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耿直的人如何完善自己

“鞋套事件”的反思

最近,在网络上一度沸沸扬扬的“鞋套事件”似乎已告一段落。

事件的起因简述如下。2005年11月27日,大午集团总经理孙大午先生应蒙牛集团顾问李草根女士再三之邀去李女士家做客。在到达李女士家时,孙大午给李女士打了电话,告诉他自己已经到她家楼下,但李女士并未亲自下楼接客,而是让保姆下来接孙大午,这已使孙大午感到不快。在进李女士家门时,孙大午被李女士要求先穿鞋套,孙大午认为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并因此怒发冲冠。不欢而散之后,孙大午用严厉的措辞给李草根写了几封信,并主动贴在网上,公之于众,紧接着又在公司内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今后我们如何待客”的活动,号召全体员工向所有的“丑恶的鞋套文化”宣战。

在这场事件之中,除孙大午的两名秘书卷入论争,还引起了网民之间的大讨论。网民中有支持孙大午的,也有反对的,各方褒贬,莫一而衷。

无疑,孙大午是一个个性耿直的“另类”,他在大午集团发展的道路上,曾因为过于耿直与另类而饱尝艰辛。他的耿直值得我们尊敬。但耿直是否意味着凡事不包容、不妥协?

现在,让我们继续了解“鞋套事件”。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向读者展示这一事件,编者在下面引用双方当事人公之于众的信件。

·孙大午理事长:

学会生活就是学会放下。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解放自己。一个月以来义务为大午集团做了一点儿应该做的事,昨天的事件证明我们双方存在着很大的误会,对同一件小事的认识有着没法沟通的障碍:我认为进门穿鞋套就像不随便吐痰一样,是一种文明礼貌的正常行为,您却认为是对客人极大的不尊敬和侮辱。

您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批评谴责我,我一再当面赔礼道歉。回家后认真反省:文化的本质是习惯,和谐的本质是心态。我们之间无所谓谁对谁错,不同的思维习惯是发生误会的根源。合作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和绝对信任,我建议咱们暂时中断实质性的项目合作,目的是避免类似的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伤害对方,应该用阳光心态善待朋友,善待周围的人,生命在呼吸之间。只有挑战自己,才能征服世界。千万不要挑战别人,伤害无辜。中国革命赢在统一战线,大午发展也赢在统一战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以理行事为道。走自己的路,自己走路。约定俗成谓理,入乡随俗谓礼。

用平常心对待荣辱,用平和心包容误会;

用平凡心安度人生,用平静心放下是非。

请您将此信的内容用您的语言转告刘平及三午夫妇。请谅解,祝每天都有好心情。

草根2005年11月28日

·李大姐:

你永远比我大两岁!

没有合作的意思,也知道你没有侮辱人的意思,因为你不知道你已经侮辱过太多的人,太多的人也接受了太多的侮辱,我是自取其辱。但我还要说,我们不是误会,我们不是一路人。你让我上你家去,不是做客,而是炫耀你那300平方米的住房和你的富有。你的大房子,表面上看,像一座迷宫,实际上给人的感受是一种阴霾、压抑、深邃的老鼠洞。你自得其乐而不觉,还要将一种丑恶展示给朋友!孔子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而你的待客之道是把请来的客人挡在门口,让客人套上塑料袋,而且当面告诉客人,走之后便于清扫卫生!你没有发觉你的茶几和苹果上有苍蝇在飞舞吗?这就是你们的蒙牛文化?这就是你在传播的儒家文化?你把它当成文明礼貌,还自名草根,你不觉得是对天地的亵渎?我现在在自责在反思,我没有勇气诛杀这种邪恶之气。因为恕罪恶容易,救罪恶难,悟道者在于彰显布道。如果你认识不上去,认为如此待客就是蒙牛文化或是约定成俗的大众文化,我可以将你的所行所思告诉天下人。让天下人评

论吧!

邪恶之人竟能天天有好心情,竟然能与人为善,我不相信!祝愿你不要自欺欺人!

孙大午2005年11月29日

·孙大午理事长:

常言道:无知者无过。我不知道请客人换鞋套不对,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这样做,北京这几年搬新房的都这样做。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正常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习惯。无所谓对错,与儒家文化、蒙牛文化都没有关系。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和谐心态,鞋套之事使你如此生气是我万万没想到的,你如果能换位思考恐怕就不会生气了。大家都对你很友好,你为什么如此大动肝火,化友为敌呢?别人好强,我以诚容之;别人好胜,我以诚待之。我认输了,不再辩论。生命在呼吸之间。

草根2005年11月29日

·李大姐:

至死你都是大姐!

过去化友为敌,不是我,是你!今天我想化敌为友,但怀疑自己的能力!

是我的心态不好,不宽容,不厚道吗?

我受辱第二天上午,主动给你发短信:还叫你大姐吧,昨晚喝酒,我多你少,学你的风度,希望有机会深谈,你不理我。下午接着发,你还不理我。我知道你曾和大午集团的总经理约定,12月3日大午集团的高层干部要在你的引导参观蒙牛北京公司,我告诉刘总,我和大姐的不愉快是暂时的,是我们个人之间的事,要她处理好和你的关系,我在餐桌上言语重的地方,委托她打听一下,并致歉!

没想到,第三天你回了信,你认为给我穿鞋套就像不随地吐痰一样,是一种“文化礼貌的正常行为”,并宣布:“中断实质性的项目合作……”

我可以原谅你的“无知者无过”,但我不能宽恕你的狡辩!什么“北京人这几年搬新房的都这样做”,“这是富人区”,“北京的莱茵河”,和我同行的薛总,他的身价地位高于你吧?当我指出这不是文化,是丑恶,是侮辱客人时,走过100多个国家,在北京已居住20多年的薛总说:“国外就没有这样的礼俗”。并说,要把孩子送到乡下来读书,害怕孩子成为(你这样的)北京人!这些你都在场啊!我怎么认同你说北京人都这样,富人白领都这样呢?退一万步说,都是这样,我也不接受,我不去就是了!

那天你当着那么多人说,这是蒙牛文化,我说要问问牛根生先生。你回信反悔:“与蒙牛文化无关”了,因此我也不问了,一则我不认识牛根生;二则我根本就不相信你的话。你在狡辩!你认输是嘴弱心不弱!我不必委屈自己!

大午集团五六千人,将就此事展开讨论:“今后我们如何待客”,“出去如何做客”,凭我们的良知,坚守我们认为的人格底线。

我曾骂“孙大午是不是变态?”我不在乎,我本农民,我爸爸还在天天捡垃圾,但我到过法国的莱茵河,不是你多次的邀请,我才不去你们那个五环之外的人造“莱茵河畔”!我早就后悔了——我自取其辱!

如罪恶容易,救罪恶难,虚空之人乃罪恶之人,以道貌行邪恶更是大恶,原谅我直抒胸臆:黑白经纬,孙大午做人做事,人神共鉴!

孙大午2005年11月30日

(12月1日,孙大午两位秘书分别做《我经历的“鞋套事件”》及《向“鞋套”宣战》,在此限于篇幅不再摘录,有兴趣者可上网搜索全文——编者注)

关于“鞋套”的硝烟在12月初的网上愈演愈烈。熙熙攘攘了10天左右,终于转归平静。而后,在12月12日,李草根就此事在网上再次撰文,应该是对此事的最终回应与了结。

鞋套事件:矛盾的98%是误会

息事宁人,小事化了

我叫李汶香,笔名草根,是“鞋套事件”的当事人,十几天以来网上对此事已炒得沸沸扬扬,读了大家的文章使我的心灵再一次得到洗礼和升华。在此我向所有关注此事的网民朋友和孙大午一行再次道歉。需要解释的四点:第一,部长、市长与送水工在我们家是一个待遇,鞋套面前人人平等。第二,那天我并没强迫孙先生换鞋套,他不高兴我当时浑然不觉。第三,没准备茶水是因为与薛总有个约定,到我家认个门,然后去他们家,到我家时天已经黑了。第四,我很少请人到家里做客,孙先生是一位思想领袖,我对他充满敬意。

11月27日晚上我与孙大午先生的对话,马英华全部做了录音。当时孙先生很激动,两次把脚放在餐桌上,两次重复马英华的行为“贱”,小马一边流泪一边做录音,孙先生说了许多过头的话,两位女秘书不便说,我至今也没对任何人说(将来也不会说),目的是想息事宁人,小事化了。嘴下容人是一种功德。

我不会喝酒,为了向孙先生道歉,那天晚上破例喝了三杯(约2两),我无意犯错,当面道歉,认为已经得到孙先生一行的谅解。宴会结束的时候我提议:出了这个门,咱们谁也不再提今天晚上的事,大家都点头同意。宴会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结束,我们一行7人相互拥抱分手。

不论别人过,只思自己非

我在烟台张裕出差期间,曾收到几位记者朋友的电话,记者问我:孙与两位女秘书诽谤你,你是否计划起诉他们?我说:决不。这件事无所谓谁对谁错,是不同生活习惯造成的误会,只有理解别人,才能解放自己。回到北京后,当事人薛琦先生电话向我致歉,他认为是他诚邀孙先生而连累了我。他要站出来替我说几句公道话,他认为:两位女秘书不应该断章取义,您只是说北京这几年新搬家的和蒙牛圆缘小区的业主都准备了鞋套和拖鞋,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没说什么儒家文化、蒙牛文化,更没说这是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冲突,他们不应该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我对薛琦先生说:心底光明就是佛。我们两家是无心、无意和无辜的,只要自己心底坦**,不要在乎别人的误会。误会是难免的,没有误会就没有生活。在这次事件中我们要持续保持两高三不:高境界、高风格;不指责、不抱怨、不辩论。一笑泯千仇,一静解百惑,一诚解百结。改变别人难上难,调整自己很简单。自责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指责是制造矛盾的唯一根源。合作失败无所谓谁对谁错,而是缺少平衡,我们应该用圆性思维圆一个善缘。千万别激化矛盾,化友为敌。

只有队友,没有对手

许多年以来,北京仁慧特智业与蒙牛乳业一起长大,深受蒙牛文化的洗礼和陶冶。蒙牛文化中有几句话使我和仁慧特团队终身受益:

1.只有队友,没有对手,矛盾的98%是误会,资源的98%靠整合,品牌的98%是文化。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凡事需要换位思考。

2.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吃亏是福,包容是金。与朋友辩论胜利之时,就是丢掉朋友之日,经营企业就是经营员工的快乐情绪。大众是圣人,客户是恩人。人生唯一的真理是无常,经营的唯一目标是快乐。企业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而不是占有物。

3.自责之外无自强之强,自省之外无快乐之方,自强之外无强国之意。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4.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生命是一个从0-1-0的过程,生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多点灯,少挖坑,合作为仁,分享为智,

5.全世界只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自己的是非心。人类是一体,如水珠与大海;宇宙有多大,心胸有多大;心胸有多大,事业有多大。你想拥有朋友就放低自己,你想失去朋友就抬高自己。只有低姿态,才有高境界。

别让精神感冒,预防心灵海啸

2005年夏天,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用自己的钱出资35万元委托北京仁慧特智业为蒙牛创建“和谐家庭特训营”,牛根生提出:“和谐蒙牛从和谐家庭开始,修心齐家兴企报国”。我作为“和谐家庭特训营”项目的咨询师之一,在蒙牛生活工作了120天,深受鼓舞和震撼。今将牛根生董事长“给蒙牛家属的一封信”及在第一、二期特训营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转发给大家,诚恳地乞求广大网民和媒体朋友,把关注力转移到建设和谐社会与培育和谐心态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包容是第一智慧,感恩是第一学问,和谐是第一境界。天道公平,大道行简,人心向善。

抱怨不能改变人生,感恩却能增添风景。

首先让我们感恩活着,感恩相识,生命无常,在呼吸之间。蒙牛人常说:80%的人用80%的时间在解决自己制造的麻烦;多少错误抵不过一个悔字,多少成绩抵不过一个骄字;把包容当成事业,把感恩变成习惯。

鞋套事件让它永远过去吧,让我们共同聚焦感恩,分享和谐。

李汶香(草根)2005年12月12日

硝烟散去,双方的当事人相信在这场“战争”中都各有感悟。谁是谁非,编者自然没有资格来评判,但编者还是希望性格耿直的人士,多读几遍李草根女士的《矛盾的98%是误会》。不光是“鞋套事件”,在我们其他人的许多事件当中,98%的矛盾都是误会,都是本可以避免矛盾发生的小事。

不要随便和他人争执

“小姐,你过来!你过来!”一位顾客高声喊,指着面前的杯子,满脸寒霜地说:“看看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我的一杯红茶都糟蹋了。”

“真对不起,”服务小姐赔着不是,“我马上给您换一杯。”新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碟边的那杯跟前面那杯一样,放着新鲜的柠檬和牛奶。小姐轻轻放在顾客面前,又轻声地说:“我是不是能建议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加牛奶,因为有时候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那位顾客的脸一下红了,嘴里喃喃地道着歉,匆匆地喝完茶走出去了。

别的顾客笑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土,你为什么不直说他呢?他那么粗鲁地叫你,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

“正因为他粗鲁,所以要用婉转的方式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所以用不着大声。”服务小姐说,“理不直的人,常用气壮来压人。理直的人要用气和来交朋友。”

这个服务小姐很会做人,因为她懂得清能自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争执如果不能避免,就要争得有点意义,有点价值。因此,不妨学一点儿“争执的艺术”。

首先,要学会给别人台阶下,不可得理不饶人。得理的一方应当有宰相的肚量,最好能够一方面解释;另一方面调和。即使是争执也不要用过激的语言,要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以避免冲突的扩大。

其次,要学会及时沟通。

一个病人在一家小医院排队看病,他将手中的报纸看完了,队伍也没挪动一步。于是他怒火万丈,敲着值班室的窗户对值班人员大喊:“你们这是什么医院?这么多人排队你们看不见吗?为什么不想办法解决?我下午还有急事呢!”值班护士面对病人的怒火,耐心地解释说:“很抱歉,让你久等了。是这样的,医生正在抢救一个危重病人,一时脱不了身。我再打电话问问,看看他还要多久才能出来。谢谢你的耐心等候。”患者排半天队得不到及时诊治,责任并不在值班护士,但是面对病人的错怪,她却能沉住气,一面解释,一面安慰,这就比以怒制怒、火上浇油的回答要好得多。

第三,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在陷入与别人无谓的争执当中时,不妨停止争吵,去做一件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

一个小伙子和女友出去玩,他不停地开玩笑,一不小心揭了女友的短,女友火了和他吵了起来,小伙子怎么劝也没有用。最后,他忽然跑到对面商店买了一瓶饮料,递给她说:“你先喝完了再和我吵,润润嗓子,免得不好受,好吗?”他的举动显得既拙劣又可笑,女友的气一下就消了。

所以,有句格言说:“责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以;攻恶勿太严,要使其可爱”。这句话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必要的假话

耿直型性格的人,最大的优点是不说假话。事实上他们不仅对自己说真话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同时也为自己的敢于直言而自豪。但凡事都有一个前提,说真话也是如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某人生了一子,有人说这个孩子总是要死的,结果主人大光其火;而又有人说这个孩子长命百岁,结果主人喜笑颜开。说真话的不招人喜欢,说假话的却偏偏讨巧。这个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类似的例子还真不少。

李一鸿一生耿直,憎恶在人际交往中任何作假的行为。为此,他在50年生命旅途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终于有所醒悟。他痛苦地发现自己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心交谈的人,连妻子和儿女也已离他远去。李一鸿只能把自己的新想法写在日记上,讲给自己听。他这样说:“我现在才相信,人与人相处是没有绝对诚实的。有时候,假话和假象更能促进友情和爱情。”

李一鸿的经历是人类多少年来困惑的缩影。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但发现坦诚在许多时候会碰得头破血流。李一鸿把人类长期来羞于启齿的隐秘说了出来:很多时候,交际并不需要完全真实。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给一位老者写信,倾诉和李一鸿一样的苦衷。他从小受到诚实的熏陶,可是才走上社会不久,已经因为几句真话屡遭白眼了。他希望老者能替他找出原因。因为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一封信所能说清楚的,老者考虑再三,干脆只给了他两句话。话是这样写的:“当我的父亲与我探讨家庭大计时,我决不会说假话,而当我的母亲因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我会对她说:‘没关系,医生说你马上就会好的。’”这就是说真话和说假话的区别。

耿直型以敢说真话而骄傲,殊不知某些情况下的假话,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当得到亲戚病重的消息,获悉朋友遭难时,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假话。许多假话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的真诚相抵触,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人都不希望被否定,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在有些场合,是需要一些善意的假话的。

要耿直的人说好假话比说真话难百倍,首先他们应消除对假话的偏见和犯罪感。这样,他们才能把假话说好。说假话有以下三条规则。

其一,模糊。当我们无法表露自己真实意图时,我们就选择一种模糊不清的语言来表达真实。当女友穿着新买的时装,问我们是否漂亮,而我们觉得实在难看时,可以模糊作假,回答说:“还好。”“还好”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不太好或是还可以?这就是假话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和谄媚。

其二,合情合理。合情合理是假话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许多假话明显与事实不符,但因为它合乎情理,因而也同样能体现我们的善良、爱心和美好。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妻子患了不治之症不久将要死去,丈夫为之极度颓丧。他应该让妻子知道病情吗?大多数专家认为:丈夫不应该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她,也不应该向她流露痛苦的表情,以增加她的负担,应该使妻子生命的最后时期尽可能快活。当一位丈夫忍受受到即将到来的永别时,他那与实情不符的安慰反而会带给我们感动。

其三,必须是指许多假话非说不可。这种必须有时候是出于礼仪。例如,当我们应邀去参加社交活动前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我们必须把悲伤和恼怒掩盖起来,带着笑意投入欢乐的场合。这种掩盖是为了礼仪的需要,是一种必须做出的姿态。有时候我们说假话是为了摆脱令人不快的困境。

例如,美国曾经就一项新法案征求意见,有关人员质问罗斯:“你赞成那条新法案吗?”罗斯说:“我的朋友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工作人员追问罗斯:“我问的是你。”罗斯说:“我赞成我的朋友们。”

当耿直型人按照上述三条规则去说假话,我敢肯定它丝毫不会有损你疾恶如仇的高尚思想与人格。只要我们心存真实,把假话仅作为交际的一种策略,是所谓的假话就成了美丽的善言。它是在善意基础上交际的必要策略,这同丑恶的假话相比,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美国成人教育专家戴尔·卡耐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老手”,然而他在早年时,也曾犯过小错误。有一天晚上,卡耐基参加一个宴会,宴席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声明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圣经》。然而,卡耐基发现他说错了,卡耐基很认真又很真诚地当场帮他纠正了过来。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卡耐基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坐在他的身边,葛孟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卡耐基就向他求证。葛孟在桌下踢了卡耐基一脚,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那句话的确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之口。”“是的,当然。”葛孟回答,“在《哈姆雷特》第五章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他并没有征求你的意见,为什么不保留他的脸面,非要说出实话而得罪他呢?”

世事洞明毕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行了,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纠正它。这不仅为自己避免了不必要的烦恼和人事纠纷,而且也顾及了别人的名誉,不致给别人带来无谓的烦恼。这样做并非只是明哲保身,更体现了做人的度量。

人们常说:“凡事不能不认真,凡事不能太认真。”一件事情是否该认真,这要视场合而定。钻研学问要讲究认真,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更要讲究认真,而对于一些无关大局的琐事,则不必太认真。不看对象,不分地点刻板认真,往往使自己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处处被动受阻。每当在这种时候,如果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人际关系顿时和谐美满。

注意批评的方式

人没有不犯错误的,而耿直型人对于他人所犯的错误批语尖刻,出口伤人,这样的批评往往是失败的。它会令人无法接受,不但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反而会使人产生对抗的情绪,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给人际交往设下障碍。相反,对于他人的错误,你如果善意地指出,使他乐于接受,同样也会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大多数批评者对于别人的错误,只是告诉他人“错了,这样做不对”,而不是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使你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

张某的儿子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于是,张某每次在他儿子写作业的时候,就站在他身后,一旦孩子做错了,就大声嚷道:“这样做对吗?赶紧改了!”孩子吓得直哆嗦,这样一来,怎样改错!根本就不知道了。看儿子不会改,张某就打儿子。儿子放声大哭,孩子的母亲跑过来,对张某说:“干吗打孩子呀,他不会,你告诉他怎样做不就行了吗?打他就会了吗?”张某这样的批评方式,其实根本无法使孩子知道怎样改错,所以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

坦率提出批评意见的人,即使不会因此招人怨恨,至少也难以受到欢迎。这是因为人类都有脆弱的自尊,都有面子的需要,都希望受到表扬。明知别人有过错而不及时批评纠正,无异于怂恿其继续犯错误,但在提意见时如果言辞直道会使对方无法接受,甚至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对方可能加剧错误的程度。为了收到批评的效果,不妨模仿医院的做法,在开刀时可先注射麻药。

唐代魏王李泰喜欢文学,受到唐太宗的宠爱。有人说大臣中有瞧不起李泰的,唐太宗大怒,召集大臣责备道:“隋文帝时,众大臣都被诸王踩在脚下,我如果放纵他们也这样做,岂不折杀诸位使诸位蒙受耻辱吗?”魏徵一听皇上说话离了谱儿,赶紧接上说:“说法纪纲常被彻底破坏,固然不必理论,如今有圣明君主在,魏王当然没有辱没群臣的道理。隋文帝娇纵他的儿子,最终都做了刀下之鬼,这也值得效法吗?”唐太宗听了,痛快地说道:“我因私爱而忘公义,听了您的话才知道自己理屈。”魏徵之所以能够说服唐太宗,是因为他赞美唐太宗是“圣明君主”,先让他心里舒服一下。如果魏征以硬碰硬,结果难以想象。

在三国时期,曹操准备镇抚关中之后,即回师洛阳,可是关中某地豪强许攸拒绝率部归顺曹操,还说了许多谩骂曹操的话。曹操大怒,准备下令讨伐许攸。群臣因此纷纷劝曹操宜用招抚的办法使许攸归服,以便集中力量对付蜀、吴的军队。曹操丝毫听不进去,横刀膝上,群臣吓得不敢再说话了。留府长史杜袭却仍上前劝谏,曹操劈头喝道:“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说了。”杜袭问:“殿下看许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过是凡人罢了。”杜袭说:“对呀,只有贤人才了解贤人,圣人才了解圣人,像许攸这样的凡人,怎么能了解殿下非凡的为人呢?所以你犯不着跟他生气。现在大敌当前,豺狼当道,你却要先打狐狸,人们会议论你避强攻弱。这样进军算不上勇敢,收兵也算不上仁义。我听说张力千钧的巨弩,不会对小老鼠扳动扳机;重量万石的大钟,不会因为小草棍的敲打而发出声音。现在小小的许攸,哪里值得烦劳殿下的圣明威严呢?”曹操听了这番话,觉得很顺耳,自尊心得到补偿,面子上也能下得来台,就很爽快地接受了杜袭的劝告,以优厚的条件招抚许攸,许攸果然归服了。

在批评中夹杂赞扬,就会满足对方的面子需要,有助于克服批评中经常遇到的面子障碍。而一旦发生了这种面子障碍,受批评者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乃至强烈的对抗心理,容易使人变得非理智,以固执己见来排斥批评。在赞扬中使对方顺利地接受批评,这是使对方最乐于接受的办法了。

给人一个台阶

在社交场合,能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免丢面子,也算是处世的一大原则,为人的一种美德,这不仅能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否则,对方若是没能下得“台阶”出了丑,可能会记恨你一生。相反,若注意给人“台阶”下,可能会让人感激一生。

耿直性格的人常陷入下列人际交往的误区。

1.揭对方的错处或隐私

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错误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误或隐私,便可造成对他的压力。但切记不可过分,只需“点到而已”。

在广州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地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你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我们酒家,特意为您准备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并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你的账簿上,你看好吗?”那位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2.张扬对方的失误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人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该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你反感或报复,而且也不利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的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其实如果把每个人的失误都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

3.让对方败得太惨

在社交中,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质、竞争性质的文化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尽管这是一些文娱活动,但大家都希望成为胜利者。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实力雄厚”、能绝对取胜的情况下,往往并不使对方失败得很惨而显得狼狈不堪,反倒是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棋后,往往会有意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上一盘。与人相处正像下棋,不要一口气赢对方七八盘,对方已涨红了脸、抬不起头,他还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喊“将”。其实,作为社交活动,并非正式比赛,对输赢不必那么认真,主要目的还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则,计较起来,会给对方造成不佳的心情。

据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极爱下象棋,又把输赢看得很重,在一次宴会后与棋艺不凡的陈景夷对弈时,本来已一比一平局,却要下第三局,在残局时被对方打了个死车,顷刻间胡汉民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又急又恼,当场晕厥,三天后竟因脑溢血死亡。

与人交往要有分寸

人是靠彼此互助才得以生存的,即使是流落荒岛的鲁滨孙也要有一位名叫“星期五”的伙伴,更何况身处竞争激烈、人际往来频繁空间的我们?因此,与人交往要有分寸,“得罪他人”是一种侵犯他人生存空间的行为。

既然得罪他人是一种干涉别人正常生活,侵犯他人生存空间的行为,同时也可能变成害人害己的一种引起冲突的根源,那何不趁早改改?

我们之所以不能轻易得罪他人,至少有以下几个道理。

1.得罪了别人就等于自己堵住了与人交往的路

当然,你也许会想,还不至于得罪了几个人就无法生存下去吧。但你要知道,世界虽然很大,但有时却会因你自己办事无分寸而显得很小,甚至有时连走在路上都会有“仇人”相见,更何况同行、同事?同行有同行的交往规则,得罪同行,今后彼此交往的机会就会变少、变小,那多尴尬!本来你可以和别人合作获利,却因为别人不愿与你交往而失去机会,这多可惜!

2.交往没有分寸等于为自己今后的交往埋下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与人交往没分寸,很容易把事做过头。何况对方心胸若没你想得那么宽阔,一旦结下疙瘩,他即使不采取报复,也要在背后对你的所作所为发表评论,为你造出许多不利的舆论,使你有理也会变成无理,多不值得!

这里之所以强调交往要有分寸,当然也是有道理的。但当必须坚持原则而不得不得罪他人时,当正义公理必须伸张时,还是要有雷霆之怒的表示,否则就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了。这种雷霆之怒确实会得罪人,固然有可能为自己堵住一条路,但也有可能开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除了这种情况,还是宽忍待人的好。

所以,当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时,请静下心想想,切勿轻易动气。此外,切记做人不要气焰嚣张,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而没有别人的态度不仅很容易得罪他人,而且也是与人交往不能掌握分寸的一种表现。

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与人交往没有分寸一旦变成一种习惯,老是压不住怒气,改不了习性,便会说“反正我就这样”,那就只能自己将自己推向狭窄的死胡同了。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反过来说,多得罪一个人就少一条路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