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型性格的改善策略

非健康事业型个性的人,若不进行个性改善,极易陷入“走火入魔”、自取毁灭的境地。

▼告别嫉妒

嫉妒就是对才能、际遇、名誉、地位等比自己好的人怀有怨恨的情感。这是一种负面情绪,是人际交往中的不利因素。有资料表明,很多罪犯的犯罪动机都是源于嫉妒。那么如何避免事业型性格使其不再嫉妒、不再产生挫折呢?

第一,竞争、进步、向上。嫉妒别人的人往往是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嫉妒别人身上,而自己却产生焦虑、悲哀、猜疑消沉:烦恼、敌意等不良情绪,这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为什么要嫉妒他人呢?你把对方的长处学习、借鉴过来,不就成了自己的宝贵财富么?光阴似箭,人生苦短,与其将有限的精力耗费在嫉妒他人的成功上,不如抓住时机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不更有意义吗?就像鲁迅说的那样“不要只用力于抹杀对手,使他和自己一样空虚,而应该跨过那站在前面的人,比前人更加高大。”鲁迅先生的话语重心长,因为别人有所建树并不妨碍自己。我们可以把鲁迅先生指的前人,理解为走在自己前面的人、比自己先成功的人,包括和自己生活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生活中的嫉妒主要发生在同一环境,同一领域中的人中间。普列汉诺夫曾说:“在人类智慧的发展史上,因为某一个人物的成功而妨碍另一个人物获得成功的情形是很少的。”一个观点的提出,一项研究的成功,留给后人的是新开拓的领域和道路,而供后人驰骋的天地更加广阔无比。不仅在科学的领域里如此,在其他领域里也如此,只要你肯于奋斗,不断提高自己参与竞争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你一定能以真才实学赶上和超过别人。嫉妒这种负面情感是阻止青年前进的拦路虎。当你全心全意地去为自己的事业奋斗时,就不会有时间去嫉妒别人了,因为“嫉妒是一种四处游**的情绪,能享用它的只能是闲人。”

第二,“酸葡萄”与“甜柠檬”的**法。“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便故意贬低它的价值,以使自己感到心安,抵消心中的不服气。伊索寓言中,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众所周知。这说明想吃葡萄而吃不到的人,用贬低葡萄的办法来求得心理平衡。意思是说,不好的东西我得不到也无所谓,这虽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办法,但只要能安慰自己,不去嫉妒别人也算是可取的。甜柠檬心理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眼下的境况很不理想,却强迫自己说:“这不是也挺好的吗。”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其精华部分就是精神胜利法,即知足常乐。一旦知足常乐了,就不会去嫉妒别人。

第三,帮助对手可以消除嫉妒。当你发现你所嫉妒的人需要有人帮助,才会办成一件事情时,你就全心全意地去帮助他。这时,你与他的目标一致了,就会由嫉妒他的心理,而转向为共同的目标奋斗的心理了。当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完成后,你会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长处,你们也由敌意者变成合作者了。

嫉妒别人是庸才的做法。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进步,然后试图超越他。

要知道没有赛跑对手,你就不会知道自己的速度和耐力有多少,找一个跑得快对手,你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正直诚实

为人处世,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直和诚实。

正直,就是要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正直的人,为人处世应该正大光明,坦诚相待。有一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很爱搬弄是非,所到之处,飞短流长。这些人或以传播别人的隐私为乐,或以卖弄以打听别人隐私的本领为荣,或心术不正、居心不良,故意捏造谣言。这种人在一个地方要不了多久,就会名声扫地,让人生厌。

正直的人,应该能够坚持原则,伸张正义,敢于同歪的、邪的人和事作坚决斗争。见到错误的东西不敢管、不愿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并不是宽宏大量,而是胆小怕事。对于坏人坏事,一味地退让、姑息养奸是不行的,必须坚决与之斗争。即使有时必须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原则,宁肯丢掉个人利益,也不能丢掉一身正气。

正直的人,发表意见、处理问题时,应当以公为本,秉公而行,不计个人恩怨。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所以被传为千古美谈,就是因为他秉公办事。而要秉公办事,就不能受人私惠。吃人东西嘴软,拿人东西手软。一旦占了人家便宜,说话办事就会丧失原则,正派和公道也就不易做到了。

正直,还表现在待人接物中,有端庄的风度,保持人格的尊严。吹牛拍马,阿谀奉承,是一种很不正派的行为,低声下气拍马屁,抱粗腿,必然丢掉人格。一个人如果失了端庄,失去人格,一味低三下四,奴颜媚骨,也就不能算作一个正直的人。

正直是和诚实联系在一起的。荀子说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有人把诚实看作是美好心灵的核心,认为抓住它可以带出许多美德来。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基础是真。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显出真实的美。”传说古希腊国王米达斯用点金术将满园鲜花变成金花,送给心爱的女儿,女儿见了却大哭道:“我不要,这些花是假的,它们没有香味!”可见,就是用昂贵的黄金制造的虚假也不令人喜爱。心灵好比一朵花,只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彭德怀元帅令万众敬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他有诚实、正直的伟大人格。在假话大话铺天盖地时,他说了真话,即使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他也坚持说真话。一次,他指着茄子秧对侄女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然后又指自己说:“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一样不说假话。”透过这朴素的话语,我们看到一颗多么高尚、完美的心灵啊!

虚伪的人靠欺骗过日子,虽然有时也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但一旦被揭穿就臭不可闻。林彪信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可是他假话说尽了,“大事”也终于没有办成。《儒林外史》中的江湖骗子张铁臂,自称是恩仇必报的侠士,把一个猪头包起来当人头,骗了娄府两公子五百两银子,结果最后却不揭自穿。欺骗是不能持久的,而诚实却永远会使人家信服。汉朝的季布以诚著称,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掩护他,使他安全度难,后来还是受到重用。宋朝名臣司马光,信笃忠信,史书说他“自少至老,语未尝妄”,他自己也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越是诚实的人,信誉越高,越能获得人们的真诚信任。

想做一个诚实的人,需做到以下几点。

1.坦率回答问题

人都不想暴露自己的弱点,以免降低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这是人之常情。因此有不少人在人前绝不肯承认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无知,总想装出一副很了解的样子。

实际上,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可以给人以正直、诚实的深刻印象。而且,有勇气说不知道,也就显示出你对其他事情必然是知道的,这种自信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传达给对方。

2.失误后不辩解

有了失误千万不要为自己辩解,而应诚恳地道歉,然后提出弥补过错的方法。即使无法挽救的事情,也要尽量表示减少损失的程度。这样可以表现你强烈的责任感和诚意,定会令人刮目相看。

3.小事严责,大错原谅

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公司的董事长松下幸之助,在处理和部下的关系时有一条绝招,就是发现部下的小毛病、小错误一概严厉斥责,而出现了影响生产、甚至失火这样的大事,却能给予原谅。

松下先生是姑息部下,麻木不仁吗?绝不是。他只是巧妙地抓住人类的心理。人在犯小错误时,本人往往认为没有什么,很不在意,此时需要有人斥责提醒。相反,犯了大错误的人一定会自我反省,无须再予以斥责了。

这一种诚意,必然换来他人或部下的忠心。

4.遵守诺言

不遵守诺言往往使人感到你不诚实。

如果你许下了诺言,或者像开玩笑似的做过承诺,对方并不抱有希望,而你一旦忠实地做到了,必定使对方感到意外,也可以使你的诚实更加突出、更加令人信服。

5.把握善意谎言的原则

俗话说“顺情话好说,耿直人难当。”著名的相声演员牛群曾说过一段相声,强调“生活中有时需要谎话”,从笑声中得到了观众的理解和认可。

其实,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说谎”的人,大人物也不例外。比如,从内心反感开会的人常说:“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会议……”;对相貌平平者说:“你非常漂亮!”在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接到话不投机朋友的电话,偏偏他讲了5分钟还没有放下话筒的意思,于是只好来一招:“对不起,我马上就要开会了!”明示对方结束话题,等等。尽管是言不由衷,但于人于己都无害,别人也容易接受。

但是,讲谎话一定要注意原则,切不可从私利出发,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否则只能遭受别人的唾弃。

▼慎对承诺

非健康事业型个性的人,常常为了顾及自己的“形象”与“面子”,对事情喜欢大包大揽,胡乱承诺。他们不知道,承诺意味着要“承担”实现“诺言”的责任。

从通常意义来说,适度地承诺,具有很丰富的和很具个性的内涵,它因人而异,因具体情况而异,故难以对它做整齐划一的解说;但是,从大多数青少年的现实境遇中不难看出,承诺如若经常性地失信,往往会使人陷入困窘、烦忧,乃至十分尴尬的境地。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即使是年轻人,在决定承诺之前也要防止感情冲动,以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承诺的适度。

在不影响制定人生的总体战略和终极目标的情况下,适度地把握承诺的总原则,这自然不排斥那些为了迂回地逼近人生目标,而做出的某些具有“战术”意味的承诺。在这方面,有些青少年尚缺乏对某些重大承诺的后果,以及判断人生大目标的能力,这时也不妨借鉴亲友的某些建议,以便在决定是否做出承诺时,减少盲动的因素,增添有益的分辨力。

决不为自己“制造”力不从心的、不可变更的、日趋沉重的负担而盲目地承诺,是把握适度承诺的前提。因为信守承诺,只有在量力而行、相互体谅、留有余地的情况下,才有望圆满地兑现。注意在承诺时可事先讲明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导致的理解深度和适应弹性,这并不降低承诺的严肃性。承诺时留有余地,是人生艺术的要点之一,也是处理人际关系走向成熟的一种鲜明标志,这就要求人们做到“恰如其分”地承诺——即使对方满意,又使自己主动。

履行对他人的承诺(也可称为允诺、许诺)谓之应诺。应诺与诚信,是一个人学习塑铸自身形象、向导自身生存态势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人是否能信守承诺,往往鲜明地反映和预示着他的为人风范、精神品位和生活艺术的优劣,以及未来的人生走向。说“网络信息”走俏的世纪,也将是“信誉”当家的世纪,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之间,“有限合作”“项目合作”“局部合作”“短期合作”,以及“即兴合作”的方式将快速增长,并将成为人们高智能生存方式的主流。在这种情况下,在承诺和应诺方面,就与以往那种与长期合作伙伴的情况不同,容不得半点儿粗疏。应诺的信誉,往往就是下一次合作,或招徕更多合作伙伴的首要前提。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体制下,几乎可以说,它也是决定一个人生存成败、经营优劣的命脉。“网络信息”时代,一个人信誉斐然或名声恶劣,皆可以在瞬间传遍世界,从而成为人们能否体面生存的硬指标。

信守承诺,讲究信誉,是人类本应拥有的基础文明素质之一。应诺的灵魂和诚信、守时,执着于信誉甚于一时之功利。应诺的方式随人的精神、修养品位而异,可以是常规的,一般的信,守协议、合同或“君子协定”之类,也包含十分巧妙的、十分动人的其他应诺的方式,有一些应诺的过程,往往是十分动人的经历,从而产生美化人格、涤**尘世的魅力。

曾经有一个发生在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格利戈和一个乡间小姑娘之间的故事。一次,年轻的格利戈来到乡间的森林里散步,正巧遇到了一个挎着小篮子采集鲜花和野果的8岁小姑娘达格妮。他们很快认识了,并且成了好朋友(同8岁小姑娘是很容易成为好朋友的)。当与小姑娘分手时,格利戈有点恋恋不舍了。他抱歉地向小姑娘说,他现在没有礼物可以送给她,但是他却答应要送给她一件礼物,并且说这将是一件很好的礼物,他又说这件礼物要等到10年以后才能送给她。这使小姑娘达格妮迷惘而又感激。10年之后,达格妮已经是18岁的亭亭玉立的少女了。这位美丽的守林人的女儿,第一次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祖国的首都奥斯陆,并且第一次走进了一个正在举办露天音乐会的公园里。突然,她听到了好像又带她走进了故乡的如梦如幻的大森林的美妙旋律,使她的全身一阵惊颤,不禁忽地一下从草地上站立起来。接着,她听到了报幕员向观众报告:“下一个节目,是我们的音乐大师爱德华·格利戈的最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顿时,她感到全身沸腾了,于**起伏中,她忆起了10年前在她故乡的森林里散步的那个青年的承诺,当年他所承诺的那件最好的礼物,竟是这首肯定会传遍整个挪威的,当然迟早也会传到她的耳际的乐曲。这是一种多么出人意料的应诺方式啊!这难道不正是音乐家特有的精神品位、艺术品格及大家风度,在日常生活中美丽绝伦的体现与升华么?

▼别贪图虚名

人对名声的追求,如果超出了限度,超出了理智时,常常会迷失自我,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名声要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

20世纪初,法国巴黎举行过一次十分有趣的小提琴演奏会,这个滑稽可笑的演奏会,是对追求名声的人的莫大讽刺。

巴黎有一个水平不高的小提琴演奏家准备开独奏音乐会,为了出名,他想了一个主意,请乔治·艾涅斯库为他伴奏。

乔治·艾涅斯库是罗马尼亚著名作曲、小提琴家、指挥家、钢琴家——被人们誉为“音乐大师”。大师经不住他的哀求,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并且还请了一位著名钢琴家临时帮忙在台上翻谱。小提琴演奏会如期在音乐厅举行了。

可是,第二天巴黎有家报纸用了地道的法兰西式的俏皮口气写道:“昨天晚上进行了一场十分有趣的音乐会,那个应该拉小提琴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在弹钢琴;那个应该弹钢琴的人却在翻谱子;那个顶多只能翻谱子的人,却在拉小提琴!”

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世人,一味追求名声的人,想让人家看到他的长处,结果人家却偏偏看到了他的短处。

德国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叔本华说:“凡是为野心所驱使,不顾自身的兴趣与快乐而拼命苦干的人,多半不会留下不朽的遗作。反而是那些追求真理与美善,避开邪念,公然向恶势力挑战并且蔑视它的错误之人,往往得以千古留名。”

1903年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并首次飞行试验成功后,名扬全球。一次,有一位记者好不容易找到兄弟俩人,要给他们拍照,弟弟奥维尔·莱特谢绝了记者的请求,他说:“为什么要让那么多的人知道我俩的相貌呢?”

当记者要求哥哥威尔伯·莱特发表讲话时,威尔伯回答道:“先生,你可知道,鹦鹉叫得呱呱响,但是它却不能翱翔于蓝天。”就这样,兄弟俩视荣誉如粪土,不写自传,从不接待新闻记者,更不喜欢抛头露面显示自己。有一次,奥维尔从口袋里取手帕时,带出来一条红丝带,姐姐见了问他是什么东西,他毫不在意地说:“哦,我忘记告诉你了,这是法国政府今天下午发给我的荣誉奖章。”

居里夫人是发现镭元素的著名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又是怎样对待名声和荣誉的呢?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女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的一枚金质奖章,便大吃一惊,忙问:“玛丽亚,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谚语云:“名声躲避追求的人,却去追求躲避它的人。”这是为什么?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回答得很好,“这只因前者过分顺应世俗,而后者能够大胆反抗的缘故。”

就名声本身而言,有好名声,也有坏名声,还有不好不坏的名声。每个人都喜欢好名声,鄙视坏名声,这是人之常情。有人称名声为人生的第二生命,有人认为名声的丧失,有如生命的死亡。蒙古族还有一句谚语:宁可折断骨头,也不损坏名声。这些话都是教育人们要维护自己的好名声,做人就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不干那些损坏名声之事。名声是一个人追求理想,完善自我的努力过程,但不是人生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把追求名声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处处卖弄自己,显示自己,就会超出限度和理智,并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