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

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

盛宣怀以前没有见过醇王,但与醇王的门客“张师爷”交往甚密,从他那里了解到醇王两个方面的情况:其一,醇王跟恭王不同,恭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醇王则认为中国人不比西洋差;其二,醇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颇具文采。

盛宣怀了解情况后,就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那里抄了些醇王的诗稿,背熟了好几首,以备“不时之需”。盛宣怀还从醇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王的心思,胸有成竹之后,盛宣怀前来谒见醇王。

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词的时候,醇王问:“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随即问道:“你也读过兵书?”

“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

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醇王也感觉飘飘然,后来醇王干脆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了盛宣怀。

如果一个人特意要去结识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陌生人,应当把这一过程当成一次人生的挑战,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方的背景、经历、性格、喜恶,在对对方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的前提下,设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理准备。然后,在交往之中针对对方的特点有的放矢、投其所好,令其产生“相见恨晚”之感,从而赢得对方信任。

与人交谈,若能使对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就表明你的话打动了对方,触动了对方的心弦。这就能很容易地与对方建立起良好的交往关系。

同样的话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想使自己的话在对方的心里有一定的分量,就必须把握说话的最佳时机。这就需要我们用耳朵认真听,用眼睛仔细看,用大脑全面分析,寻找最合适的机会表达想法,那么成功的沟通就不是难事了。

找准时机,把话说到人心里去,自然能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如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能掌握说话的方法,把一句话说好、说巧,符合对方的“品味”,那必将会使谈话锦上添花。不恰当的说话方式不仅会影响表达效果,甚至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应了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祸从口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代就给地主家放牛,为了填饱肚子甚至出家为僧。但朱元璋胸有大志,历尽坎坷,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天,当年一块儿玩耍的伙伴前来拜见。他见到朱元璋高兴极了,生怕朱元璋忘了自己。于是,他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高声说:“我主万岁!您还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了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被红草根卡住了喉咙。当时,还是我出的主意,让你吞下一把青菜,才把那红草带进了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自己当年的狼狈相被人和盘托出,朱元璋又气又恼,只好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把他轰出去。”

会说话的人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不会说话的人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想在沟通中处于优势,首先要打开对方的心门,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

我们可以提前做些功课,多了解对方一些情况,从对方所思所想入手。

从对方的需要入手,迎合对方的需要,你才更容易与对方搭建起顺畅的沟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