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孩子的坏习惯

在培养好习惯的同时,必然要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在生活中,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有很多坏习惯,比如,学习不好的孩子往往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有问题的孩子,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养成好的品德习惯。

其实,孩子坏习惯的养成,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家长应当正确地进行引导,耐心地进行教育,既不能听之任之、迁就姑息,也不能动辄训斥、强令改正。家长在弄清孩子坏习惯养成的原因和动机后,要认真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不要用威胁性的语言,如“以后不许这样做,小心我收拾你”、“再这样就揍烂你的屁股,看你还敢不敢”等。这种恫吓手段短时间可能产生一些制约作用,但因孩子内心不服,难以长久保持下去,一有条件,又会“旧病重发”。

乌申斯基说:“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可以形成新的反射、新的习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那么,家长应怎样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呢?

1.用递减法消除孩子的不良习惯

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上五年级,写作业总是磨磨蹭蹭的。在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妈妈开始采取习惯培养的措施。

有一天,妈妈经过观察,发现儿子写10分钟的作业就会站起来,一会儿打开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会儿打开电视看看动画片开始了没有,一会儿又在屋子里转两圈。这样写作业能不拖拉吗?

妈妈对儿子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我刚才给你数了数,一个小时你站起来7次,这是不是太多了?我看你写一个小时的作业站起来三回就差不多了吧。”儿子一愣,想不到妈妈挺宽容的。

妈妈继续说:“你如果一个小时内站起来不超过三回,当天晚上的动画片随便看。”儿子听了高兴得不得了。妈妈又说:“先别开心,有奖必有罚。如果你写作业一小时站起来超过了三回,当天晚上的电视就不能看,包括动画片。”

于是,母子俩达成了协议。

五天下来,儿子有三天做到写作业一小时站起来不超过三回,于是他兴高采烈地看了动画片。但是他有两天没做到,一到了晚上18点钟,就急,因为他不能看动画片,可他怎么央求妈妈都不让看。

在妈妈的严格训练下,孩子增强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慢慢养成了写作业专心的习惯。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孩子唯有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才能改掉自身的坏毛病。

2.不可忽略小事

“教育无小事”,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做起来却不甚容易。孩子从别人手里抢东西、抢玩具,如果大人认为这是小事,以为孩子懂事以后自然会改而放任不管,就可能使其成为将来孩子的隐患。

3.不可错过时机

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要适时,一般情况下,应在坏习惯出现后立即进行。例如孩子不洗手就吃食物,父母发现后可一边给他讲病从口人的故事,一边督促其洗手。如果下次吃食物时孩子先洗手了,父母应及时地表扬他。

4.不可要求太高

纠正孩子已养成的坏习惯,家长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有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短时期内发生奇迹般的转变。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是进步,也可能以前的坏习惯重复出现,这是正常的。宽容和理解孩子,不必操之过急,只要引导和教育方法得当,持之以恒,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5.不可有成见

孩子有了坏习惯,即使是“屡教屡犯”,大人也不能抱有成见,感到孩子乃“竖子不可教也”,这种态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会从反面强化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动机。这就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利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

6.不可盛气凌人

大人要与孩子用平静、爱护的口气对话,孩子才能在感情上与父母“接轨”。如果父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甚至大动肝火,怒气冲冲,孩子就会在感情上敬而畏之,惧而远之。这不但不利于大人了解孩子坏习惯养成的原因与动机,也不利于教育措施的实施与实施后的效果观察。

要知道,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尤其是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时,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必须尽心尽力,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要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还要有恒心、坚持不懈,这样孩子才会克服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健康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