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出自清代画家郑板桥的手笔,原文书法怪异而大气,后加小字注为“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福可报也。”

“难得糊涂”这四字箴言通俗易懂,因而广为流传,至今成为许多人处世待人的原则和方法。

但是,往往看起来越是简单易行的东西做起来就越难,难得糊涂就是如此。多少年来,许多人都以难得糊涂作为处世做人的箴言,但真正领悟出其中真意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因为难得糊涂并非努力就能做到的,努力做到的糊涂也有,但它看起来更像是装糊涂,而非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对小恩小怨的不执着、不计较,是性存忠厚,是对弱小者的体恤宽容,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纵观世人,多对人斤斤计较,对别人的缺点用放大镜来看,连毛孔粗细都瞧得个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而对于自己,却是稀里糊涂,从不曾拿个照妖镜来照照自己又是何方神圣,这是人性的弱点。若世人都能换个视角,对自己多检点,对别人难得糊涂,从此天下太平矣!当然,这种难得糊涂是用在善良弱小或是亲朋好友的小毛病、小缺点或是内部矛盾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是绝不可难得糊涂的,这也是一个做人的准则问题。

难得糊涂,人才会清醒,才会清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可见,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不糊涂。

一个人在处世、生活中学会难得糊涂,会在很多方面受益无穷:

第一,避免矛盾和纷争。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如果我们采取难得糊涂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容易小事化了。而如果你一点都不糊涂,一是一,二是二,矛盾、纷争、甚至流血牺牲都有可能发生。生活中有很多精明的人总是喜欢揪别人的辫子,抓别人的缺点,以为这样做可以显示自己比他人高明。实际上,这种语言、行为上的丝毫不糊涂,却是造成两个人关系疏远、分道扬镳甚至成为仇敌的根本原因。

第二,可以使自己心态平和。与人交往、处世的关键要使心情愉快,而心态平和是心情愉快的前提,难得糊涂就可以使一个人心态平和。如果你是一个牙尖嘴利、眼尖手快的人,你必然会发现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加追究,不久你就会忘掉这些东西;而一旦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不站出来、非要给他人一个昭示的话,

既弄得他人满心不快活,恐怕连你自己的心也难以平静下来。

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来到河边,一个年轻姑娘正犹豫着如何过河,看到和尚们来了,便求和尚帮助。老和尚念了一声“善哉”,便抱着姑娘过了河,姑娘千恩万谢地走了。走了相当长一段路,小和尚突然问:“出家人,不近女色,师父你犯戒了。”老和尚哈哈大笑道:“我就早放下了,怎么你还抱着?”小和尚面红耳赤。

很多人在处世时就像这个不懂真谛的小和尚,总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心态处于不平和之中。

第三,与己方便。人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难得糊涂无非就是给人方便,给人方便,人就会对你也方便。两个过于精明的人就像两只正在打斗的公鸡一样,非要分出个你胜我负来,这于双方的身心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糊涂如一挑纸灯笼,明白是其中燃烧的灯火。灯亮着,灯笼也亮着,便好照路;灯熄了,它也就如同深夜一般漆黑。灯笼之所以需要用纸罩在四周,只是因为灯火虽然明亮但过于孱弱,还容易灼伤他人与自己,因此需要适当地用纸隔离,这样既保护了灯火也保护了自己和别人。明白也需要糊涂来隔离。给明白穿上糊涂的外套,既需要处世的智慧,又需要处世的勇气。很多人一事无成,痛苦烦恼,就是自认为自己明白,缺乏“装糊涂”的明白与勇气。

其实糊涂者哪里是真的糊涂,他们只是因为看清了、看透了,明白与清醒到了极致,在俗人的眼里才成了糊涂而已。

糊涂如一挑纸灯笼,明白是其中燃烧的灯火。灯亮着,灯笼也亮着,便好照路;灯熄了,它也就如同深夜一般漆黑。灯笼之所以需要用纸罩在四周,只是因为灯火虽然明亮但过于孱弱,还容易灼伤他人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