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别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汉献帝十三年,枭雄曹操大军压境,剑指蜀汉。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去游说东吴联手抗曹。

诸葛亮并不了解周瑜的个性与为人,也不了解周瑜对抵抗曹军的态度,于是决定透过鲁肃探寻一番。

这一天,诸葛亮在鲁肃的陪同下去见周瑜。周瑜听完鲁肃的军情报告后,顺口说了句:“应该向曹操投降。”周瑜之所以这样说,是想看看诸葛亮的反应,摸清孔明的意图。

诸葛亮明知周瑜说的是假话,但不点破。他只是微微一笑,说:“将军所言极是!”

之后,他又装作很诧异的样子,说:“主战派的鲁肃将军,竟然不理解天下大势。”

就这样,诸葛亮借鲁肃的口,把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说了出来,以此来探周瑜的口风。

明胆是自己想说,但怕说出来遭到对方反对,或被对方抓住把柄,便“揪”来一个人,“借”他的口说自己的话。这样,给双方的交流留下了一个缓冲地带,使自己可进可退,游刃有余。

小燕想买台车代步,但又怕和自己住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因家里已经有台车不同意。一次晚归,小燕在饭桌和公公婆婆边吃边聊。婆婆说:"小燕,怎么大明今天没有和你一起回来啊。”大明是小燕的老公,在一家外企当中层主管,经常需要加班,因此不能天天开车接送小燕。小燕回答:“大明他今天加班,打电话给我了,我坐公交回来的。”“怪不得这么晚。”婆婆说。“是啊,公交路线绕,而且不走高速,所以慢。在公交车上,遇到同事小刘,她问我为什么不买台代步的车。”"是该买台代步的小车了,大明每天忙得都顾不上你……”

从侧面下手,己话他说,既暗示了自己的立场,有助于问题解决,又能顾及自身,进退自如。“借口”有个好处,就是“诡文而谲谏”,明明是你想说的,你却说是别人这么说。听话的人如果不同意,也不会搞得两人难堪。

“借口”还可以借“公正第三者”的口说话。例如你丈夫邀人来家打麻将,你自己不抱怨,只淡淡地说:“楼下楼下的人都说咱家成了麻将馆了。”

总之,借人家的口来说自己的话,好处自己得,坏处给了别人。只是,在施用这个技巧时,不要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明明张三根本没说过,你“诬蔑”是他说的;或者张三说过,但你在借用时可能会引起你对面的人的极大反感,为张三带来不良的后果。其实,你纵是想无中生有地说,或别人的确说了但不宜直接说出是谁说的时,完全可以用模糊“说话人”方式来“借”。比如:“我听有人说您要将店铺转让?”对方若是真的有心转让,怕也不会追问到底是谁说的,而若一味追问,你也大可打个哈哈,一句“我不太记得了,或许是我听错了”就轻松打发。如果不甘心,再问一句:“那么看来没有这回事了?”这话既达到目的,又说得圆滑,讲得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