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件正确的事去做

有几个砍伐矮灌木的工人,接到一个任务,去清除一片矮灌木。当他们走进一片灌木时,便开始清除。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了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他们需要清除的不是这片,而是旁边那片灌木。想想我们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如同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一样,只会埋头砍伐矮灌木,到最后才发现需要砍的并不是那片。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不但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马云在《赢在中国》中也曾这样告诫过我们:“首先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地做事。如果做了错误的事情,越是正确地去做,那么死亡得越快。”我们在做事之前,得先明白做事的步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首先是做正确事;其次是正确地做事;最后才是把事做正确。只有经过了三步的“浪里淘沙”后,我们才会成为沙砾中闪耀的金子。

某知名公司招聘一名维修部主管,在经过几轮残酷的淘汰考核之后,应聘人数从几千人角逐到最后的两人,他们分别是小张和小李。

最后一轮考核,总经理亲自出场,给了他们每人一部残旧不堪的坏机器,然后叫他们修理。

小张把机器拆开,仔细地检查内部的每个零件,不一会儿,他皱起了眉头。总经理看了笑着问:“可以修好吗?”小张犹豫片刻,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一定能修好的,请放心好了。”

总经理又看了看小李这边,他也是把机器拆了个“粉碎”,仔细地检查,过了一会儿,也皱起了眉头。总经理又问:“可以修好吗?”小李笑了笑:“对不起,这部机器实在是修不好,很抱歉。”

最后应聘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竟然是小李。小张不解地望着总经理,想寻找答案。总经理笑了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部机器是无法修好的,无论你下的功夫有多深,针是无论如何也磨不成铁棒的。”

让别人选择我们,我们必须得先做好选择。没有那个企业愿意在废弃的机器上浪费时间,浪费金钱。要知道一个企业需要的是效率,更需要的是效能。效率是做好一件事的速度,而这件事本身没有谁做不好,只要用心。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效能,效能是选择一件正确的事去做。

有一家大企业,其中一台价格昂贵的机器突然发生了故障。这时修好这台机器成了许多维修工程师的紧急任务,他们对机器进行了认真的常规检查,忙得一个个满头大汗,然而还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后来他们请来了的一位专家,在这台机器上左听听,右看看,最后微笑着在机器的部件上画了一根线,说:“将这里打开,问题就在这里。”

果然,被打开后发现竟然是卡了一只小老鼠,结果导致其中一个零件运转异常的。知道了问题的所在,很快人们就把机器修好了。

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为了检测故障,工程师们用常规的方法,拆开来看是否有短路等,结果对于这种特殊的情况自然是药不对症。因此,做事的时候,如果单纯做自认为“正确的事”,往往会陷入僵局,与结果偏离得越来越远。其实我们做事的时候往往也都有以下几种固定的模式,有时候它们看似正确,但有时候也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下面这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打破:

(1)先做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然后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后再做难做的事。

(4)先做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即可做好的事,然后再做需要花费大量

时间才能做好的事。

(5)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然后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6)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然后再做未经排定时间的事。

(7)先做经过筹划的事,然后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8)先做别人的事,然后再做自己的事。

(9)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

(10)先做有趣的事,然后再做枯燥的事。

(11)先做易于完成的事或易于告一段落的事,然后再做难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难以告一段落的事。

(12)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13)先做已发生的事,然后做未发生的事。

显然,以上这些决定做事的先后次序是过于主观的,并没有按照“做正确的事—正确做事—把事做正确”的步骤来走。这样我们就会跟那些工程师们一样,忙得满头大汗,最后还是一无所获。

人生其实是一道道选择题的拼合,只要我们懂得了选择做正确的事比把事做正确更重要后,努力去兑现它,人生的答卷一定是令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