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型性格的改善策略

非健康博爱型个性的人,需提防在“爱”的面具后别做出伤害爱的行动。▼尊重他人

自尊心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无论他是高高在上的一国领袖,还是沿街乞讨的流浪者。然而,博爱型的人在待人处世方面,往往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而把别人的自尊心踩在了脚底下。

相互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法则。显而易见,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体验对方的心情,让对方乐于接受。

一位乐施的富翁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黑瘦的小男孩在卖火柴,他给了小男孩一张大钞就坐马车离开了。而那位小男孩则整整追了三条街才追上富翁。小男孩给了富翁一打火柴及一把零钱。那富翁在谈及此事时说,“他还给了我一个教训——那就是施与时应该顾及对方的感受。”

博爱型个性的人,在施与别人以爱时,也应像上述的富翁一样,认识到施与与感受之间的微妙关系。

▼给别人所需要的东西

有一个丈夫随着观光团到泰国,花了2500美元,买了一个翡翠的项链坠子给老婆,以报答老婆多年的辛劳。他兴高采烈地递给老婆,没想到老婆是个识货的人,发现那不过是一个价值不到200美元的劣质品,问明价钱,当下大惊失色,一时情急,把老公大骂一顿,一对恩爱夫妻于是吵起架来。多年来老公仍十分苦闷,他认为:“如果你爱我,你应该连我送你一颗小石头都很高兴才对!”亲朋好友也都支持这种论调,但老婆一听大家都认为她应该虚心领受,就忍不住要翻脸。她说:“没错,你随便捡个石头送我,我也会感动,但你知道,你付出去的那笔钱,是我们两个多月的家庭开销,你为什么不问我需不需要呢?”

另一个事端则不定期地在一对夫妇的日常生活中掀起小小的波澜。太太很爱吃宵夜,嚷着要先生陪她,先生也都陪了,但由于先生属于一吃就会胖的身材,年纪渐渐大了之后就比较忌口,对太太每次推到眼前来的佳肴总感到头痛,不吃,太太又说他浪费;两人结婚20年,这件事从没协调好。一般人听了觉得是小题大做,但当事人确实感到困扰。

以上例子,相信你只要是那个“我这样做是为你好”的人,你一定会觉得很委屈:我那么体贴你,你怎么反而对我生气,真是好心没好报啊!

请记住这句名言:“你送给他人最需要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礼物。”

▼对别人不必百依百顺

刚满四十就被人称为“老李”的李先生,这几天明显有些睡眠不足,他有太多的事情做。可是,当邻居张三请他过去帮忙弄一下电视机时,他说:“好!”

李四请他帮忙抬电子琴到楼下时,他说:“行!”

王五叫他帮忙照看一下自己的小孩时,他说:“可以。”

赵六要他为他的厨房装个排气扇时,他说:“没问题!”

他的特点是几乎从不说“不!”而胡先生在这方面的风格习惯却与李先生大不相同。

早上,张三打电话来,问胡先生能不能陪他一起去拍卖行参加古董竞拍。胡先生说:“不!”

中午社区报社打电话问胡先生能不能为他们的征文写稿。胡先生说:“没时间。”

下午,大学的学生打电话来,问他能不能参加周末的餐会。他说:“我有点忙。”

晚上,老同学请他鉴别一幅字画,他说:“现在不行。”

李先生说四个“是”的时候,胡先生实际上说了四个“不!”

你或许要认为胡先生是不近人情,可当事人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很讲究方式和技巧。当他说第一个“不”时,同时告诉了她“下次拍卖古董,我会去。至于今天,因为我对家具、玉石的了解不多,很难提出好的建议。”

当胡先生说第二个“不”时,他说:“因为我已经做了评审,贵报又在最近开办了专栏,如果我再参加征文,未免太霸道了。”

当他说第三个“不”时,他说:“因为近来有坐骨神经痛,参加拍卖会必须在硬椅子上直挺挺地坐着,像是挨罚一般,而且不耐久坐,为了避免煞风景,以后再找机会吧。”

当他说第四个“不”时,他告诉对方,“我正在赶写一篇重要的论文,你过几天带过来让我看看吧。”

虽然胡先生说了四个“不”,但是说得委婉。他确实拒绝了,但拒绝得有理,因此能够取得对方的谅解,自己也落得清闲,而不像李先生那样使自己睡眠不足。

这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不会说“不”的人,他们或是不敢,或是不好意思。

不敢说“不”的人,往往缺乏实力,他们只怕不顺着对方的意思,自己就要吃亏。岂知愈是想讨好每个人,最后可能谁也无法讨好,因为没有人珍视他的“好”,却要加倍地责备他可能的不周到。愈是想对得起每一个人,愈可能对不起人,因为精神、时间、财力有限,不可能处处顾及,结果服务的水准下降,还是对不起人。就算是他拼老命地应付了每个人,至少对不起他自己。

应该认识到,只有在你有实力说“不”时,对方才会感激你说的“是”;也只有在你知道说“不”的情况下,才能积蓄足够的实力说“是”。

只有充满自信与原则的人知道说“不”,也只有别人知道你有说“不”的原则之后,才会信任你所说的“不!”

委婉地道出你的苦衷、说出你的原则,必能获得朋友的谅解,赢得对方尊重!

▼警惕“亚健康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那些整天忙碌着撒播温暖与爱的人这样的抱怨:

“我感到自己容易疲劳,力不从心,倦怠乏力。总是往沙发上一坐或往**一躺,就懒得动了。”

“最近我心绪不宁,坐卧不安,焦虑、恐惧、抑郁。”

“我这几天睡眠不好,晚上难以入睡,早晨又恋床。”

“我常感头痛、头昏、耳鸣、健忘、浑身酸痛,好出虚汗。”

“我没有胃口,觉得饭菜不香,整天没有饥饿感。”

“我常感到颈部、四肢酸痛麻木。”

“不该急的事,我也往往忙得不知所措。工作无序、生活无章。”

……

这样抱怨的人怎么了?是病了吗?不像!他没有病吗?也不像!这种现象该怎么解释呢?

长久以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只停留在不生病的状态就算健康。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病”和“病人”。但是,几年前,又有学者提出一种即非疾病又非健康,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一词。第三种状态表现为:自感不适,经常有病缠身,但却又查不出病来,试着治疗又总不对症,结果越治越糟。

据有关资料报道,世界上的人口中有近半数处于第三种状态。健康并不能长驻人的一生,而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徘徊的“第三状态”或称“亚健康状态”,却几乎每个人都曾遇到或伴随其相当长的岁月。

“亚健康状态”是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自从20世纪中叶,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发展成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人们对心理因素与不良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可以引起疾病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自各种抗生素、疫苗等研制成功与应用以来,现在传染病已退居其次,而找不到病原体的非感染性疾病,尤其与身心蜕变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溃疡病、肿瘤、心律不齐等,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这些状态的早期往往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呈游移状态,现今的检测仪器及实验检查,尚未能检测出明显的阳性结果或处于临界水平,有的人仅有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不适感,有时俨然是“健康”状态,照常上班与生活,仅略有点疲惫而已。如一些满面红光、体力充沛的强壮之人,尽管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但一检查却可能糖耐量有些异常,这些人若不节制饮食、不加强运动、不防止肥胖,朝夕酒筵之间,无须多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便会接踵而来。

对“亚健康状态”这种似健康、非健康,似疾病、非疾病的状态,要熟知它的成因,知道它五花八门的外在表现,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预防它,增强健康意识。亚健康在临**常被诊断为疲劳性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其在心理上的具体表现是精神不振、情绪低沉、反应迟钝、烦躁、焦虑、易惊等;在生理上则表现为乏力、气短、腰酸腿痛等。此外,还有可能出现类似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如心悸、心律不齐等。

博爱型个性的人,往往为了成全他人而委屈自己,因此容易掉入“亚健康”而浑然不知。事实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播种关爱与温暖的本钱。只有明白了这一点,爱惜并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博爱型个性的人才有“博爱”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