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体移置

将某一语体的表达移置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体风格来表达。这叫“语体移置”。柏格林认为,移置是幽默致笑的一个重要方法,将某一思想的自然表达移置为另一笔调,即可得到幽默效果。

例如,易中天在“品三国”的讲演里,就常常运用语体移置的幽默招数,令听众如痴如醉。他说:“韩信是待业青年”“当时的诺,相当于现在的OK”“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太子家令是个什么级别呢?大概算是一个中层干部”……甚至连网络新兴词汇也不放过:“刘备对诸葛亮的好,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外语也顺手拿来了:“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移置可以打破语体间的界限,实行“横向交流”,造成语体的互相倒位。因此,此法具有极大的幽默性,被大量运用于喜剧小品的表演中。

如相声《杂读(空城计)片段》:

甲:诸葛亮当中一坐,前边是满营将官,他对当前敌人的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分析!

乙:怎么分析的?

甲:诸葛亮说:“根据我们侦察的情况,以司马懿为首的反动军队,自祁山一带向我方蠕动,从他们的行动来看,很可能进犯街亭,进一步占据西城,其目的是要把西城作为大规模侵略汉中的跳板。我们知道,西城不但是通往后方的交通干线,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街亭又是西城的桥头堡。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出击,把进攻的敌人一网打尽。”

这里,诸葛亮流利地使用现代语言,今词古用,悖反了言语交际规律,很有情趣。

总之,突然改变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褒词贬用”“贬词褒用”“今词古用”“古词今用”“俗词雅用”“雅词俗用”,可令自己的语言表达充满幽默的张力,增加情趣。

不过,使用语体移置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别把幽默和开玩笑混淆起来,否则那就不是可笑了,而是伤人,听众可能会笑,但在他们心目中,你会让人看不起。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个旅游团游览完某个城市后,当地的导游小姐提前下车回家并向大家告别。游客们也纷纷向导游小姐道谢,有的说“再见”,有的说“byebye”。但有两个小青年自认为是有幽默细胞,说:“导游姑娘,走好。”另一个添油加醋地说:“一路走好。”从字面上看,这些话没错,但他们把追悼会上用于悼词、挽联一类的语体移植到了与活人告别上来。倘若是很熟的人,权当开个玩笑,但对半生不熟的人这样做,就是玩笑开过度了。所以,千万别让移置的语体伤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