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稀里糊涂,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唐太宗为了稳固他的统治,他告诫大臣:“君有违失,臣须直言。”正是在唐太宗的倡导下魏征才能做到犯颜直谏,也才能出现唐初那种君臣同舟共济,兼听纳谏,广开言路的政治局面。

可以说,鼓励纳谏、广开言路是所有贤明的领导者的一致做法。千年之后,中国虽已更新换代,但那些开明君主的许多言行均已成为美谈,并为后世相继效法。今天,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获取更大的成功,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光凭一己之力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还得集思广益,听取不同的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

倾听是我们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有效信息,了解事实。但是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样,人们在抒发自己见解时往往带有主观情感。所以,如果我们完全相信某个人的话语,则很可能影响自己的判断,做出错误的决定。

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更应该兼听。领导虽然自己手中掌握着决策大权,然而一到关键时刻,要做出重大决定之时,往往有苦难言。举目四望,周围的人大多面带微笑,齐声称好,没有人说一个“不”字;而一旦出了问题,众人皆作鸟兽散状。因此,领导者做决定时,往往手中有权,心中无底。这时,他们就需要有见识的下属提出反面意见,陈说利弊。

领导者要鼓励下属说真话,提意见,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样,自己才能吸纳各方面的观点,兼顾各方,做决策时就能使决策全面而又切实可行。

奇异公司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公司领导善于倾听并采纳员工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因此,员工勇于向能解决问题的人说出心中的话,与主管面对面地沟通。一次会议中,有一位工人说他在奇异公司工作20多年了,他很爱这个公司,也受到公司的多方肯定,但是他看到工厂中有一件蠢事,不得不提。

他的工作是操作工厂中一部高价值的机器,必须戴手套操作才行,在操作中手套很容易就损坏,须经常更换,而依工厂的规定,要申请一副手套,他必须请别人代班照顾机器,若没人可代班就必须停机,然后走到另一幢大楼,去仓库填表,找主管核定后,再送回仓库,才可以领到一副新手套。依他的经验,这个过程平均每次要花一个小时。

这位员工说:“不知为何工厂要这么规定?”

总经理听了他的问题深有同感,于是反问其他部门的主管:“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定?”

现场沉默了一段时间,才有人小声地回答说:“我们曾经在1979年遗失过一箱手套。”

总经理听了之后立即下令:“将手套箱放置在靠近使用者的楼层中。”

在企业中,能解决日常工作上的问题的人,绝不是只有经理而已,有时反而是那些实际从事工作的人可以提出好的改革意见。每一位员工的意见都有其价值,关键在于主管能否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听出价值来。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再精明强干的老板,也难免有失误的时候。如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集思广益,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获取有益的信息,是一个现代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修养。

我国著名作家刘心武说:“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短处比知道自己的长处更为要紧。”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考虑问题、做决策时,一方面努力做到不偏听、偏信一方的言辞结论;另一方面要学会主动、积极地沟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兼听则明呢?

首先,要不全信一家之言。单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是不会了解全面的。所以我们要养成多听的习惯,多听以后要多思考,方可以对人或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其次,了解说话人与谈论对象的关系。如果两个人之间有矛盾,那么一个人在谈及另一人时难免会有不满之言,如果你不清楚他们之间的过节,肯定会对谈论对象产生偏见。

※妙语点睛

在下结论或做决定前,任何意见都不是多余的。只有经得住反对意见的长矛的攻击,你的结论与决定才会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