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

什么算是出人意料的幽默法呢?即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多种可能,本来可以顺理成章让人们产生多种想象与预测,但实际的结果却与这些想象推测的结果是完全大相径庭的、不一样的,想象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出幽默的效果。

出人意料法也是我们在与他人对话时用得较多的一种幽默方法,它的幽默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最能激起人的心理反差。

一位有5个孩子的父亲,手里拿着一个刚买的玩具回到家里,他把5个孩子全叫到跟前,想问他们这个新买的玩具应该给谁。他说:“是谁最听妈妈的话,从不顶嘴,而且总是把妈妈交代的每一件事做得很好,那么这个玩具就给他,好不好?”

5个孩子沉默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说:“爸爸,这个玩具应该留给您玩。”

这个幽默使用的就是出人意料法。

因为按照我们的想象,这个玩具不是给老大,便是给老二、老三或老四、老五,而实际的结果呢?却是给爸爸,因为他“最听妈妈的话,从不顶嘴”。想象与实际的反差令人意想不到,需要细心体味。

物理课上,教师正在讲振动和共鸣,为让学生理解,老师提问道:“如果朝鱼塘里扔一块石头,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罚款5元!”

出人意料幽默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想象部分,即要尽可能地激起人们对事物结果的种种想象,想象得越多,就越成功。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剧作家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10岁。”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

贵妇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来?”

“请把我刚才说的数字加起来。”

萧伯纳机敏过人,能言善辩,也是欧洲文坛出了名的幽默家。他在这里使用的也是出人意料幽默法,先是调动贵妇人的种种想象,以为萧伯纳不能准确地说出她的准确年龄。贵妇以为萧伯纳会说自己18岁、19岁或是10岁,而实际的结果则是大出贵妇之意料,是将这“三个数字加起来”。萧伯纳这样的讽刺方法,会使当事人觉得挖苦得过分了些,但在旁人看来却是恰如其分的幽默。

出人意料法的第二部分是结果部分。结果部分一定要和想象部分不同,而且这种不同必须反差相当的大,反差越大产生幽默感就越强。因此,实际的结果一定要不符合常规,因为人们的想象是常规想象,是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想象,结果如果不合常规,性质一下子就变了,纵然你常规想象再多,也难以与结果相同了。

举个例子,在开往日内瓦的快车上,列车员正在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车票,他翻遍所有的衣兜,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到日内瓦去过20次都没买车票。”

他的话正巧被站在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了,于是火车到达日内瓦车站后,这位绅士被带到了车站办公室受到了严厉的质问。

“你说过,你曾20次无票乘车来到日内瓦。”

“是的,我说过。”

“你知道,这是违法的。”

“不,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你如何向法官解释无票乘车是正当的呢?”

“很简单,我是开汽车来的!”

出人意料法在我们的言语交际中使用得也相当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实际的语言交往中,实际的结果可以不合常规,但一定要符合情理,即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是我们语言交往要达到的目的,舍此目的,再幽默也是白搭。

一个人问农夫道:“你用什么喂猪?”

“用吃剩的东西和废弃的菜叶子。”农夫答道。

“这样说来,我该罚你,”那人道,“我是大众健康视察员,你用营养欠缺的东西去喂供大众吃的动物,是违法的,罚金一百美元。”

过了不久,另一个穿着整齐的人走来向农夫问道:“多肥的猪啊!你喂它们什么?”

“鱼翅、鸡肝、海鲜之类的东西。”农夫答。

“那么,我该罚你,”那人说,“我是国际食物学会的视察员,世界上有超过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人在饿肚子,我不能让你用那么好的食物喂猪,罚你二百美元。”

又过了数月,来了第三个人,如前两个人一样,他在农夫的围栏上探头问道:“你用什么喂猪?”

“老弟,”农夫答道,“现在我每天给五美元,它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出人意料”是幽默手段中很常用也很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在操作时,关键是要注意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前后落差应该愈高愈好,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二是在转换过程中要符合逻辑,能误导别人按自己设计的思路想象,维持假象的合理性,这样才便于产生突然爆发的效果;三是抖包袱时要干净利落,语言明确、简洁,便于欣赏者迅速把握这急遽出现的变化,体味这变化的奇妙或者荒唐,从而让心中溢满快乐。

20世纪60年代,老作家秦牧写过一本散文集——《艺海拾贝》,其中的一个故事可说是出人意料的典型幽默。说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过生日,非要请一位诗人为老太太题诗贺寿。诗人很看不起这个没有文化却攀风附雅的“暴发户”,但又不得不为之,所以,就在诗中极尽嬉笑怒骂,却又出人意料让“暴发户”挑不出毛病。可以说,上述三点要求都达到了。

诗人先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失色,人们面有怒色;但是他接着写下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那家的儿孙们自然也就转怒为喜了。不料诗人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三句以出口恶气:“儿孙个个都是贼。”大家看了不禁又勃然震怒;但是诗人又把笔锋轻轻一转,写出了结句:“偷得蟠桃奉至亲。”大家又只好改颜赞许了。

无论是在演讲或是日常生活交谈中,如果能成功地运用出人意料这一幽默技巧,就可以得到舒展听众情绪、吸引听众注意、传达幽默感的作用。