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要讲究恰当的方式

如果说话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的话,那么批评就是学问之上的学问、艺术之中的艺术。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有的人会说话,即使是对他人不利的话也会让人听着受用;有的人不会说话,即便是表扬别人,别人也会听着难受,甚至反感。尤其是批评他人时,由于往往涉及他人的缺点或不足之处,因此,批评的方式恰当与否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批评别人时不注意方法,狠狠地将对方批得体无完肤,那么,对方很可能就会“明知道自己错了,可就是不想改正”。

实际上,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错误,我们就没必要没完没了地批评。我们或者不指名道姓,用温和的语言,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点到为止”,从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即可。

批评的话最好不超过三四句。会做工作的人,在对人批评教育时,总是三言两语见好就收,不忘给对方留下一定的余地;然而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总是不肯善罢甘休,非要将对方批评得体无完肤不可,结果是过犹不及,往往将事情推到了反面。

在战国时期,齐景公的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去,齐景公非常伤心,一定要杀掉马夫,以解心头之恨。众位大臣一起劝阻齐景公不可为一匹马而滥动刑罚,而齐景公已铁定了心,说什么也不听劝告。

这时,国相晏婴走了出来,众臣都以为晏婴也有劝诫齐景公的意思,谁也没有料到,晏婴却明确地表态说:“这个可恶的马夫,该杀!”

齐景公十分高兴,就把那个心含冤屈的马夫喊来,听晏婴解释他的罪过。晏婴历数马夫的三大罪状:“你不认真饲马,让马突然死去,这是第一条死罪;你让马突然死去,却又惹恼君主,使君主不得不处死你,这是第二条死罪。”

听晏婴痛说马夫的前两条死罪,齐景公心中真是乐滋滋的。可晏婴话锋一转,说出了马夫的第三条罪状:“你触怒国君因一匹马杀死你,使天下人知道我们的国君爱马胜于爱人。因此天下人都会看不起我们的国家,这更是死罪中的死罪,罪不可赦!”

齐景公也是一位聪明的国君,当听到晏婴说完第三条时,立刻醒悟了,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于是下令放了马夫。

晏婴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直言,也不是没完没了地批评齐景公,而是三言两语点破,让齐景公自己悟出来,明白自己的过错。于今,社会上许多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批评人时,总是没完没了。究竟是怎样没完没了,下面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1.爱翻陈年老账

有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批评人时喜欢翻陈年旧账,把对方过去的错误甚至不足之处一股脑地翻出来。事实上,这样做往往令对方难以接受甚至恼羞成怒,最终导致双方不欢而散。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更何况曾经的错误只能代表对方的过去,而现在时过境迁,对方不仅会认为你的批评不是实事求是,而且会认为你是有意责难,无疑会对批评产生抵触情绪。

再说,在批评他人时翻老账,尤其是某些关乎人格的错误,往往会使对方产生你对他的过去耿耿于怀,不肯原谅他的想法,极易使对方产生怨恨心理。

此外,曾经的错误或过失往往是一个人的遗憾或伤痛,而揭开他人伤疤不仅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而且很容易招致对方的强烈不满,进而影响双方关系。因此,在批评他人时,应该尽量避免翻老账。

2.上纲上线没完没了

某学生早晨喝完牛奶,就随手从窗户往下扔空牛奶盒子,正巧打着了楼下的一位学生。事情闹到了老师那里,乱扔盒子的学生被班主任叫到了办公室——

“你知道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吗?”班主任厉声质问。

“老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往下扔东西了!”这时,学生眼里的泪水已在打转。

“幸亏你扔的是纸盒,如果是铁盒、砖块呢?还不给人家脑袋砸破?”

“万一砸出人命来怎么办?”

班主任连连质问、斥责,由纸盒而铁盒而砖块而人命而……说了一大堆,越说越严重,似乎还不满足,仍想继续“发挥”,但这时,学生已变得充耳不闻,表情淡漠了。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被人们称之为“超限效应”。

为避免这种超限效应,我们要把握好批评的“度”,切忌大肆渲染,无限上纲。要学会见好就收,自觉控制不良情绪,留点精力给自己,多点空间给他人,让他人自己去反思,使他人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切忌对错误“穷追不舍”,这会让他人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利于工作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