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类比

张大婶的女儿恋爱已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了,毛脚女婿却仍没获得未来岳母的欢心。张大婶旗帜鲜明地反对这场婚事,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但她一直没机会作出实质性的要挟与反对。好在机会来了,女儿一意孤行定于国庆节结婚,为了嫁妆的事,找张大婶“商量”。张大婶立马抓住机会,训斥女儿的婚姻事先不和自己“商量”,要嫁妆倒知道来和老妈“商量”了,于是坚决一分不给。

女儿也是倔强的人,当场和张大婶大吵起来,惹得邻居上门劝架。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张大婶母女这事要劝解还真是理不清头绪。劝不好,母女俩都得罪都有可能。如何劝解?还得用幽默。

邻居老陈对张大婶说:“你不能怪她没和你商量呀!”

张大婶问:“为什么?”

“你当年成亲时不也没和女儿商量吗?”

张大婶一时语塞,女儿却高兴起来,老陈又转身对姑娘说:“你妈不给你嫁妆也是有道理的,你妈出嫁时,你给她嫁妆了吗?人要彼此一样才好呀!”

老陈用几句歪理一忽悠,母女俩居然一起都笑了。一场争吵算是暂时停了下来。家庭里的这种对立,有时完全是在斗气,一口气不顺畅而已。而一旦松了口气,大家就能冷静平和地来解决问题。

老陈一不小心忽悠出来的这个幽默,我们可以将之归类于“并列类比”法。此法运用的关键是要故意将一些不伦不类的事物并列在一起,通过貌似合理的类比来彰显其中的所谓“道理”,从而产生一种滑稽之感。

并列类比幽默的“并列”,可以是不伦不类,但“比”却要“比”得天经地义。并列类比幽默的幽默感是“比”出来的,其情趣也是“比”出来的。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天申先生写信给他的朋友熊先生。一时疏忽把“熊”字下面四点忘了,写成“能先生”。熊先生一看又气又恼,提起笔来写了一封回信,故意把申先生误写成“由先生”,还说:你削掉了我的四个蹄子,我也要割掉你的尾巴。

把不伦不类的东西以对称或并列的形式生硬地凑在一起,就会产生滑稽之感,这可说是一个规律。语言的对称或并列在我国以对联为最严整,因而对联的内容稍有不相称之处则立即产生滑稽的感觉。清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载一则故事:

一个开药店的发了财,拿钱捐了一个“同知”(相当于县长)的官衔,又买了一个官员的别墅。每逢喜事宴会,动不动就穿起五品官服来。有人就写了一副对联来讽刺它:“五品天青服;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一种很流行的中成药名称,把官品制服的颜色与中药的名称用严格的对仗组合在一起,形式的密合,和内容上的排斥形成反差,幽默之趣油然而生。清朝《笑得好》载有以下这个故事:

有一王婆婆,家道富裕,希望自己死后也能风光风光,想在寿材上题些堂皇的字句,就拿了一大笔钱给同一条街上住的秀才,请他出主意。秀才没有办法,只好写:“翰林院侍讲大学士国子监祭酒隔壁王婆婆之柩。”

这种头衔很大而关系甚薄的“风光”,明显不伦不类,幽默感就产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