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型性格的改善策略

非健康完美型个性的人,容易感到压抑、自卑,他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不切实际,办起事来也喜欢瞻前顾后、拖拖拉拉。因此,非健康完美型个性的人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对自己进行个性改善。

▼远离压抑

1.认识到没有人喜欢阴沉的人

一对夫妇面对面地坐着。先生看起来很忧郁,妻子便问:“如果你现在是高兴,那你难过时是什么样子?”完美型的人有时很难看出是喜是悲,因为他从不想让自己太激动,而事实上他们绝大部分生活都是严肃的。虽然完美型讨厌粗声粗气、喜欢操纵人的力量型者,但他不知道自己也在通过情绪控制着他人。当人们知道什么会令他情绪低落时,就会小心翼翼地避免。控制这种一触即发的紧张关系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人们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尽量不去接触这种人。

一旦完美型的人认识到自己因感情用事带来不理想的结果时,他们就能开始改善自己。

要明白没人喜欢沉默毫无生气的人,完美型的人老了以后,经常会变得忧郁。尽管他们感觉到没人再会喜欢他们,却还要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一个小寡妇孤独地坐着,一个好心妇人问她:“你今天好吗?”

这个严肃的完美型的人,告诉她这个月来她碰到的两个麻烦,并对这些伤心的琐事喋喋不休,最后说:“从来没有人来看过我。”

好心的来访者不愿意听她的絮叨,并决定以后再也不来看望她。小寡妇把来访者的名字列入了再也不会来的人的名单中,然后更对自己悲观的理论确信不疑。其实完美型的人只需认识到没人喜欢忧虑沮丧的人,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就不会那么悲观。

2.别自找麻烦

完美型的人总将事情私人化,常自寻烦恼。一个青年妇女说,她丈夫常消极地看待每件事,“如果我们看了一场较差的电影,他就没完没了地评论,使我觉得好像这电影是我拍的。”

完美型的人每说一句话都预先想好,并斟字酌句,认为别人也会这样,所以他相信每一句随意的话都暗藏深意。完美型的人应该了解性格的差异,也许这是你第一次认识到,别人不是冲着你来的。他们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去猜度你,去谋算你。当你学着以他们的性格(而不是你自己的)来评价别人,你对别人就会有新的印象。你会向每个路过的人微笑,并再不会自寻烦恼。

完美型的人常常觉得被人遗忘,且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不邀请他们参加社交活动;一旦被邀请,他们常给人消极的回答,令人败兴而回。如果你邀请了一位完美型妇女参加一个聚会,她不但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欣喜,还会说:“反正我那天也得外出,一件事也做不成,我想不如也浪费了那个晚上吧。”

当一个人的精神总是集中在消极面时,就会渐渐变得沮丧及忧郁。完美型的人应将注意力放在积极面上,一旦发觉自己在注意消极面时,就必须尽快将这种想法赶出脑海去。

3.别这么容易受伤

完美型的人实际上喜欢被伤害,而这又使他们的视线总是集中在自己身上,更加顾影自怜。男孩费特是个典型完美型的人。某次他发现星期天的烧烤中他并没有分得一份带筋的牛肉,由于他家里人都爱吃这种带筋的烤肉,所以这令他感到被冷落了。于是,他暗自画制一份“吃带筋烧牛肉名单表”,一连16个星期,每逢星期天,他都在表格上填上这周谁吃带筋牛肉:“1月12日阿进和狄克阿姨,1月19日斯蒂芬和祖父……”一天,他妈妈在打扫房间时在书桌上发现了这份只有人名和日期的古怪表格。他一回家,妈妈便问他那是什么,他便含糊地说:“这是谁吃了带筋烤牛肉的名单表。你会发现,在这16星期内,我的名字并不在上面。现在我可以证明,我的确是被你们忽略了!”

他妈妈不敢相信他会用那样的精力及时间来记这个吃牛肉筋的记录;事实上,他从消极面说出了这个被冷落了的事实。

许多完美型的人经常用自己的方式使自己感到委屈。完美型性格的孩子就感到被抛弃和冷落。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儿童节时,6岁的军军如预料的一样,又过了不满意的一个节日。他给自己和表姐罗兰收到的玩具礼物列了一份清单,他发现表姐收到的玩具礼物多一些。虽然军军还有新衣服和“星球大战”花式的被褥,他还是泪流满面哭着道:“大人们更喜欢罗兰!”

4.从正面去看事物

完美型的人总爱刻意收集一些别人的批评,如果他们听见房间里有人提及自己的名字,就猜测一定有人在说他们的坏话。

完美型人的思想就像是一个总是报告负面消息的收音机。当完美型者决定凡事从美好的方面去想,而不是预感到阴云盖顶时,许多重要的事情都可以改变。试试去看人们好的一面。当事情变糟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也具有新的经验并找寻其中可以学到的积极教训。

▼战胜自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本来是不可能完美无缺。完美型个性的人却总是不停地审视自己,苛刻地要求自己,并为自己的不完美而焦虑、自卑。完美型个性的人有最大的潜力取得成功,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战胜自卑。别让自己成为最坏事的敌人,这是完美型个性的人所应牢记的忠告。

1.不必害怕别人

无论你心里如何想,有一点是肯定的:别人也同你一样,都是普通的人,你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别。你应该学会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对他们的了解会使你心中更清楚该怎样去与他们打交道,怎样在他们面前维护自己的尊严。

别人固然很重要的,但是你也同样重要。你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别人是主角而你应该是配角。无论你与什么人相处,你都应遵循这一原则。

在商业的社会里,面试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众多的面试者中,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大多数的面试者面对招聘人员都显得有些慌乱,他们战战兢兢,无法真实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心里一味地揣摩对方,总希望听到什么而不是冷静地思考着自己想表达什么。这种状态自然无法令招聘者满意,倒是那些从容自如、不卑不亢的人能得到青睐。

有自卑感的人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他觉得自己不行并非他真的不行,而是他“感到”不行——仅仅是一种感觉而已!人应该有超越自我的愿望,不要老是局限在原来的水平上。

2.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看问题的时候,若能站在一个积极的角度,会驱除你的自卑感。假如一位女士长得很胖,积极的心态应该是这样想,这是我强壮、结实的表现,我不是弱者。自卑的人则会想,这太悲惨了,老天爷竟然给我这么一个臃肿难看的身体。显然,第二种心态只会令你更加不自信,这于事无补。

也许你是商界中的人,虽然你的企业规模很小,但如果你充满信心,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正好是你磨炼自己、挑战自我的时候;自卑者则会认为自己这辈子没什么前途了,肯定竞争不过那些大企业。于是,他会放弃许多努力,所以,他永远也发展不了,而这会令他更加感到抬不起头来。

必要的时候,不妨来点儿精神胜利法。你可以对自己说,以后机会很多,不能因为这次的小小失败而不相信自己。

不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样的一些悲观主义者。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使人们相信,祸事即将临头。有时,你也许会受到这种影响,但你必须加以注意。你不妨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上,想想那些令你感到愉快的事,回忆你过去的成功之处,然后你可以对自己说:

“我原来也可以把事情做好的,现在做不好肯定有别的原因。”于是,你逐渐地相信自己了。当你的心理压力减轻之后,你就会对那种消沉的想法感到后悔了。不知不觉地,它们都会离你而去。

3.创造自信的气氛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是一些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人,你也不会再感到自卑了。如果你总是为琐事而烦恼,老是独自一人躲在屋里,你的心情肯定不会好。你应该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走出自卑、建立自信。

不妨做出生活上的一些调整与改变,听听音乐会,参加体育运动,参加热烈的盛会,你会发觉另一番天地。你可以走进一个商场,这里设施齐全、服务周到、货物充足。店员一个个昂首挺胸、面带微笑,柔和的轻音乐悠扬地在商场里飘**……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感到很舒畅。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职员,你会更加努力工作;如果你是一名顾客,你肯定会认为这个商场是值得信任的,你会乐意来这里买东西。

相反,如果你的商店陈设简陋,职员也一个个无精打采,肯定没有多少顾客,你自己也无法经营下去,更谈不上自信心了。若没有一种足以刺激人的内在热情的气氛,是很难有自信心的。

一个人如果总觉得自己不行,那么他干什么也不会起劲,天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充满信心,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他不会去想那些令人沮丧的事。

毕竟,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想它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在你的人生历程中,总会有一些令你感到得意的事。当你感到自卑时,不妨想一想这些事,让它们在你脑海中重现一遍。然后你问一问自己,

我当真是技不如人吗?不!在你成功的时候,你就比别人强。过去的那种上进心,为什么不让它们再展辉煌呢?你一定做得到的。

4.无须偶像

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成为偶像。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由于其物理学上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以及其人格上的伟大,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但是他本人则认为那只是一种“命运的嘲弄”。

也许你没有那些令人羡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有一点你必须记住,你就是你,无须自己看低自己。如果在心里树立一个偶像来压扁自己,这是不明智的。

有的人喜欢模仿别人,好像是为别人而活着,他们往往因此而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他们总是在想“哎呀,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于是,他们勉强去做,但收效甚微。于是他们退缩了,泄气了,觉得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们树立一个偶像,按偶像的种种标准来要求自己,如果做不到,就深深地责备自己,自卑感更加强烈了。

我们不能因为恺撒生平的光芒远远地盖过了我们,自己把他视为楷模而感到一种只能仰视英雄的自卑。人生就是人生,并无多大差异。好比海里的鱼,大白鲨固然是一种存在,被作为大白鲨食物的无数小鱼也是一种存在。只要过得充实,也就无愧于己了。你应该自信地做你的一切,你无法像你的偶像。同样,你的偶像也无法像你。

事实上,人无完人,人不可能都那么完美。你没有必要拼命掩饰自己的不足,也没有必要处处学别人。你是独立的人,你是属于自己的。你不必像谁,你就是你。也许你确实有自己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但你没有必要自卑——因为别人也不会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十全十美。

5.做最坏的打算

当事情的发展不如你所设想的那么顺利时,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人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符合现实生活。

有一句诗说得好:“如果生活抛弃了你,请不要哭泣。”这种时候,你不妨做最坏的打算。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心理机制。

你可以设想一下,最坏的结局将会是什么样;你是否有勇气面对那种结局;那样的结局将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果连最坏的结局你都能坦然接受,那么眼下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你无法接受,你会想:“反正事情已经不可避免了,我何不放手一搏呢?”这时候你反而会没有压力了,当你大胆地采取措施时,也许奇迹就出现了。

现实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当你顾虑重重的时候,往往办不好事情;恰恰是在相反的情况下,你有一股“豁出去”的决心,大胆突破原来的做事模式,原来想都不敢想,做也不敢做的事,你反而成功了。

在遭遇挫折时设想最坏的情况,这可以使每一个消极因素或束缚,都得到积极的利用。你如果自觉地设想最坏的结果,它将有助于你辨别自己可能遇到的障碍,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你会更全面地考虑该如何应付这种与你期望不符的情况。总之,最坏的情形一旦进入你的脑海中,便会刺激你思考,并积极去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怎样才能避免它的发生呢?”这一思路会带着你一步一步地找到正确答案。

一个人所想的应该超过他所做的,否则头脑还有什么用呢?

▼处事不可太较真

怎样做人是一门学问,甚至让人用毕生精力也未必能掌握其中奥秘的大学问,多少不甘寂寞的人究其原委,试图领悟到人生真谛,塑造出自己辉煌的人生。然而人生的复杂性使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洞察人生的全部内涵,但人们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又总是局限在事件的表面认识上,比如:做人不能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活得很潇洒,有人活得累的原因之所在。

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人人都会罪不可赦、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萼互相谅解,经堂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相反,“明察秋毫”,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容不得人,则人家也会躲你远远的,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称孤道寡”,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极有胸怀,豁达而不拘小节,遇事从大处着眼,而不会鼠目寸光,从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所以他们才能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伟人。

但是,如果要求一个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也不是简单的事。首先需要有良好的修养、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并且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就会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和谐多一些友谊。比如,有些人一旦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横眉立目厉色训斥,属下畏之如虎,时间久了,必积怨成仇。想一想天下的事并不是你一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毛病便与人置气呢?如若调换一下位置,挨训的人也许就理解了上司的急躁情绪。

有位同事总抱怨他们家附近副食店卖酱油的售货员态度不好,像谁欠了她二百吊似的,后来同事的妻子打听到了女售货员的身世,原来她因丈夫有外遇离了婚,老母瘫痪在床,上小学的女儿患哮喘病,每月只能开二三百元工资,一家人住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难怪她一天到晚地愁眉不展。这位同事从此再不计较她的态度了,甚至还想帮她一把,为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公共场所遇到不顺心的事,实在不值得生气。素不相识的人冒犯你,肯定是别有原因的,不知哪一种烦心事使他这一天情绪恶劣,行为失控,正巧让你赶上了,只要不是侮辱了人格,我们就应宽大为怀,不以为意,或以柔克刚,晓之以理。总之,不能与这位与你原本无仇无怨的人瞪着眼睛较劲。假如较起真来,大动肝火,刀对刀、枪对枪地干起来,酿出个什么后果,那就犯不上了。跟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较真,实在不是聪明人做的事。假如对方没有文化,一较真就等于把自己降低到对方的水平,很没面子。另外,对方的触犯从某种程度上是发泄和转嫁痛苦,虽说我们没有分摊他痛苦的义务,但你宽容了他客观上确实帮助了他,无形之中做了件善事。这样一想,也就谅解他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里更不要较真,否则你就愚不可及。老婆孩子之间哪有什么原则、立场的大是大非问题,都是一家人,非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看问题,分出个对和错来,又有什么用呢?人们在单位、在社会上充当着各种各样的规范化角色,不论你是恪尽职守的国家公务员、精明体面的商人,还是工人农民,一回到家里,脱去西装革履,也就是脱掉了你所扮演的这一角色的“行头”,即社会对这一角色的规矩和种种要求:束缚,还原了你的本来面目,使你尽可能地享受天伦之乐。假若你在家里还跟在社会上一样认真、一样循规蹈矩,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还要考虑对错、妥否,顾忌影响后果,掂量再三,那不仅可笑,也太累了。头脑一定要清楚,在家里你就是丈夫、就是妻子。所以,处理家庭琐事要采取“绥靖”政策,安抚为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和稀泥,当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具体说来,做丈夫的要大度宽厚,在钱物方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越马马虎虎越得人心,妻子给娘家偏点心眼,是人之常情,你就别往心里去计较,那才能显出男子汉宽宏大量的风度。妻子对丈夫的懒惰等种种难以容忍的毛病,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切忌唠叨起来没完,嫌他这、嫌他那,也不要偶尔丈夫回来晚了或有女士来电话,就给脸色看,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审个没完。看得越紧,逆反心理越强。索性不管,让他潇洒去,看他有多大本事,外面的情感世界也自会给他教训,只要你是个自信心强、有性格有魅力的女人,丈夫再花心思也不会与你隔断心肠。就怕你对丈夫太“认真”让他感到是戴着枷锁过日子,进而对你产生厌倦,那才真正会发生危机。家里是避风的港湾,应该是温馨和谐的,千万别把它演变成充满火药味的战场,狼烟四起,鸡飞狗跳,关键就看你怎么去把握了。

一、放宽标准

一个女孩说:“婚后,我那完美型的丈夫对我做过的每一件事都要加以纠正,就算死他也会要我回来再死一次,因为我从没有哪件事是第一次就做对的。”

一位挑肥拣瘦的大龄女孩结婚后,要求丈夫和儿子什么事都要做得井井有条。她将杂志整齐地排好放在咖啡桌上,每本杂志都放得刚好能露出下面一本杂志的名字。且杂志距离桌边正好是两厘米,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下一期到来之前,谁也不准看杂志,这样最外边的杂志就能保持新鲜、干净。一天,被她认为“有怪癖的儿子”(那时10岁)走进客厅,忽然将所有的杂志推到地上,还抓起一本,撕下封面,捏成一团,扔到她脚前。她被孩子这种不正常的行为气疯了,给他找了一个儿童心理医生。

若完美型的人认为每件事都“只能这样”才是正常的,这种经常的压力足以使一个活泼的孩子发疯,他不能再忍受这种木偶式家庭的生活。了解这种人的性格特征,对于与他人相处是极有帮助的,这位妇女的高标准若对她及其他完美型者来说很好,但要求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也这样遵守是不可能的。当她向心理医生请教后明白这一点,才如释重负地说:“我以为这是孩子精神上的问题。”

“若你继续如此的话,他便真的会变成精神问题!”心理医生答道。

2.不要轻易指责别人的错误

不要为自己什么都是正确的,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并把你的一切强加在别人身上。苏格拉底曾一再告诉门徒: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无法精通任何事。

你不可能比苏格拉底更加聪明,所以从现在开始,最好不要再指出人们有什么错,更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人,因为你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如果你认为有些人的话不对,就算你确信他说错了——你最好还是这样讲:“啊,慢着,我有另一个想法,不知对不对。假如我错了的话,希望你们纠正我。让我们共同来看看这件事。”

你会惊喜地看到,当你说:“我可能不对,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所有的人绝对都会赞同你说“我可能不对,让我们来看看这件事。”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他的书中写道:

能了解别人的想法,你会获益很大。也许你会觉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别人吗?我想是的。我们对许多“陈述”的第一个反应常常是“估量”或“评断”,而不是去“了解”。每当有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态度或是信念时,我们通常即刻做出的反应是:“这是对的”“这人好蠢”“这是不正常的”“那毫无道理”“那是错的”“那个不好”。我们很少要自己去了解陈述者话中的真正含义。

有一次,马先生请了一位室内装潢师来设计家中的窗帘。等窗帘做好送来时,价钱高得着实让他吓了一跳。

隔了几天,有个朋友来访看到了那些窗帘。她问起价钱,然后以夸张的态度宣称:“什么?这么贵!我想你是受骗了!”

马先生想她说得不错。但很少有人听得到他人讲出这种真话、这样的宣判。于是,马先生为自己辩解,提出便宜非好货等道理。

第二天,另一个朋友来访,对那些窗帘赞不绝口,还说希望她也能买得起这种漂亮的货色。马先生的反应与前一天截然不同:“啊,老实说,我也差点付不起。其实我买贵了,真后悔没先问好价钱。”

当人们犯错的时候,也许会私下承认。当然,假如别人的态度温和一些,或显得有些技巧,你也会向他们认错,甚至自认为坦白、心胸宽大。但是,假如对方有意让你难堪,情况又不同了。

马先生因此得出经验,如果你过于直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人接受,甚至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你剥夺了别人的自尊,也让自己成为讨论中最不受欢迎的一部分。

有人曾问马丁·路德·金为何身为一个和平主义者,许多看法却倾向于白人空军将领丹尼尔·詹姆士,而不是黑人高级官员。马丁·路德·金博士回答:“我以别人的原则去判断他们,而非用我的原则。”

同样的,罗伯特·李将军有次同南方联邦总统杰斐逊·戴维斯谈麾下的一名军官。李将军对其称赞有加。另一位军官很诧异地问李将军:“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人经常在攻击你、诽谤你吗?”“我知道。”李将军回答,“不过总统是问我对他的看法,不是问他对我的看法。”

在与顾客、配偶或竞争对手发生冲突时,别指责他们的错误,别惹他们动怒,如果非得与人发生对立,也得运一点儿技巧。所以,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告别拖拖拉拉

1.开始工作前找出“必要的元素”

因为完美型的人本身就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常常避免开始做某些计划,因为他们惧怕失败。

《高贵的个性》的作者奥里森·马登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当我们住在康涅狄格州时,费博(马登的丈夫——编者注)决定在房间里建立一个完美型音响系统,他首先在客厅墙上开了个大洞,然后将扩音器放在里面,唱机就藏在小柜里,但扩音器成了客厅的焦点,破坏了整间房间的布置。我尝试劝他设法放一样东西,用来遮盖住这个黑洞。但他非要等到找到了合适的东西才去做。我找到一幅可以挂在那儿的画,但因为会露出一点儿石膏凿眼,费博觉得这影响了声音他不让我挂。我的每个建议都“不合适”。我将钢琴放在洞前,上面堆了诗集,但效果仍不佳。我试图摆上一大盆花,但这只会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它后面的黑洞。圣诞节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因为一颗大而茂盛的圣诞树盖住了那个洞,而且人们被从树后发出的音乐所吸引。但节日过后,圣诞树移走,问题又出现了。直到两年后,费博终于承认他也许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东西,经过我与费博就此讨论了数月后,我让木匠在墙上做了一个小木橱。他终于说:“我想这是合适的东西。”

完美型个性的人,就是如费博一样,本来是出于追求完善的境界,结果因为找不到完美的途径而拖延时间,他们却从来不肯在实践中摸索。

2.不要花太多时间做计划

一位女士说,她丈夫在开始建一个小院子时确实准备好了一切,但一袋袋水泥放在草坪上,压坏了草,一辆破旧的手推车靠着前门放了好几个月。每次她抱怨这些时,他都说在准备好整个院子完美的计划前,他无法动工。时间过去一年了,他仍在考虑如何布置,她只好先在手推车里种天竺葵了。

徐丽要丈夫做几个简单的书架,他用了几个月来画草图。还想为儿子做鱼缸架,三个月来他画了四张图纸,而鱼缸架至今还没开始动工。若让完美型个性的人挂一幅画,他肯定先要研究墙壁。通常墙都会有一点不平,而这是叫人沮丧的,他一定会测量墙壁的长度和宽度以及画的尺寸。他需要大小符合的钉子和一把小锤子,但这些通常都难以找到。就这样,今天拖到明天,又拖到后天,他认为挂画的条件仍不具备,真不知何时才能挂上这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