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为什么要成为最会表达的人 最会表达的人魅力四射

好口才是实现政治目标的第一手段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政治活动便没有停止过,而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历来都把当众讲话看作是掀起政治风云的一把利器。

在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述。《周易·系辞上》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认为制造混乱可以借言语为媒介。大思想家孔子也曾明确指出,“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管子·内业》)。刘向说得更具体:“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说苑·谈丛》)。刘向把说话当成百行之本,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古今中外,成功的政治家无不把高超的当众讲话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第一手段。他们机敏睿智、伶牙俐齿、巧发奇中、一言九鼎,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或游说、或劝谏、或答辩、或谈判、或演讲、或辩论,均以说话水平导航政治风云,左右形势变幻。

战国时,秦国吞并了韩、魏这两个大国之后,企图染指小国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到秦国交涉。唐雎同专横、凶残、贪婪的秦王进行了一场殊死的唇枪舌剑之战;痛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打击了秦王的嚣张气焰,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汉末,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一席话将天下三分,奠定了蜀汉的基业;后又巧言游说江东,成功劝说了孙权与刘备联手共同抗击强大的曹操。

这些人物故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还有一些善于运用口才的人并不广为人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他们的言论,促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的来临,例如,成吉思汗时期的耶律楚材。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蒙古军队在对自己的宗主国金国实施了一连串痛击之后,在军事上完全取得了主动。于是,除了仅用小股兵勇继续对中原金地蚕食鲸吞外,集中精锐之师,进行了著名的西征,攻打花剌子模国。

在西征开始的前一年春天,成吉思汗特地派人到燕京,召请耶律楚材随军西征。耶律楚材十分兴奋,认为这是一个锻炼机会。于是,他即刻收拾好琴剑书籍,慨然上路。从燕京到成吉思汗的军营,相距甚远,且路势险峻。但所有这些,都未能阻碍耶律楚材决心报答亲顾之恩、践平生壮志的宏愿。他出居庸关,过雁北,穿阴山,越沙漠,经过100余天的长途跋涉,终于如期到达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西征出师的这一天,虽时值六月,却忽然狂风骤起,黑云密布,转瞬间大雪飘飘。成吉思汗有些疑虑,不知此为何兆,于是立即把耶律楚材召至帐前,卜问凶吉。耶律楚材绝非庸俗的阴阳先生,他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他了解日月星辰运行规则,可以测知月食之期,可以修订历法。此刻,他没有简单地按大自然的规律去解释天象,而是以一位精明的政治谋略家的思维,把对这种天象的解释加上了政治内容。他巧妙地利用包括成吉思汗在内的蒙古将士对天文、星象知识了解得很肤浅,又非常迷信的心理,以及蒙古军人对花剌子模国的行为义愤填膺、誓死雪耻的军心,毅然断言:“隆冬肃杀之气见于盛夏,这正是我主奉天申讨,克敌制胜的好兆头。”成吉思汗盼的就是这种吉相,于是发10万大军,离开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奔西南越过天山,向花剌子模国杀去。1222年,蒙古军占领了整个花剌子模和中亚,可谓兵锋西指,所向披靡。

西征出师可谓是关键一战,将士都需要多加鼓励,军心如果涣散,这场厮杀一定落败。耶律楚材因势利导,巧用占卜迷信,鼓舞士气,蒙古军一鼓作气,拿下了花剌子模国。西征大胜,才有了蒙古军的强盛。

再如,二战初期,德军依靠“闪电战”,在占据了苏联大片领土后,为彻底打败苏联,于1941年10月下旬集中11个师的优势兵力,从西、北、南三面包围苏联首都莫斯科,扬言10日内攻克。临危不惧的莫斯科军民奋勇抵抗,在11月7日这天照例在红场隆重举行“十月革命”庆祝活动。苏军最高统帅斯大林以大无畏的雄伟气魄,在红场的列宁陵墓上,检阅红军队伍,并发表了气壮山河、振奋人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斗志,坚定了誓死保卫首都的决心。结果,历时月余,希特勒先后撤换了30多名高级指挥官,甚至自任总司令,不仅未能突破莫斯科防线,而且在损失50多万人后,后退300公里,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打破。

好口才比得上千军万马

在军事战争中,双方力量的强弱当然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强大的一方就能取胜。善于用兵的将帅,是可以兵不血刃就能取胜的,孙子把这种行为称为谋攻,所谓“上兵伐谋”。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敌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超的谋略。而高超的说话水平正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用“嘴”打仗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三国演义》中有许多关于他以口才制胜的故事,其中以第93回“武乡侯骂死王朗”最为典型。

故事说的是魏国的大都督曹真率领20万人马来阻挡蜀军的进攻,王朗是他的军师。王朗是位76岁的老人,本来是汉朝的老臣,后来投靠了曹操,担任司徒官职。

在军事上部署好以后,曹真与副将郭淮、军师王朗商议退兵之策。善于雄辩的王朗十分自信地说:“明日可先摆好阵势,让老夫出马,凭老夫三寸之舌,一定教诸葛亮拱手来降,让蜀兵不战自退。”

两位将军一听,连声说好,若能兵不血刃,令诸葛亮投降,自然是上策。

第二日,魏蜀两军,各自摆开了阵势,司徒王朗派人到蜀军阵前大叫:“请对阵主将答话!”

不一会儿,蜀军门旗闪开,一辆四轮车缓缓推出。车上端坐着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他往对面一望,只见对方大旗上方写的是王朗的姓名。有一位白发老者骑在一匹骏马之上。

诸葛亮打量了对方一番,心想此人就是王朗了,他一定是来阵前劝降,我绝不能让他得逞。主意打定后,诸葛亮就马上派人去对方阵地传话:“大汉丞相要与司徒对话。”

来人传话刚完,只见那白发老者纵马而出。诸葛亮一见,忙在车中拱了拱手,王朗也在马上做了个答礼的动作。接着王朗大声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相见。先生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这无名之兵?”

诸葛亮一听,马上用洪亮的声音答道:“吾奉皇帝之诏讨伐叛逆之贼,怎么说师出无名呢?”

王朗接着说:“天数有变,政权更迭,天下的权力归于有德之人,这是规律。自汉末以来,黄巾起义,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我太祖皇帝曹孟德统一北方,万民归附,这是天命所归啊!世祖曹丕,顺应天意,接受禅让,这也是上合天意、下顺民心的事,先生理应明白。先生本为人杰,才华横溢,理想远大,曾自比于管仲、乐毅等名人,为什么偏偏要干逆天理、背人情的事呢?岂不闻古人云‘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吗?今我大魏雄兵百万,良将千员,谁能阻挡!愿先生放下干戈,以礼来降,则不失封侯的爵位,于国于己,难道不好吗?”王朗侃侃而谈,自认为说得铿锵有力。

王朗说完,诸葛亮却哈哈大笑起来,接着答道:“我本以为汉朝老臣必有高明的议论,哪想到只是这些陈词滥调呢?现在我有一言,请诸君静听。汉末以来,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不安。黄巾之后,战乱不断,朝堂之上,豺狼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掌权,以致社稷丘墟,生灵涂炭。这不是天祸,而是人乱!”

谈到这儿,诸葛亮停了一停,接着话锋一转说道:“对于你,我早就了解,早年举孝廉,后入朝当官,照理应匡复汉室、兴刘氏,为什么偏偏要反助叛逆,同谋篡位呢?你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啊!所幸的是天意不绝汉朝,我昭烈皇帝刘备统帅四川。今日,我奉少主之命兴兵讨贼。你既是不忠不义之臣,自应潜身缩首,苟延残喘,哪有资格在此妄谈天命呢?”诸葛亮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愤,声音更洪亮,语调更激昂。这时,他大喝道:“我看你这白发老贼,命无多日,很快就要奔赴黄泉,不知你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啊!赶快给我退下,让逆贼与我来决战吧!”

王朗本来就年老,听到这番痛斥,特别是揭了他的老底,心里十分气恼。他气塞胸膛,突然大叫一声,摔死在马下。曹军受挫,不战而屈。后有人诗赞曰:“兵马出西秦,雄可敌万人。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因此时常会有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时的紧张谈判。那些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屈人之兵的精彩谈判层出不穷,使得后人大为叹服。

一次,秦国与晋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联军包围了郑国国都,郑国处在危亡之中。

在这严峻的形势下,郑国国君只好派老臣烛之武到秦国去,想通过谈判劝说秦军退兵,以便孤立晋国,挽救郑国的危亡。

国都被包围,烛之武无法出去,只好等到黑夜,再想办法。

到了深夜,万籁俱寂,四周漆黑一片,郑文公亲自把烛之武送到城上,让他坐在一个筐里,用绳子系在筐上,悄悄地将筐坠到城下。

烛之武趁着黑夜,终于秘密地来到了秦军中,拜见了秦穆公。

烛之武对穆公说:“大王,我虽是郑国人,今天却是冒着危险为秦国的利益而来的。”

穆公听了,冷笑一声说:“哟,你还为我们着想呀?”

烛之武显得极为诚恳地说:“你们两国围攻我们,我们知道郑国就要灭亡了。不过,请您想一想,灭亡了我们,对您秦国会有什么好处呢?郑国在晋国的东边,贵国又在晋国的西边,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我们灭亡之后,贵国能隔着晋国来管理我们的国土吗?所以这国土恐怕只会落入晋国人的手中。贵国与晋国相邻,实力也相当。晋国再并吞了郑国,国力就超过贵国了啊!替别人出力去兼并土地,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聪明人能这么干吗?大王可要三思啊!”

烛之武说到这里,停了一下。见秦穆公眉头一动,就猜到了他的心思,便接着说:“晋国现今很想称霸啊!他灭亡了我国会满足吗?一旦时机成熟,再向西扩展,难道就不会侵扰贵国吗?”

这时,秦穆公点了点头说:“先生说的,还有些道理。”

见穆公已初步接受,烛之武便继续说道:“如果能让郑国继续存在,对您并无坏处啊!让我们作为贵国东边路上的主人,招待过往的使者和军队,供应他们的一切,不也很好吗!”

秦穆公听了,又点了点头,但没有作声。

烛之武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进一步说道:“况且,您对晋惠公也有过恩惠呀,他也答应要用瑕、焦两座城池来报答您,但结果又如何呢?他早晨刚刚回国,晚上就修筑工事来防备贵国,哪讲信誉呢?所以,绝不要做那帮助晋国而削弱自己的事情哟!大王英明,想必是能考虑到的。”

烛之武的一番话,使秦穆公认真思考了一番,他派人私下里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单方面撤军。这一下,联军瓦解了。晋国一看灭亡郑国没有希望,便也将军队撤退了。没有动一刀一枪,郑国国都的包围就被解除了。

好口才能救人性命

好口才不仅能够建功立业,也能救自己或别人的性命于危险之中。有很多会表达的人就是凭借自己的巧言善辩,使自己在危险时刻化险为夷。

齐国有一个叫张丑的大臣,被派到燕国做人质。有一次,张丑企图逃离燕国,但是在边境上又被燕国的军队逮住了。如此一来,可以说是死定了。

但是张丑很快就想了一个法子,吓唬他们说:

“有人密告燕王,说我私藏了珠宝,虽然那些珠宝早已丢失,但燕王始终不信,所以,他才非得杀死我。现在落到你们的手里,别无他法可以活命,我就只好对燕王说你们夺走、吞并了珠宝,看燕王不把你们挖肝掏心才怪。并且,燕王早已昏庸无道,你再怎么跟他谈利害关系,他也是听不进去的。我固然活不成,但你们也休想活命。”

士兵头目听张丑这么一说反倒吓坏了,只好放走了张丑。因此,张丑安然回到了齐国。

张丑之所以能顺利回国,全在于他能抓住士兵苟且安命的心理弱点,进行巧言说服。

1671年,当时英王的皇冠被窃,举世为之震惊。以布莱特为首的五人犯罪集团很快被警方捕获,并全部判处死刑。

正当人们翘首期待目睹罪犯的下场时,事态的发展却急转直下。

原来,英王查理二世对这些目无法纪的窃贼颇感兴趣,决定亲自审问他们。布莱特这伙罪犯以超凡的气度、博欢的美言和伶俐得体的答辩,深得英王好感,一喜之下,众罪犯不仅免于一死,而且得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赏金。

布莱特的辩词可谓精彩至极,极尽吹捧博欢,显示出十足的无赖本色,却又充满了胆略和才气。这里摘录审讯对话的精彩片段:

查理二世:“你还两次企图刺杀奥蒙德公爵,是吗?”

布莱特:“陛下,我只是想看看他是否配得上您赐给他的那个高位。要是他轻而易举地被我打发掉,陛下就能挑选更适合的人来接替。”

英王沉吟片刻,仔细打量这位囚徒,觉得他不仅胆子大,而且伶牙俐齿。于是他又问:“你胆子越来越大,这回竟偷我的皇冠来了!”

布莱特:“我知道这个举动太狂妄,可是我只能以此来提醒陛下关心一下一个生活无着的老兵。”

英王:“你又不是我部下,要我关心你什么?”

布莱特:“我的陛下,我从来不曾对抗过您。过去英国人之间兵戎相见,很是不幸,但现在天下太平,所有人都是您的臣民,我当然是您的部下。”

英王觉得他简直是个无赖,但仍问道:“你自己说,该怎么处罚你。”

布莱特:“从法律角度讲,我们应该被判处死刑。但是,我们五人死后,每人至少有两个亲属会为此流泪并诅咒您。从陛下您的角度看,多十个人赞美您总比多十个人流泪诅咒您好得多。”

查理二世万万没料到他会如此回答,不由自主地点点头,又问:“你觉得自己是勇士还是懦夫?”

布莱特:“陛下,自从您的通缉令下过以后,我没有藏身之地,不得已在家乡搞了一次假出殡,希望警方误以为我已死而不再追捕,这诚然不是勇士的行为。所以,在别人眼里我也许是个勇士,可是,在您——陛下——真正的勇士面前我只是个懦夫而已。”

查理二世对此番对话非常欣赏,居然破天荒下令免除布莱特死刑。

举出这个例子,不是对罪犯逃脱罪责的赞扬,只是要说明会表达是一种多么大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