亲友们往往会异常地亲近起来,也许这是因为我们担心日后亲友之间的往来会不再像现在这样感情融洽,害怕我们所爱的人会在我们心情渐渐好转时抛开我们所致。从这时起,我们会觉得家庭与朋友对于我们的生活很重要,故而更容易地缓和我们的忧愁。其实,欢乐也和忧愁一样,都可以很有意义地被分享。

活着是艰难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当一系列的苦难,有时甚至是永无休止的苦难,像无穷无尽的风一样袭向我们的生存之旅时,我们会怎么样?我们能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样?这是人在面对活着、面对生命、面对存在时不得不思考也无法躲避的一个根本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个命题的解答方式,决定着我们处理表面与内心、社会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很多有坚定、强烈的生命意志的人是属于非艺术型性格的人,他们的选择往往是不去回避苦难的,相反,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把苦难当作是生活的馈赠。他们会怀着这样的信念:即使人生是一杯苦酒,也要把它喝得有滋有味;即使人生是一场悲剧,也要把它演得有声有色;即使生活欺骗了自己,也要对生活怀着感激之心。有坚定生命意志的人,会从自身中寻找勇气和决心,置苦难于不顾,一如往常地活着。因为,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

控制情绪波动的幅度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之一,而且会有情绪的波动,这是人和一般动物不同的地方。不过,有人控制情绪功夫一流,喜怒不形于色;有的人的情绪则像林黛玉一样,时哭时笑,喜怒无常。

哭笑随意的情绪表现到底是好是坏呢?艺术型的人认为这是“率真”,是一种很可爱的人格特质。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喜怒哀乐都表现在脸上的人,别人容易了解,也不会有戒心。而且,有情绪就发泄,而不积压在心里,也合乎心理卫生。但说实在的,这种“率真”实在不怎么适合在社会上行走。

有两个理由:

首先,不能控制情绪的人,给人的印象就像是不成熟,还没长大;或者说,太过于“艺术化”表现。

不说你也知道,只有小孩子才会说哭就哭,说笑就笑,说生气就生气。这种行为发生在小孩身上,大人会说他是天真烂漫,但若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人们就不免对这个人的人格发展感到怀疑了,就算不当你是神经病,至少也会认为你还没长大。如果你还年轻,则尚无多大关系,如果已经做过好几年事,或是已经过了30岁,那么别人则会对你失去信心,因为别人除了认为你“还没长大”之外,也会认为你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他们会想:这样的人,一遇不顺就哭,一不高兴就生气,能做成大事吗?此时他们才不会考虑你的其他能力,尽管你可能具有其他作风的能力。

其次,哭会被人看不起,容易被认为是“软弱”;容易生气则会伤害别人。

哭,虽然也是心理压力的一种舒解,可是人们始终把哭和软弱扯在一起。不过大部分的人都能忍住不哭,或是回家再哭,但却不能忍住不生气。生气有很多坏处:第一是会在无意中伤害无辜的人,有谁愿意无缘无故挨你的骂呢?而被骂的人有时是会反弹的;第二,大家看你常常生气,为了怕无端挨骂,所以会和你保持距离,你和别人的关系在无形中就拉远了;第三,偶尔生一下气,别人会怕你,常常生气别人就不在乎,反而会抱着“你看,又在生气了”的看猴戏的心理,这对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第四,生气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理性,导致对事情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而这也是别人对你最不放心的一点;第五,生气对自己身体不好。不过别人对这点是不在乎的,气死了是你自己的事。

所以,置身于社会中,控制情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尽管自己可能属于艺术型,也不必“喜怒形于色”,让人觉得不可捉摸,情绪虽然激烈但绝不可过度,尤其是哭和生气。如果发现自己是个不易控制这两种情绪的人,不如在事情发生前,可能引动自己的情绪时,设法离开现场,让情绪过了再回来。如果没有地方可暂时“躲避”,那就深呼吸,不要说话,设法调整情绪。这一招对克制激动情绪特别有效。一般来说,年纪越大越能控制情绪,也越不易被外界刺激引动情绪,所以也不必为此太沮丧。

如果能恰当地掌握自己的情绪,那么自己将在别人心中呈现“沉稳、可信赖”的形象,虽然不一定能因此获得重用,或在事业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总比不能控制情绪的人更容易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

有那么一种人能在必要的时候哭、笑和生气,而且表现得恰如其分,这种人控制情绪已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但他们是真正艺术型人才,是出色的演员,“表演”的成分大于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当然你如果有心,也是可以学到的。

别自寻烦恼

同样是进大观园,刘姥姥欣赏奇花异果,林妹妹却悲伤不已。景无异,人有别,伤感悲伤的也大多是些艺术型性格的人,这种人常常自寻烦恼,把自己装入一个无形的、痛苦的笼子。

比如,黛玉的“葬花吟”是何等的伤感,真可谓是一种伤感的艺术。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毕竟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任何自寻烦恼的习惯其实都是在自己折磨自己。一个人完全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要看如何跳出烦恼。

在许多心理治疗专家多年的从医经历中,简直没有对那些表面看起来是愉快的、精神健全的人进行过咨询服务的经历。在当今社会中,有很多人一定是备感孤独的,然而却不曾有一个电视专题节目去探讨他们应付生活的能力,即便是杂志里也很少有对正常精神状态进行研究的文章。

要知道,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情绪稳定、精神健全的人其实也会受到“侵犯”。只要不加提防,他们也可能就会变得问题百出,从而酿成多种多样的神经系统的疾病。只不过有的人能以正常的心态扛过去,而有些人却落入自寻烦恼的陷阱,同样会变得可悲可叹。在这之中,也不乏艺术型性格的人。

1.滚雪球式地扩大事态

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就应该正视它,那么就容易使其化为乌有。如果让问题成堆而不去解决,它们就会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扩大并恶化下去。

处理问题最爱“滚雪球”的人总是照一条简单的规则行事:“如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索性再往后拖拖。”比如,在婚姻关系中,把对伴侣的愤怒和苦恼埋在心底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就会积聚起足够的压力来拆散婚姻。

2.代人受过

有一次,小刘和朋友同乘的一辆汽车正要靠在一个十字路口的停车指示牌前,他还没来得及把车停稳,他们后面那辆车里的司机就开始按喇叭了,“那个家伙有点耐不住性子了。”朋友说。

小刘一面让车慢慢向前滑行,一面环顾两边的路,说:“那是他的问题,而我要确保安全通过这个十字路口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刘完全不去管别人是如何处理的问题,只管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但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就只会自寻烦恼。假设某个人不喜欢自己,然后一味地反省,把责任归于自己,“这都是因为我造成的”,那么要不了多久就会忧郁成病。这样代人受过,引咎自责,又有谁能理解呢?

3.只盯着消极面,不能实事求是

真正有力量的是积极的思想方法。不过,消极的思维方式也常存在于很多人头脑中。比如当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别人对自己说话的态度不友善时,就经常对自己说:“这种被人曲解和欺负,可能就是因为我穷,我来自农村。”还有,拒绝回忆那些愉快的事情;一旦想到自己有什么优点,又会赶快记起一件与此相对应的弱点;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好的、吃亏的事情上。如果常运用这种消极的思想方法来制造自寻烦恼的种种症状,那么预料到有什么坏事会出现它多半是会兑现的。

勇于担当

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位典型的艺术型性格的人士,他在位其间,只知念佛、填词、醉生梦死,静候亡期的到来。北方的后周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触犯,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北宋一道攻击我们,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它,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而发兵攻击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就听不进去。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说艺术型性格的人都是如此,不敢担当,确有一篙子打死一船人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型性格的人中有不少热衷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责任,不敢担当的恶习。

其实,遇到棘手的问题即便逃,又能逃到哪里?

是否经常听到有人在问“这是谁的错”呢?即便这种话不是每天都能听到,也会看到许多人在发生问题后,百般抵赖狡辩,或是为了推卸责任而指责别人,或许还会发现自己有时也有这种习惯。

生活中的事情是没有尽善尽美的。不论是谁,每天都会遇到麻烦。有些艺术型性格的人会想:“为什么倒霉的又是我呢?”犯了错误、判断失误、记错事情、受人干扰分了心,谁都没办法做到无所不知,谁都有时会在常识性方面有所欠缺。诚然,有许多在所难免的错误可以澄清、解释并改正,但是,有些人有时还会故意捣乱,然后再编造一些借口或寻找理由以逃脱惩罚,他们总会为那些小小的失误或错误行为解释开脱。

不要害怕失败,问题出现时,光去叫嚷、埋怨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而这个方法最终只能由一个人去确定是否采用,那就是自己。因为终有一天,是要独立去面对自己的人生的!

其实,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怯懦和畏惧,最幸运的人有时也不免有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的心理状态。但如果使它成为一种习惯,它就会成为情绪上的一种积弊,它使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多虑、犹豫不决。在心中还没有确定目标之时,它会使人们的心情已含有恐惧的意味,在稍有挫折时便退缩不前,因而影响人生目标的完成。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想生活好就必须摒弃害怕受伤、怯懦畏惧的心理,端正心态,这是艺术型性格中的这类人最需要调整的地方。只有敢于担当的人,才会受人尊敬并成就自己。

消除空虚感

艺术型性格的人往往都具有一颗敏感透明的心,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停地探寻着生命的意义。不过,有一些人竟然会得出生命本无意义的答案,他们因此而痛苦、无聊,觉得生活没意思,而这时,空虚感也常常涌上他们的心头。

空虚,即无实在内容,不充实的意思。空虚心理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心里空虚确实是令人烦恼的事。为了排除愁绪,摆脱寂寞,有人借酒浇愁,也有人用烟解烦,还有人寻求其他刺激,当然,这些都是愚蠢的方式,并不能填补心中的空虚。精神空虚也算是一种社会病,它的存在较为普遍。当人们特别是艺术型性格的人遇到生活失去精神支柱,或因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某些人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等等情况时,就极易出现这种病态心理。

个人的性格因素是产生空虚心理的重要原因,若一个人思想比较偏激,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那就会导致整日抑郁、心灵空虚。再者,这种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识,以偏概全将社会看得一无是处,他们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个人利益,不尽社会义务,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分考虑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万念俱灰”。当然也还有些年轻人有过事业心、上进心和理想,但因与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处境相差太远,而陷入“志大才疏”“心比天高”的窘境之中,因而常感到沮丧、空虚。

人是需要有一点儿精神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才能迎接挑战,有为于社会。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青年时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这时内心空虚,精神萎靡不振,到头来只能落得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下场。

这种类型的人如何走出精神空虚的低谷,使自己的心灵充实起来呢?

1.调整需求目标

应该想到心中的空虚往往是发生在胸无大志,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情况下,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新的内容而出现的。因此,生活目标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生活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以求实现,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就会觉得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了。

2.求得社会支持

当这种人处于犹豫与徘徊之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予力量,予以同情、理解和支持。只有在获得支持时,他们才不会感得孤立无援。广交朋友,以求得朋友的勉励和帮助,这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其他人的支持也是不可少的。

3.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读书是填补空虚的最佳良方,会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和空虚中解脱出来。人的知识面越广,阅历越丰富,见识越多,心灵就越充实,生活也就越丰富多彩。

4.从新工作中获得希望

换一个工作也是摆脱空虚的极好措施。因为当新工作开始时,就会有一种奇妙的力量使人充满希望,解除不良心态的痛苦。对艺术型性格的人来说,幻想和希望有时是合在一起的,为什么不去试一试让希望变成现实。

5.转移目标,求得乐趣

除了工作学习外,还可以用转移目标的方法,缓解压力求得乐趣。比如通过上网、读书、旅游、会见朋友等方式,使困扰的心境平静下来,从空虚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当有了新的乐趣后,自然会产生一种新的追求,也就能逐渐完成了生活内容的调整,从而因人际关系的改善填补了心理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