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博爱的人如何完善自己

好事不必做尽

坏事做绝的人是令人恐怖的,但好事做尽的人有时也同样令人恐怖。

张军到北京投靠老同学刘明,受到了刘明的热情照顾。从租房到找工作,事无巨细,一手包揽。要钱给钱,缺物给物,不用张军开口,刘明的双手就奉上。

张军非常感激刘明,为自己有一个如此够哥们儿的同学而高兴。同时,也暗暗发誓将来若发达了,定要加倍奉还刘明的情意。

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在京城的张军虽说有了一份工作,但工资也就一千多元一个月,生活还是紧巴巴的。他第一次接到工资,就约刘明出来吃饭。饭局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张军去埋单时,却发现刘明早就买了——趁他去洗手间的空当,刘明在前台把账结了。

张军很过意不去,要把吃饭的钱给刘明。“咋能老吃你的呢?现在我有工作了,就由我请吧!”张军说。但刘明死活不肯要。

平心而论,刘明对张军可谓“恩重如山”,但正是这“如山”的“恩”,让张军不堪其“重”。从此,张军不敢再应刘明的约外出吃饭,也不再请刘明吃饭。因为他感觉刘明对自己越好,自己所欠的人情债就越多——令他难以偿还。

张军于是选择逃避,他刻意地疏远了刘明。他们的友谊就这样走到了头——除非张军在哪一天突然发达,他们才会有“和好”的可能。

在上述案例中,刘明犯了“好事做尽”的交际错误,他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常常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帮助人留有余地,不应一次做尽,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让对方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好事做尽换来的结局竟然是关系疏远,这个结果似乎有些残酷。然而还有比这更残酷的。不信,先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美丽的天鹅湖中有一个小岛,岛上住着一位老渔翁和他的妻子。平时,渔翁摇船捕鱼,妻子则在岛上养鸡喂鸭,除了买些油盐柴米,平时他们很少与外界来往。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鹅来到岛上,它们是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准备去南方过冬的。老夫妇见到这群远方来客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在这儿住了那么多年,还没谁来拜访过。

渔翁夫妇为了表达他们的喜悦,拿出喂鸡的饲料和打来的小鱼招待天鹅。于是这群天鹅就跟这对夫妇熟悉起来,在岛上,它们不仅敢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而且在老渔翁捕鱼时,它们还随船而行,嬉戏左右。

冬天来了,这群天鹅竟然没有继续南飞,它们白天在湖上觅食,晚上在小岛上栖息。湖面封冻,它们无法获得食物,老夫妇就敞开他们的茅屋让它们进屋取暖,并且给它们喂食,这种关怀一直延续到春天来临,湖面解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年冬天,这对老夫妇都这样奉献着他们的爱心。这一年,他们老了,离开了小岛,天鹅也从此消失了,不过它们不是飞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的湖面封冻期间饿死了。

上面的小故事虽然是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但在人与人之间的类似的惨剧又何尝少见?

付出总要有个限度,爱也应有一尺寸,这一点博爱型人不可不察。

自爱方能爱人

在有些博爱型的人潜意识中,总是喜欢将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时他们表面上打着爱的旗帜,但是表现出的却不一定是爱,而是控制。比如,他们可能会说:“我对你严格要求,完全是因为我爱你。”他们固执地以自己的方式付出,却不管别人是否需要。而且一旦别人拒绝,他们会十分气愤,觉得别人没有良心。

自我欺骗有时也是这些人的防卫机制,不管他们的行为对别人可能会造成多大的伤害,比如,限制别人的行动,剥夺别人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等,他们都会认为这纯粹是为了别人好,而不是为自己;手段即使是残酷的,但出发点绝对是出于善意。

他们以爱为由,来控制一个人,而且让别人觉得背叛他们是罪恶的,以至难以逃脱其“魔掌”,这时我们看到的助人者,其实已经完全变成一个“独裁者”,努力用强迫的手段控制着别人。

这种错位的爱,常常表现在家庭中、恋人间,他们的身份往往是倾注出过多爱的父母,那种爱是多到只以“溺毙”人的“溺爱”;或者是向对方捧出自己全部爱的情人,这种比蜜还要甜不知多少倍的爱,此时并不一定显出“博”来,反倒可能“专制”到让人产生逆反。

而这种独裁的父母或是占有欲极强的情人,似乎常常可以在电视剧或是社会新闻上看到,他们的爱只怕不是可敬,而是可怕。他们牺牲自己,给孩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上最好的学校,而自己却省吃俭用,放弃了任何自己应该享受的机会……这看起来似乎很感人,但是直到有一天,孩子放弃了父母为他选择的路,而执意做自己的时候,伟大慈爱的故事就开始变了样。

“我辛辛苦苦让你念医学院,就是要你以后当个医生治病救人,你却要改行学画画,画画能当饭吃吗?你到底有没有替你自己、也替我想过?你若是执意如此就不必再认我这个母亲”。

“你现在听我的话,以后你自然会感谢我。你若是不听我的话,就是不孝!”

“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你却让我如此失望,你这么做应该么?”

“我为你牺牲一切,你却这样回报我?”

不少博爱型的人就是高喊着爱的口号,标榜着自己所做的牺牲,却以此控制着别人的生活。在他们心目中,自己是无私的、伟大的,而别人若不顺从自己为他们所规划的路,就是自私的、忘恩负义的。而且,他们还会以无情、无义、不孝、自私等罪名控诉别人,强迫别人顺从自己的意思。事实上他们自以为的无私,却可能是最自私的。他们把自己完成不了的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己却有如寄居蟹一般,顽固地依附在别人身上,表面上博爱型的人牺牲了自己一切为他人着想,然而事实上,被牺牲的却是那个被博爱型人依附的人,他只是保有一个躯壳,受人控制而已。

事实上,博爱型的人一味地牺牲自己,是把内心中实现自我的欲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而且这种欲望,因为无法由自己完成.往往会变得更强、更大。病态博爱型的人应该发展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自己有力量才可以帮人,自己有自我实现的力量,才不会只把这种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自爱方能爱人”!一个懂得自爱、懂得尊重别人的博爱型的人,才是最伟大无私的助人者。

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是能够让被爱的人充分发挥自我,让付出的人感到快乐而非牺牲;真正的爱是一种自由,而不是约束。

而真正健康的博爱型的人是不求回报的,他们爱人、助人完全是出自一种本能的善意,因为他们是公平无私的,自己有多少,就想拿出来和别人分享,他们不是想获取报答,而纯粹只是心存善念,一种非常自然的反应。他们慷慨大方,而且由于他们的付出不是出于勉强,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所以他们也不会强迫别人接受他们的爱。这种如春风般自在的爱,真正尊重别人的爱,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

所以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行为,大概只有健康的博爱型的人可以做到。而世人也往往将他们当作大善人、活菩萨,因为这种情操甚至超过一些有供奉才会显灵,欲达到愿望就必须还愿,否则会降以灾难的“神明”。

事实上,的确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无私无我的境界,懂得自爱的博爱型的人(虽然他们心中是“有自我”的)是健康的。因为一般的、不健康的博爱型牺牲了自己的需要、欲望,事实上只是把自己的欲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认为只要牺牲了自己,就有占有别人的权利,别人就有义务为他的牺牲完成使命。

总之,懂得爱自己的博爱型的人,会去倾听自己的声音,探索自己的需要。这时他们会更加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他们会努力实现自我的梦想,让自己更有力量来帮助别人,而不是希望别人来帮他圆梦。

给自己留一点儿时间

多年前,《南方都市报》上曾刊登过一篇妙文,题目叫《两肋插刀》。说的是某男古道热肠,好为朋友两肋插刀,因此疲于奔波。一天深夜,某男在跑了多个地方帮朋友们摆平各类事情后,回家倒床大睡。但刚睡着不到5分钟,腰里的手机又响了,其妻子怕吵醒该男子,便代为接听。电话里传来的是焦灼的声音:“是×哥吗?我没有暂住证被抓了,麻烦你给我送点儿罚款。”你是谁?妻子压低声音问。“我是×哥的同事的弟弟,经常听我哥说×哥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事,这不,有难了还得麻烦他……”妻子心疼地看了看和衣而睡的疲惫的丈夫说:“×哥睡着了,你找别人吧。”“可是,不是说×哥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吗?”对方不屈不挠。妻子再一次看了看丈夫,幽幽地说:“是的,他甘愿为朋友两肋插刀,可是刚才我看了看,他两肋的刀已经插满了,你瞅瞅看谁的两肋还有下刀的地方,往他身上插吧。”话完之后,收线,关机。

为朋友两肋插刀,只要不干违反法律道德的事,诚然值得提倡与表扬。但若是像上面那位×哥,两肋的刀插得密不透风,实在是对不住自己与家人呀。

浓墨铺满的画并不好看,因此国画中有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叫留白。其实,人生也需要留白。

“留白”是完全属于你的时间,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可以什么事也别做。在你的日历上留白,会给你一种平静的感觉,感觉自己拥有大把珍贵的时间。

在你容许自己的生活中留白之前,你永远找不到时间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但是,只要你能为自己留一些空白时间,你就能为自己做一些事,而不只是在应允别人的要求。通常,你周围的人会要求你做一些事,你的孩子也经常要求你帮助,或者你的邻居、朋友与家人需要你为他们做些什么。除此之外,你还有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些是你愿意做的,有些则是你应尽的义务。当然,来自工作甚至陌生人的恳求也是源源不断的,譬如电话拜访或推销员的打扰。感觉上好像每个人都想侵占一点儿你的时间,只有你自己,一点儿时间也没有。

唯一的解决之道是与自己订个约会,就像你与医生或好友订下约会一样。除非有意外事故,否则你要谨守约定。和自己订约会的方法很简单:在日历上画出几个不让任何人打扰的空白日子。

当你在看你的日历时,你会发现这个星期五的1点半到4点半之间是属于自己的时间。除非是有特殊的事情发生,任何人都不能从你手中抢走这段时间。也就是说,任何人要求你在这段时间做任何事——广播节目的采访、有人要等你的电话或是客户需要你帮忙等——任何事都不行,因为你已经有计划了,而这个计划是跟你自己在一起。在这个月接近月底的时候,还有另一天是预留的空白日子,那也是个和自己约会的神圣时光,你必须确定那天绝不会被别的事填满。

在日历中留白将成为你的行事日历中最重要的计划,也是你最珍惜、最愿意保留的重要时光。但这并不是说你的工作对你而言就不重要,或是你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没有价值,而是这段空白的时光对你的心灵有平衡与滋养的作用。缺乏了这样的时间,你很容易变得暴躁易怒、沮丧不安。

你可以从今天开始与自己订个约会。首先是从行事日历中挑选一段固定的时间,一周一次或一个月一次都可以,而且时间长短不限,就算只是几小时也可以,重点在于你为自己留下了一点儿空白。其次是当别人要跟你约定时间时,绝对不能将这段神圣的留白时光牺牲了。你要特别珍惜这样的时光,甚至比任何时光都重要。别担心,你绝不会因此而变成一个自私的人,相反,当你再度感到生命是属于自己的时候,你会感到无尽的欢乐,也能更轻易地满足别人的需要。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就像那位男士那样,整天为他人忙忙碌碌,生怕别人离不开自己。其实,有些事情并非一定只有你出马才能解决问题。

好了,让我们读一首英国作家威廉·亨利·戴维斯的小诗,以此来体会什么是享受悠闲的欢乐,如何享受悠闲的快乐!

这不叫什么生活,

总是忙忙碌碌,

没有停一停,看一看的时间。

没有时间站在树荫下,

像小羊那样尽情瞻望。

没有时间看到,

在走过树林时,

松鼠把壳果往草丛里收藏。

没有时间看到,

在大好阳光下,

流水像夜空般群星点点闪闪。

没有时间注意到少女的流盼,

观赏她双足起舞蹁跹。

没有时间等待她眉间的柔情,

展开成唇边的微笑。

适当的拒绝可以提升应承的价值

刚满40岁就被人称为“老李”的李先生,这几天明显有些睡眠不足,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可是,当邻居张三请他过去帮忙修一下电视机时,他说:“好!”

当李四请他帮忙抬电子琴到楼下时,他说:“行!”

当王五叫他帮忙照看一下自己的小孩时,他说:“可以。”

当赵六要他为他的厨房装个排气扇时,他说:“没问题!”

他的特点是几乎从不说“不!”

而胡先生在这方面的风格习惯却与李先生大不相同。

早上,张三打电话来,问胡先生能不能陪他一起去拍卖行参加古董竞拍。胡先生说:“不!”

中午,社区报社打电话问胡先生能不能为他们的征文写稿。胡先生说:“没时间。”

下午,大学的学生打电话来,问他能不能参加周末的聚餐。他说:“我有点忙。”

晚上,老同学请他鉴别一幅字画,他说:“现在不行。”

李先生说四个“是”的时候,胡先生实际上说了四个“不!”

你或许要认为胡先生是不近人情,可当事人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很讲究方式和技巧。

当他说出第一个“不”时,同时告诉了她“下次拍卖古董我会去,至于今天,因为我对家具、玉石的了解不多,很难提出好的建议。”

当胡先生说出第二个“不”时,他说:“因为我已经做了评审,贵报又在最近开办专栏,如果我再参加征文,未免太霸道了。”

当他说出第三个“不”时,他说:“因为近来有坐骨神经痛,参加聚会必须在硬椅子上直挺挺地坐着,像是挨罚一般,我实在不耐久坐,为了避免煞风景,以后再找机会吧。”

当他说出第四个“不”时,他告诉对方,“我正在赶写一篇重要的论文,你过几天带过来让我看看吧。”

虽然胡先生说了四个“不”,但是说得委婉。他确实拒绝了,但拒绝得有理,因此能够取得对方的谅解,自己也落得清闲,而不像李先生那样使自己睡眠不足。

不敢说“不”的人往往缺乏实力,他们只怕不顺着对方的意思自己就要吃亏。岂知越是想讨好每个人,最后可能谁也无法讨好,因为没有人珍视他的“好”,却要加倍地责备他可能的不周到。越是想对得起每一个人,越可能对不起每个人,因为精神、时间、财力有限,不可能处处顾及,结果服务的水准下降,还是对不起人。就算是他拼老命地应付了每个人,至少对不起他自己。

应该认识到,只有在你有实力说“不”时,对方才会感激你说的“是”;也只有在你知道说“不”的情况下,才能积蓄足够的实力说“是”。

只有充满自信与原则的人知道说“不”,也只有别人知道你有说“不”的原则之后,才会信任你所说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