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型性格的代表:狄仁杰

人们只知道狄仁杰断案如神,却不知他的过人之处远不止这些。他个性耿直无私,执法如山,伸张正义,不畏权势,即使在唐高宗、武则天面前也能坚持原则,最终赢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和同僚的尊敬。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或许是唯一一个被外国人写进小说的我国古代政治家。一位欧洲汉学家以狄仁杰为主人公,写了一套叫作《狄公案》的侦探小说,使得狄仁杰在欧洲也家喻户晓,在人们心目中成了福尔摩斯一类的神秘人物。其实,有关狄仁杰的破案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它们至多只是狄仁杰政治生涯中的一些小插曲。作为初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在远比破案广阔的领域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狄仁杰曾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宁州刺史、江南巡抚史、文昌右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时两度拜相,深受武则天器重,是为数不多的在武则天手下得以善终的重臣。

狄仁杰出身名门,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唐朝的高官,但他生性淳厚,从不以出身傲人,因此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不少长辈的夸赞。他还在当并州都督府法曹时,同僚郑崇质奉命出使去一个很遥远的蛮荒之地。偏偏郑崇质有一个年老而且多病的母亲,郑崇质丢下老母只身远行,心里很不是滋味。狄仁杰见状十分同情,便求见作为主管长官的长史蔺仁基,对蔺仁基说:“郑崇质的母亲老弱如此,我们怎么能忍心他在万里之外还为老母担忧呢!”随即便自告奋勇,要求代替郑崇质出使。狄仁杰的举动使蔺仁基深受感动。此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闹矛盾,两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时形同陌路,都以看对方的笑话为乐事。面对涉世未深却如此秉公好义的狄仁杰,蔺仁基非常惭愧,于是他硬着头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杰的所作所为从头说了一遍,并深有感触地叹道:“与仁杰相比,我们难道不自惭形秽吗?”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动,两人从此和好如初。

不仅对情同手足的同僚如此,即使是对曾经诋毁过自己的人,狄仁杰也能从大局出发,不计个人恩怨,与他们和睦相处和共事。

他第一次拜相后,武则天有一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他说:“你在当豫州刺史时,干得很不错。但还是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这人是谁吗?”

狄仁杰知道,这个时候只要自己点一点头,武则天便会把那个人的名字说出来。但这除了使自己平白多了一个仇人外不会有什么好处,于是他不卑不亢地答道:“陛下如果以为微臣有什么过错,微臣请求陛下给微臣改过自新的机会;假如陛下知道微臣没有做错事,则微臣万幸,他人的谗言又何足道哉?所以微臣不想知道此人是谁!”

在大臣们之间制造不和,一直是女皇帝武则天行之有效的驭臣之道,想不到这一招却在狄仁杰面前失了效。武则天失望之余,却也不得不在心里赞叹狄仁杰的耿直。

对待朋友、同僚乃至政敌,狄仁杰都可以说是一个谦谦君子,但是,在涉及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他却十分固执,寸步不让,甚至连皇帝的账也不买,与平时判若两人。

狄仁杰刚到京师担任负责审判罪案的大理丞时,有一次左威卫大将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皇帝祖坟昭陵的柏树。唐高宗李治对此十分愤怒,一定要审理此案的狄仁杰判处权、范两人死刑。但是按照当时的法律,两人所犯的这种“罪行”却只够受到免职的处罚。狄仁杰便如实对唐高宗汇报说:“权、范两人够不上死罪呀。”李治正在气头上,自然顾不得什么法律不法律,他恨恨地说:“权善才等人竟敢砍我祖陵上的树,实在是胆大妄为,狗胆包天,我不杀他,我就是祖宗的不肖之子。”

说到这儿,李治已经面红耳赤,显然是动了真怒。但是狄仁杰视若无睹,他不紧不慢地对李治讲述了法律的有关条文,说明判处两人死刑的不当之处。李治被他缠得心烦意乱,一气之下便要把他赶出去。但是此时,一贯温文尔雅的狄仁杰却变得执拗起来,他神色凝重地对李治说:“犯颜直谏,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难事。然而微臣以为,碰到桀、纣这样的昏君确实很难,但是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则容易得很。现在,权、范两人法不当死,而陛下非杀他们不可,这样法律还有什么权威性呢?老百姓又如何根据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呢?为了一棵柏树就杀掉两位将军,后人又会怎么看待陛下呢?”

狄仁杰这番话说得很有策略。前面的两句,其实是在暗示自己之所以敢对李治如此顶撞,是因为把李治看作了尧、舜那样的明君,先捧一捧贵为天子的唐高宗,后面的话说得激烈一些也就没有关系了。果然,听完狄仁杰这番议论,李治的怒气消了不少,权、范两人的死刑之议也就由此作罢。

后来,权、范两人果然被依法撤职,并被流放到了岭南。只因误砍了一棵树便遭此处罚,现在看来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和杀头相比这毕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这里边,狄仁杰无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也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劝谏的。原本可按高宗的意见来处理此事,可个性使然的狄仁杰偏不,由此可窥其秉性耿直的一面。

还是在武则天时期,越王李贞在豫州发动叛乱,宰相张光辅率兵讨伐,很快平定了这场叛乱。此时,狄仁杰正任豫州刺史,免不了要和张光辅打交道。张光辅的部将因为平叛有功,十分骄横,常常向狄仁杰提出这样那样的无理要求。这些无理要求都受到了狄仁杰的婉言拒绝。

在狄仁杰那儿碰了钉子的将士们便去向张光辅告状。此时张光辅正因为立了大功而不可一世,自然容不得狄仁杰如此不给自己面子。他便气呼呼地找到狄仁杰,兴师问罪道:“你一个小小的州官,难道连我这元帅也不放在眼里吗?”

谁知狄仁杰对他的问题避而不答,却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为害河南者,不过一个越王李贞。现在一个李贞刚死,却又有千万个李贞生了出来。”

张光辅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便问他到底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冷笑了一声,便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明公带兵20万,要杀的不过是越王一人。可是现在越王已经伏法,明公却仍然纵容部下滥杀无辜,为非作歹,你的这些部下和李贞又有什么两样?说他们是新生出来的李贞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像明公这样无视法度,我恨不得手中有一把尚方宝剑架到明公的脖子上,即使因此而死也心甘情愿!”

张光辅本是个欺软怕硬的人,被狄仁杰这么一顶,反而不知说什么好了,只得悻悻而归。

都说武则天心狠手辣,但在狄仁杰这里则另当别论。每当武则天有不对的地方,狄仁杰就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

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想找一个得力的人来派上用场,你看谁比较适合?”狄仁杰回答说:“不知陛下想让这个人派什么用场?”武则天说:“想让他做宰相。”狄仁杰想了一想,便说了苏味道、李峤、张柬之三个人的名字。但他认为苏、李两人都以文学见长(苏味道、李峤都是著名诗人),而张柬之则具有治国的才能,虽然年纪稍大,却是个宰相的料儿。见狄仁杰说得头头是道,武则天连连称赞。第二天她便提拔原为荆州长史的张柬之当了洛州司马。又过了几天,武则天再次要狄仁杰推荐“得力的人”,狄仁杰这次却不急着推荐新人了,他慢悠悠地说道:“上次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这一番话倒把武则天说糊涂了,“不是已经升了他的官了吗?”“微臣推荐的,是做宰相而不是做司马的人。”狄仁杰似乎认定了死理,一句话就把武则天给顶了回去。这时,武则天才想起自己上次确实是让狄仁杰推荐做宰相的人,狄仁杰郑重其事地推荐了张柬之,自己却又不明不白地让张柬之当了个洛州司马,难怪狄仁杰要生气了。于是,她又赶紧下令,再提拔张柬之当了秋官侍郎,总算让狄仁杰消了气。

狄仁杰还举荐过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十几个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名臣。有人曾经不无敬意地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无不出自你老的门下!”狄仁杰却毫无得意之色,而是很认真地答道:“举贤荐良是为了国家,而不是满足我自己的虚荣心。”

李楷固、骆务整都是契丹的大将,当契丹军队寇掠唐朝边境时,两人曾屡挫唐军。尤其是李楷固,身怀绝技,每与唐军交战,总是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使唐军望而生畏。后来契丹兵败,两人都投降了唐朝,但法司仍然准备治他们的罪。狄仁杰听说后,对身边的人说:“李楷固等人都是骁勇无比的将才,两人打起仗来都很拼命,如果我们能以仁德感化他们,使他们为我大唐所用,两人一定能建功立业。”说罢便上奏请求武则天赦免李、骆两人。但是狄仁杰的亲朋好友都认为,武则天绝不会赦免这两个杀死过唐朝无数官兵的人,劝狄仁杰不要去碰这个钉子。狄仁杰对大伙的这番好意却不以为然,他说:“只要我做的一切有利于国家,碰不碰钉子又有什么关系呢?”结果,武则天出人意料地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不但赦免了李、骆两人,而且委两人以重任,李楷固当上了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则担任了右威卫将军。两人后来都在讨平契丹余部的战斗中立了大功,李楷固还被赐姓武,成了武则天的亲信。

也许确实被狄仁杰的耿耿忠心所感动,对臣下一贯非常苛刻的武则天对狄仁杰却十分敬重。狄仁杰秉性耿直,喜欢据理力争,有时不免当面顶撞武则天,武则天不但不介意,反而常常会接受狄仁杰的意见。

有一次,武则天在三阳宫(在洛阳附近)避暑,有一个西域来的和尚邀请武则天去观赏佛教圣物舍利子,笃信佛教的武则天很高兴地答应了。但是她正准备出发时,狄仁杰却跪到了马前,他振振有词地说:“佛不过是夷狄之神,不应凌驾于天子上。再说山路险狭,很不安全。陛下此行实在有所不宜。”当时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话一笑置之,仍坚持上了路。但是走到半路,她却越想越觉得狄仁杰说得有理,于是又下令打道回府,同时还自我解嘲道:“这是我为了成全这位直臣的气节。”

上面那件事没过多久,武则天又准备塑一座大佛像。为了筹集造像的资金,她下令全国的僧民捐款,搞得颇为兴师动众。这时又是狄仁杰上了一疏,在上疏中他指出了造像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造像的劳民伤财与佛教本义的相悖之处,既义正辞严又有理有节。武则天读后也不由得感叹道:“狄仁杰为朕做善事,朕怎么能违背他的好意呢?”造像之议遂由此作罢。

武则天平时尊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他的名字,这更是其他大臣望尘莫及的殊荣。狄仁杰晚年腿脚不便,武则天便让他在朝见的时候不要行跪拜之礼,并开玩笑说:“每次见到你跪,朕的身子也会痛起来。”当时的大臣都必须在宫里宿值,考虑到狄仁杰年老体弱,武则天就免除了他这份差使,并对其他大臣说:“你们尽量不要去麻烦狄公,除非是军国大事。”与其他许多在武则天手下或被杀或遭贬的重臣相比,狄仁杰实在算得上是一个幸运儿。考虑到他并不是一个曲意逢迎、明哲保身的佞臣,他的多姿多彩的政治生涯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所以,以狄仁杰的性格作为当今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典型,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